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975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108079756 ; 978-7-108-07975-6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登山和赛艇两项运动的辉煌征程。 上篇聚焦登山。从2000米的生存抗争,到8000米的极限突破,呈现一部“人类海拔挑战史”。通过复盘“马欧”失踪悬案、首次问鼎珠峰等里程碑事件,再现了登山运动超越时代的吸引力。当自由攀登精神与商业化浪潮相遇,中国民间登山浪潮蓬勃兴起,让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 下篇聚焦赛艇。遥望欧洲,从牛津剑桥对抗赛的百年传统,到莱茵河沿岸璀璨夺目的赛艇王国,尽展项目文化深厚底蕴。纵览美国,藤校联盟赛艇队人才辈出,诺奖得主与奥运冠军比翼齐飞。近看中国,亚运赛场孤独求败,奥运会上势头正猛,优质赛事百花齐放,全民共享“亦可赛艇”。

目录

“征途三部曲”总序

————

登山卷 敢向山行

一、为什么登山? 

(一)华夏文明的登山活动

(二)军事战略高地

(三)人类生存的天然保障

二、海拔挑战史

(一)2000米:**位知名的阿尔卑斯攀登者

(二)4000米: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

(三)6000米:登山运动的流行

(四)8000米:大山脉的征途

(五)8848米:珠峰挑战

(六)14 7 2:超越海拔极限的勇气

三、登山往事

(一)自由、平等、安全地登山

(二)“铜臭味”的山

(三)高山传承

————

赛艇卷 静水激流

一、赛艇运动演进简史

(一)1829:*具文化底蕴的水上赛事起航

(二)1892:国际赛艇联合会诞生

(三)2023:杭州亚运会首金“破茧”

二、奥运赛场上的奖牌大户

(一)“夹带私货”的顾拜旦

(二)14枚奥运金牌的由来

(三)莱茵河上的欧洲赛艇王国

三、美利坚的百年学府赛艇版图

(一)哈佛校长和他的深红队

(二)百年名校的赛艇队伍

(三)诺奖得主与奥运冠军养成记

四、崛起的中国

(一)新德里的辉煌起点

(二)竞技与普及共进

(三)厥功至伟是王石

————

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专家推荐语:本书详细回顾了赛艇运动的辉煌历史和激动人心的传奇赛事,记录了众多知名赛 艇队伍在挑战极限时的默契配合与坚韧不拔。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项运动,本书都将 引领你踏上一段充满力量与完美协作的水上之旅。——徐少春(金蝶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人走向户外,向上超越,登山运动正在中华大地展现出前所 未有的澎湃动能。我坚信,21世纪即将开启的四分之三新征途里,国人的登山故事必 定更加精彩!《征途之奔赴山河》的出版正当时!——夏伯渝(中国无腿登顶珠峰**人,劳伦斯世界体育奖获得者)————————“征途三部曲”总序

一百年前的那个午后,珠峰北坡上部突然放晴,山脊由此变得清晰可见,乔治·马洛里和搭档安德鲁·欧文随之无可争议地创造了彼时世界攀登史上的*高纪录—海拔约 8600 米。正当两个小黑点向顶峰继续发起冲击时,扣人心弦的画面却又一次被裹进云雾之中……这是他们生前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后一幕。他们再也没有回来。
翻开现代登山运动的宏伟篇章,无论是霍勒斯—本笃·索绪尔、米歇尔—加布里埃尔·帕卡德、雅克·巴尔马特等国际公认的先驱一代,还是*早问鼎地球之巅的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抑或有“登山皇帝”美誉的首位“无氧”登顶 14 座 8000 米级山峰的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乃至迄今唯一一位健在的“14 7 2”(登顶 14 座8000 米以上山峰及七大洲*高峰,并以探险的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两极极点)壮举完成者张梁,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都为全球登山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若论*具传奇色彩,则非乔治·马洛里莫属,他那句广为人知的“因为山就在那里”的名言,不仅颇有禅意地回答了为什么登山,更开启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人类向上探索的征途。
一百年后的某个午夜,冲顶青海玉珠峰前夕,我辗转难眠。掀开帐篷,仰望星空,冷风拂面,思绪万千,灵感也飘然而至,就叫它“征途”吧。
————
“征途三部曲”的**部《奔赴山河》,上下卷分别取名“敢向山行”“静水激流”——这当然与马洛里和欧文相关。早于两人挑战珠峰的数百年里,或受到荣誉的驱使,或出于探索的好奇心,或仅仅为了享受攀爬本身的乐趣,西方登山者的足迹已遍布欧洲、美洲和非洲几乎所有知名的山峰,从中世纪意大利文坛巨匠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登上隶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旺图山,到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登山健将爱德华·惠默尔等攻克险峻陡峭、技术要求极高的马特洪峰,再到非洲*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南美*高峰阿空加瓜山、北美*高峰迪纳利山相继于 19 世纪末和 20世纪初褪去面纱,一段宏大的“海拔挑战史”也隐然渐成。马洛里和欧文长眠于珠峰的第 29 年,人类终于站到地球制高点。1964 年,希夏邦马峰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更标志着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 14 座 8000 米级山峰不再神秘。

