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语言学的新发展

包邮心理语言学的新发展

1星价 ¥110.6 (7.0折)
2星价¥110.6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38209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3-12-01
  • 条形码:9787302638209 ; 978-7-302-63820-9

本书特色

一部探讨探讨近十年国内外语言理解、产出和习得的心理机制的力作!凸显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加入语言教学应用的内容,研究与实用价值兼具。

内容简介

"本专著主要探讨语言理解、产出和习得的心理机制。与以往心理语言学专著不同的地方在于:1)吸纳了**的文献,尤其是*近十年的文献;2)针对汉语读者,尽量吸纳汉语的研究以及汉英对比的研究,突出一般语言加工机制和汉英双语加工机制的关联;3)强调问题导向,培养问题意识;4)凸显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授人以渔;5)加入语言教学应用的内容,提升应用价值。另外,本专著“语言和思维”一章吸纳了双语优势、口译员优势、大脑可塑性等**的话题。"

前言

心理语言学不仅涵盖各语言加工单位(如语音、词汇、句子、语篇)的理解和产出,还涵盖各语言加工单位的习得和磨蚀,而“语言”这个词常常涉及一语和二语以及单语和双语的区别,甚至语种的区别,因此心理语言学几乎涵盖了语言学所有的话题。不同于其他语言学分支的是,心理语言学专注于语言加工(理解和产出)和习得(习得和磨蚀)的“心理机制”的探索。心理机制可以理解成某语言现象(如母语迁移)在心智层面的成因,常常体现为心智表征和运算(mentalrepresentation and computation),“表征”常常涉及表征结构的问题,而“运算”常常涉及过程和变化。随着脑成像技术的进步及其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应用,心理机制(此时也称“神经机制”)可体现为神经层面的激活和连接(neural activation and connectivity),同样涉及结构、过程和变化。
本专著在研究话题选择方面遵守以下两个原则:**,涵盖心理语言学的传统核心话题,包括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几个层面的理解(第1、第2、第3、第4章)、语言产出(第5章)、一语习得(第6章)、语言与思维(第9章)。第二,探讨心理语言学新发展的话题,包括双语加工、口译加工(第7、第8章),这也是中国外语界不少老师和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其他新话题(如自闭症儿童和老年人的语言加工、外语磨蚀)没有包括进来,因为相关的研究还不足以独立成章。

目录

第1章 语音加工研究1
1.1 语音加工的研究问题1
1.2 语音加工的研究方法1
1.2.1 语音中的特征和指标2
1.2.2 行为实验方法:语音感知和听辨任务6
1.2.3 行为实验方法:眼动追踪任务7
1.2.4 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7
1.3 语音加工的模型和理论8
1.3.1 肌动论和直接现实观9
1.3.2 队列模型9
1.3.3 踪迹模型10
1.4 语音感知加工研究进展11
1.4.1 语音感知的个体差异研究11
1.4.2 语音感知与产出的相关性研究13
1.4.3 声调感知研究15
1.4.4 不同年龄和特殊人群的语音感知研究19
1.5 二语语音加工研究进展21
1.5.1 二语语音加工理论模型22
1.5.2 汉语母语者的二语语音加工研究26
1.5.3 汉语二语者的二语语音加工研究29
1.5.4 二语语音对一语语音感知的影响34
1.6 小结36

第2章 词汇加工研究39
2.1 词汇加工的研究问题39
2.2 词汇加工的研究方法41
2.3 词汇提取模型45
2.3.1 词汇提取的双通道模型45
2.3.2 独立学习的双通道模型49
2.3.3 三角模型51
2.4 汉英词汇对比与加工54
2.5 对教学的启示57
2.6 小结61

第3章 句子理解研究65
3.1 句子理解的研究问题65
3.2 句子理解的研究方法66
3.2.1 自控步速阅读66
3.2.2 眼动实验方法66
3.2.3 ERP实验方法67
3.2.4 核磁功能技术 fMRI68
3.3 句子理解的理论模型68
3.3.1 两阶段模型68
3.3.2 基于制约的模型70
3.3.3 经典模型的补充71
3.3.4 基于神经基础的句子加工理论74
3.3.5 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76
3.4 汉语句子加工研究进展83
3.4.1 汉语歧义句加工研究83
3.4.2 汉语关系从句加工研究86
3.4.3 汉语异常句加工研究91
3.5 二语句子加工研究进展92
3.5.1 二语句子加工理论92
3.5.2 英语二语句子加工研究95
3.5.3 汉语二语句子加工研究100
3.6 小结105

第4章 语篇理解研究107
4.1 语篇理解的研究问题107
4.1.1 连贯107
4.1.2 衔接109
4.2 语篇理解的研究方法112
4.2.1 离线测量112
4.2.2 在线测量113
4.3 语篇理解理论116
4.3.1 建构-整合理论116
4.3.2 建构主义理论118
4.3.3 记忆基础理论119
4.3.4 事件标记模型120
4.3.5 风景模型121
4.3.6 多文本阅读理解122
4.3.7 D-ISC模型123
4.4 语篇理解策略124
4.4.1“自上而下”124
4.4.2“自下而上”125
4.5 语篇理解记忆128
4.5.1 工作记忆概念与结构129
4.5.2 工作记忆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129
4.5.3 长时记忆与语篇理解130
4.6 语篇图式131
4.6.1 图式理论简介132
4.6.2 图式结构下的语篇理解132
4.7 会话理解134
4.7.1 抑制机制在会话含义中的作用134
4.7.2 理想化认知模型在会话含义中的作用135
4.8 汉英语篇对比及理解加工137
4.8.1 汉英语篇对比137
4.8.2 汉英语篇理解加工138
4.9 小结146

