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车用电驱动系统原理和控制理论

包邮现代车用电驱动系统原理和控制理论

1星价 ¥53.7 (6.7折)
2星价¥53.7 定价¥79.9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77046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6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111770466 ; 978-7-111-77046-6

本书特色

1.响应时代与国家战略需求:契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顺应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方向。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发展战略,满足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与人才储备指引。
2. 专业团队联合打造:由湖南大学丁荣军院士主编。融合学术理论深度与企业实践前沿性,确保知识体系既具系统性,又紧密贴合生产实际,让读者学到的知识能直接应用于产业实践。
3. 内容全面且体系完整: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与系列其他书籍共同涵盖智能新能源汽车设计、控制、制造与系统工程多方面。本书聚焦电驱动技术,沿着汽车电动化总成开发的技术路线,从电路波形、器件特性、开关负载行为、脉宽调制、状态平均、系统控制等基本概念延伸至DC/DC、DC/AC和AC/DC等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电动汽车电驱动知识。
4.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仅阐述电驱动的基础理论,还引入企业真实设计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解决高校新能源汽车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其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5. 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反映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展现行业新动态。

内容简介

本书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深入研究车用电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为读者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并通过丰富的理论分析与应用验证展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前沿技术。本书沿着汽车电动化总成开发的技术路线,从电路波形、器件特性、开关负载行为、脉宽调制、状态平均、系统控制等基本概念延伸至DC/DC、DC/AC和AC/DC等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知识。以车用电驱动系统原理以及控制理论为基础,拓展数学建模、仿真验证、实践操作等课程。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供其他面向市场需求培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车辆动力系统的电动化转型逐渐成为当前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电机、电池和电控的“三电系统”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内燃机技术,成为当前新一代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和非道路机动车的动力优选。通过对当前车辆行业头部企业的调研显示,企业对车用电驱动系统技术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而当前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缺乏来打通“车辆技术”和“电驱动系统技术”之间联系的课程,企业需要投入较长的培养周期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本书旨在全面探讨、分析“现代车用电驱动系统原理和控制”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案例,以完善车辆工程/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方向的教材体系。
然而,要实现全面、透彻地向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电驱动系统原理和控制技术并非易事,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充足的实践平台整合,为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完善夯实了基础并提供了完备的支持。本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深入探讨这些挑战与机遇,为读者提供应对未来就业环境与价值观养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目录