“征途三部曲”总序


一百年前的那个午后,珠峰北坡上部突然放晴,山脊由此变得清晰可见,乔治·马洛里和搭档安德鲁·欧文随之无可争议地创造了彼时世界攀登史上的*高纪录—海拔约 8600 米。正当两个小黑点向顶峰继续发起冲击时,扣人心弦的画面却又一次被裹进云雾之中……这是他们生前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后一幕。他们再也没有回来。

翻开现代登山运动的宏伟篇章,无论是霍勒斯—本笃·索绪尔、米歇尔—加布里埃尔·帕卡德、雅克·巴尔马特等国际公认的先驱一代,还是*早问鼎地球之巅的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抑或有“登山皇帝”美誉的首位“无氧”登顶 14 座 8000 米级山峰的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乃至迄今唯一一位健在的“14 7 2”(登顶 14 座8000 米以上山峰及七大洲*高峰,并以探险的方式徒步滑雪抵达南北两极极点)壮举完成者张梁,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都为全球登山运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若论*具传奇色彩,则非乔治·马洛里莫属,他那句广为人知的“因为山就在那里”的名言,不仅颇有禅意地回答了为什么登山,更开启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气势磅礴、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人类向上探索的征途。

一百年后的某个午夜,冲顶青海玉珠峰前夕,我辗转难眠。掀开帐篷,仰望星空,冷风拂面,思绪万千,灵感也飘然而至,就叫它“征途”吧。

————

“征途三部曲”的**部《奔赴山河》,上下卷分别取名“敢向山行”“静水激流”——这当然与马洛里和欧文相关。早于两人挑战珠峰的数百年里,或受到荣誉的驱使,或出于探索的好奇心,或仅仅为了享受攀爬本身的乐趣,西方登山者的足迹已遍布欧洲、美洲和非洲几乎所有知名的山峰,从中世纪意大利文坛巨匠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登上隶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旺图山,到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登山健将爱德华·惠默尔等攻克险峻陡峭、技术要求极高的马特洪峰,再到非洲*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南美*高峰阿空加瓜山、北美*高峰迪纳利山相继于 19 世纪末和 20世纪初褪去面纱,一段宏大的“海拔挑战史”也隐然渐成。马洛里和欧文长眠于珠峰的第 29 年,人类终于站到地球制高点。1964 年,希夏邦马峰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更标志着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 14 座 8000 米级山峰不再神秘。

基于大历史观,从政治意味浓厚的封禅祭祀,到心虔志诚的求法修行,再到抒发胸臆的休闲跋涉和钻山研岳的旅游探险,展现着华夏文明深厚底蕴与传承之道的登山活动其实在中华大地上已扎根超过两千年。尽管无奈错过了“阿尔卑斯黄金时代”“喜马拉雅黄金时代”的几乎所有辉煌,但中国登山人迎头赶超的速度和实力着实惊羡了欧美同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先是 1960 年三前辈打破魔咒实现北坡登顶,接着 1975 年九勇士创下男女混合问鼎“万山之尊”人数之*,继而 2008 年北京奥运圣火闪耀顶峰,及至2020 年测定 8848.86 米全新高程,这一系列雄壮至美的中国版珠峰传奇,无一不是现代登山运动舞台上的璀璨明珠。

