×
数智时代混合教学胜任力 模型与发展

数智时代混合教学胜任力 模型与发展

1星价 ¥62.4 (7.8折)
2星价¥62.4 定价¥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91754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24-09-01
  • 条形码:9787309175417 ; 978-7-309-17541-7

内容简介

混合教学作为一种“数字劳动”形式,不断走向复杂、灵活、智能,并对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出了挑战。本书在厘定混合教学价值诉求的基础上,采用教育叙事和循证研究方法,构建了在目标上统合教学绩效和职业幸福感、在成分上囊括认知与非认知特征的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兼顾了教学一般性与情境敏感性,反映了教师在特定情境下的实践状态而非理想化的*佳实践观点。情境胜任力有利于突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促进教学发展。基于该模型设计和开发了胜任力发展模式,承认教师学习经历的主体性、情境性、动态性,有利于破除工业社会技术理性视角下的“缺陷—培训—掌握”式发展方式,在实践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向“教师持续专业学习与发展”理念的转变。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 一、混合教学是高校对数智时代教育新需求的必然回应与选择 二、应然与实然间的教学实践差距预示着教师面临新挑战 三、混合教学语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由扩展转向重组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节 “胜任力”内涵演变及模型构建 一、胜任力理论发展 二、胜任力模型及构建方法 第二节 混合教学内涵及其价值诉求 一、混合教学发展历程回顾 二、数智时代混合教学价值诉求 第三节 研究起点:基于文献的混合教学胜任力特征集 一、文献回顾与统计 二、胜任力词典初始特征集 第四节 研究述评与启示 第三章 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教育叙事研究 **节 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理论与设计 一、混合教学胜任力内涵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三、混合教学成功的两个核心标准及识别 四、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设计 第二节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胜任力特征萃取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及其改进 二、效标样本选择 三、访谈实施与数据获取 四、访谈内容编码与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自我调节:一项重要的非认知胜任力特征 一、教师专业能力视野中的自我调节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三、自我调节的类型学分析 四、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数据循证研究 **节 基于学习分析的胜任力特征萃取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与个案选择 二、胜任力特征萃取研究框架 第二节 基于学习节奏可视化模型(RORC)的学习节奏分析 一、学习投入的时间投影:学习节奏 二、学习节奏分析对混合教学胜任力的启示 第三节 促进学习投入的教学行为分析——经验抽样法 第四节 对循证研究的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优化与验证 **节 基于德尔菲法的模型优化 一、基于德尔菲法的模型优化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型指标权重确立 第二节 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验证 一、模型验证的方法与工具设计 二、构想效度检验 三、效标关联效度检验 四、模型修正小结 第六章 混合教学胜任力词典与模型结构 **节 胜任力词典及释义 第二节 胜任力模型的三层结构 第七章 混合教学胜任力发展:面向认知特征的模式设计 节 胜任力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胜任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复杂学习理论 三、转化学习理论 四、学习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认知类胜任力发展模式设计 一、胜任力发展:面向转化学习的设计 二、基于转化学习的“5C6S”模式设计 第三节 基于“5C6S”模式的胜任力发展实证研究 一、“双向反馈”发展方案设计 二、学习任务序列与情境支持设计 三、情境化评估工具设计 四、实施过程 五、效果测评与讨论 第八章 混合教学胜任力发展:面向非认知特征“复原力”的模式设计 **节 教师复原力学术概念梳理 一、复原力与教师复原力 二、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复原力研究概述 三、复原力发展模式与干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混合教学教师复原力发展模式构建 一、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复原力发展模式(RRRiBT) 二、“RRRiBT”模式的结构与要素分析 第三节 混合教学教师复原力发展实证研究 一、复原力发展活动路径设计 二、复原力发展活动内容设计 三、模块培训实施过程 第四节 “RRRiBT”模式检验与改进 一、基于“TRRD”工具的定量分析 二、基于访谈编码的定性分析 三、讨论与模式改进 第五节 纵向视角下教师自我调节类型转化 一、自我调节类型转化样本 二、自我调节类型转化分析 第九章 情境胜任力与持续专业学习发展 **节 情境胜任力 一、混合教学胜任力的情境性与生成性框架 二、关于胜任力特征的若干讨论 第二节 教师持续专业学习与发展 一、胜任力发展:结果视角转向过程视角 二、关于数智时代的教师负担治理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专业术语表 附录二 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 附录三 胜任力模型、扩展探究社区、教师角色映射关系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廖宏建,教育技术学博士,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先后主持了 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在 和 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者获 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