第5章 言语产出研究147
5.1 言语产出的研究问题147
5.2 言语产出的研究方法148
5.2.1 言语失误分析148
5.2.2 词图干扰范式148
5.2.3 图片移动范式150
5.2.4 图片预览范式151
5.2.5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152
5.3 言语产出的早期理论模型154
5.3.1 独立阶段模型154
5.3.2 交互激活模型156
5.4 言语产出过程160
5.4.1 言语计划的生成机制160
5.4.2 语法编码过程165
5.4.3 语音编码过程170
5.5 言语产出和其他认知系统的交互177
5.5.1 言语产出中的控制和监控177
5.5.2 工作记忆与言语产出181
5.6 手势语产出183
5.6.1 手势语类型184
5.6.2 手势语构成184
5.6.3 言语-手势语产出185
5.6.4 言语-手势语同步机制187
5.7 汉语产出研究进展189
5.7.1 汉语言语产出中的言语计划189
5.7.2 汉语产出中概念向句法结构的投射190
5.7.3 汉语句子产出的语法编码过程191
5.7.4 汉语句子产出中的语音编码193
5.8 小结194

第6章 一语习得研究197
6.1 一语习得的研究问题197
6.2 一语习得的研究方法197
6.2.1 自然观察法197
6.2.2 实验法198
6.2.3 语料库分析法202
6.2.4 计算建模法203
6.3 语言习得理论204
6.3.1 先天论204
6.3.2 经验论205
6.3.3 认知论205
6.4 语言习得过程研究进展206
6.4.1 语音习得206
6.4.2 词汇语义习得212
6.4.3 形态句法习得220
6.4.4 单语习得与双语习得224
6.4.5 社会互动与语言习得224
6.5 汉语一语习得研究进展225
6.5.1 汉语语音习得225
6.5.2 汉语词汇语义习得227
6.5.3 汉语形态句法习得230
6.6 汉语儿童双语习得研究进展235
6.7 对二语习得的启示236
6.8 小结237

第7章 双语加工研究239
7.1 双语加工的研究问题239
7.2 双语加工的研究方法240
7.2.1 行为实验方法240
7.2.2 神经科学实验方法246
7.3 双语语音表征及加工248
7.3.1 语音感知与理解249
7.3.2 双语者对单语语音的表征及加工250
7.3.3 语音生成251
7.4 双语词汇表征及加工253
7.5 双语句法表征及加工258
7.5.1 双语句法启动258
7.5.2 双语句法表征模型261
7.5.3 影响双语句法加工的因素262
7.6 双语控制与转换264
7.6.1 双语语码转换的抑制控制264
7.6.2 双语语码转换的耗损机制266
7.6.3 双语语码转换与相关激活脑区269
7.7 双语加工研究对二语习得的启示276
7.7.1 一语-二语相似性277
7.7.2 二语认知神经加工的个体差异279
7.7.3 学习环境对二语神经认知加工的影响281
7.8 小结282

第8章 口译过程研究285
8.1 口译过程的研究问题285
8.1.1 口译过程中的语言加工研究285
8.1.2 口译过程中的一般认知心理研究286
8.1.3 影响口译产出或加工过程的因素研究286
8.2 口译过程的研究方法286
8.3 口译过程中的语言加工289
8.3.1 源语理解中的预测策略290
8.3.2 交传的源语理解和译语转换:串行与并行加工292
8.3.3 同传的源语-译语加工的同步性和翻译单位296
8.3.4 口译产出中的停顿和自我修正299
8.4 口译过程的一般认知心理议题300
8.4.1 信息的记忆存储301
8.4.2 注意力分配302
8.4.3 认知负荷303
8.4.4 焦虑和压力304
8.5 影响口译产出的因素研究305
8.5.1 翻译方向305
8.5.2 源语输入因素307
8.6 口译过程的眼动研究311
8.6.1 视译中的源语干扰和句法加工311
8.6.2 视译与其他任务的比较313
8.6.3 同传和交传的认知负荷眼动研究314
8.6.4 交传笔记的眼动研究316
8.7 口译过程的脑机制研究317
8.7.1 口译加工过程的脑电研究317
8.7.2 口译加工过程的脑成像研究320
8.7.3 口译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323
8.8 小结323

第9章 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325
9.1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问题325
9.1.1 语言相对论326
9.1.2 外语效应327
9.1.3 双语优势和口译员优势328
9.2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方法331
9.3 双语者的认知控制优势33
9.3.1 语言经历的复杂性334
9.3.2 语言使用者的其他技能337
9.3.3 双语经历的衡量工具338
9.4 口译员的认知控制优势340
9.4.1 口译对工作记忆的影响341
9.4.2 口译对干扰控制的影响342
9.4.3 口译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344
9.5 小结347

参考文献34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董燕萍,女,博士、浙江大学心理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领军学者”,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副会长(2014-),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2011-);国际双语旗舰期刊“双语:语言与认知”编委(2010-),John Benjamins出版社系列丛书“双语加工与习得”顾问(2010-)。详见https://person.zju.edu.cn/ypdong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