前言
二维码清单
第1章 导论 1
1.1 车用电驱动系统结构及原理 1
1.1.1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介绍 2
1.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介绍 5
1.2 车用电机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7
1.2.1 直流电机 8
1.2.2 感应电机 9
1.2.3 永磁同步电机 10
1.2.4 开关磁阻电机 11
1.3 车用电力电子器件和基本特性 13
1.3.1 MOS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3
1.3.2 MOSFET的基本特性 17
1.3.3 IGB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9
1.3.4 IGBT的基本特性 21
1.4 车用逆变系统和基本原理 22
1.4.1 逆变电路的基本原理 23
1.4.2 电压型逆变电路 25
1.4.3 电流型逆变电路 25
1.5 车用电源系统和基本原理 27
1.5.1 车用电源系统的组成 27
1.5.2 车用电力电子设备 29
1.6 车用储能系统和能量管理技术 32
1.6.1 车载储能系统 32
1.6.2 电池管理系统 34
1.6.3 多动力系统能量管理 36
习题 37
参考文献 39
第2章 车用三相交流感应电机 41
2.1 交流感应电机的结构和运行原理 41
2.1.1 交流感应电机的基本结构 42
2.1.2 三相交流感应电机的运行原理 43
2.1.3 交流感应电机的基本方程 45
2.2 交流感应电机绕组的构成原则和分类 49
2.2.1 感应电机绕组的基本参数 49
2.2.2 三相单层绕组 50
2.2.3 三相双层绕组 51
2.3 交流感应电机绕组的电动势 53
2.3.1 导体的感应电动势 53
2.3.2 线圈的电动势与节距因数 55
2.3.3 分布绕组的电动势与分布因数 56
2.3.4 相电动势和线电动势 57
2.4 交流感应电机绕组的磁动势 59
2.4.1 线圈磁动势 59
2.4.2 分布绕组的磁动势 62
2.4.3 单相绕组磁动势 64
2.4.4 三相绕组的合成磁动势 65
2.5 交流感应电机运行特性的电枢反应 69
2.5.1 三相感应电机的转矩-转差率特性 69
2.5.2 三相感应电机的工作特性 71
2.6 交流感应电机的启动和转矩转速控制特性 72
2.6.1 三相感应电机的启动 72
2.6.2 三相感应电机的调速 77
习题 87
参考文献 90
第3章 车用三相交流永磁同步电机 92
3.1 永磁同步电机分类和运行原理 92
3.1.1 结构组成 92
3.1.2 运行原理 95
3.2 永磁材料的性能和主要参数 96
3.2.1 磁性能 97
3.2.2 常用永磁材料 97
3.2.3 主要参数 100
3.2.4 永磁材料的选用方法 104
3.3 永磁同步电机磁路和电磁参数 104
3.3.1 永磁同步电机磁路计算基础 104
3.3.2 永磁同步电机等效磁路 107
3.3.3 等效磁路解析法 109
3.3.4 等效磁路图解法 113
3.3.5 电磁参数及计算 115
3.4 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和常用极槽配合 120
3.4.1 齿槽转矩的定义及优化方式 120
3.4.2 每极每相槽数 124
3.4.3 整数槽与分数槽定义及优缺点 125
3.4.4 极槽配合选取方式 126
3.5 永磁同步电机运行特性和电枢反应 127
3.5.1 电机空载磁场及空载反电动势 127
3.5.2 对称负载时的电枢反应 128
3.5.3 交、直轴电枢反应电抗与磁动势折算系数 131
3.6 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转速控制特性 133
3.6.1 永磁同步电机的启动方式 133
3.6.2 永磁同步电机的转矩转速控制特性 135
习题 137
参考文献 140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原理 141
4.1 永磁同步电机交直轴数学模型 141
4.1.1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静止坐标系数学模型 141
4.1.2 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 143
4.1.3 同步旋转交直轴坐标系下的数学建模 145
4.2 车用逆变器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 146
4.2.1 车用逆变器拓扑结构 146
4.2.2 单相电压型逆变电路 147
4.2.3 三相电压型逆变电路 150
4.3 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原理 152
4.3.1 三相电压的空间矢量表示 152
4.3.2 SVPWM算法实现 154
4.3.3 SVPWM与传统SPWM的比较 157
4.3.4 五段式SVPWM算法 158
4.3.5 七段式SVPWM算法 159
4.4 过调制控制技术 161
4.4.1 过调制技术简介 161
4.4.2 单模式过调制 162
4.4.3 双模式过调制 164
4.4.4 过调制控制算法谐波分析及谐波抑制策略 170
4.5 永磁同步电机的双闭环矢量控制 173
4.5.1 永磁同步电机开环控制 173
4.5.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174
4.5.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解耦 177
4.5.4 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电流双闭环控制 178
4.6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调速控制方案 182
4.6.1 *大转矩电流比控制方案 183
4.6.2 基速与转折速度 184
4.6.3 弱磁控制方案 185
4.6.4 *大转矩电压比控制方案 187
4.7 *优效率输出控制 188
4.7.1 永磁同步电机损耗分析及数学模型 188
4.7.2 基于损耗模型的*优效率输出控制 189
4.8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191
4.8.1 高频激励下的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191
4.8.2 高频旋转电压注入法 192
4.8.3 高频脉振电压注入法 194
习题 197
参考文献 199
第5章 新能源汽车典型驱动系统结构及其原理 201
5.1 纯电动驱动系统 201
5.2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206
5.2.1 串联式驱动系统 206
5.2.2 并联式驱动系统 209
5.2.3 混联式驱动系统 213
5.3 新能源汽车变速系统 216
5.3.1 纯电驱动系统多档减速器 217
5.3.2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专用变速器 21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丁荣军,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