过去四十年,全球范围内迎来了一轮史无前例的攀登热潮,商业登山取代“为国登山”快速成长,夏尔巴人迅猛崛起, 欧美人仍是高海拔山峰探险的主力军,印度和中国客户的增长量也不容忽视。登顶珠峰依旧无上荣耀,但“虚荣之山”“名利之山”“欲望之山”的批判声也不绝于耳。伴随这轮热潮的兴起与持续,国内民间登山的星星之火虽暂未呈燎原之势,不过以开先河的北大山鹰社(高校社团的旗帜)、筑根基的西藏登山学校(向导培养的摇篮)、创奇迹的深圳登协(城市组织的典范)等为代表的民间力量,正在展示出超乎想象的澎湃动能,共同见证并推动着登山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携手书写并丰富着属于全人类的登山征途故事。

回到马洛里和欧文的时代,相比登山,赛艇运动的受众显然要庞大太多,堪称西方*为流行的项目之一。尤其有意思的是,虽然挑战珠峰时两人是彼此信任、并肩作战的*佳搭档,但到了水上,却转为斗勇斗智、各为其主的“隔空”对手:马洛里和欧文分别是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赛艇队的风云人物,都曾代表所在学校出战一年一度的牛剑赛艇对抗赛,只不过因为入学时间不同,并未于泰晤士河上当面过招。

更甚于大不列颠两所顶级学府间的百年赛艇恩怨,哈佛耶鲁赛艇争霸赛可谓美利坚高等教育领域历史上*悠久的校际体育赛事,而且哈佛大学选择深红作为学校标志色也与 1958 年查尔斯河上进行的一场史诗级赛艇比赛和三号位桨手查尔斯·威廉·艾略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众所知,后者正是那位执掌帅印 40 年,带领哈佛大学从偏安一隅的传统学府跃升为全美一流高校,并为日后晋级全球**名校奠定坚实基础的伟大校长。与此同时,作为当之无愧的美国高校赛艇运动鼻祖,耶鲁大学赛艇队的实力自然超群绝伦,例证之一便是马洛里和欧文攀登珠峰的当年,耶鲁赛艇健儿恰好代表美国出战巴黎奥运会,且仅凭一校之力就横扫群敌,斩获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比赛金牌。

不同于橄榄球、冰球等项目,即使明星球员缺席也有可能获胜,赛艇运动尤其是八人单桨有舵手比赛的制胜前提是,在提桨、拉桨、按桨、推桨动作的不断重复中,十六只手臂和十六条腿拉伸弯起整齐划一、八支桨入水出水毫厘不差、八个身体前倾后仰同频同幅,如若任何一人的任何一个动作不够完美,都会对结果产生致命冲击。于行进在静水赛道中的赛艇战队而言,当每个人心无旁骛、所有人心心相通、艇桨人融为一体的时候,一场催人奋进、直击灵魂的运动交响乐就会奏起。1924 年的耶鲁赛艇队如是,1936 年的华盛顿大学赛艇队更如是——九位来自西部的贫困男孩一路过关斩将,时刻彼此信任,以坚不可摧的意志创造了体育史上合作逆袭、绝地重生的奇迹,以永不言败的精神点燃了整个世界微弱将灭的希望之火,让大萧条时代艰难度日的人们重新燃起直面苦难、笑对生活的勇气。

较之登山,这种征途,虽非向上超越,却同样青春热血,虽难俯瞰大地,却同样朝气万丈。如今,赛艇运动已不是欧美的独角戏,除了在奥运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我国以深潜、和鹭、清泉盛京等为代表的民间赛艇俱乐部不断开疆扩土,全民“亦可赛艇”正从路人宣传语变为身边大趋势。

————

“征途三部曲”的第二部《跑者无疆》,聚焦当下席卷全球的马拉松浪潮。平心而论,在疫情结束前,我自己和认识我的人,都没想到我这样一个资深宅男会迷上跑步,而且步履不停,东西南北中,跑完了若干马拉松。为什么要跑步?因为跑步是*快速的治愈方式。跑起来,无论快与慢、长与短、独与众,曾经的痛楚、长期的苦闷、今朝的彷徨,都烟消云散于跑者的时空。它可以帮助我们穿过密布阴云,与自我和解;帮助我们冲破思想藩篱,与趋势共振;帮助我们跨越周期鸿沟,与时代同行。为什么要跑步?因为跑步是*快乐的成长方式。这种快乐,不是简单满足欲望的多巴胺,而是先苦后甜的内啡肽。跑起来,让我们更认清现实,但不曾改变热辣滚烫的初心;跑起来,让我们更崇尚科学,但丝毫不减敢于冒险的担当;跑起来,让我们更敬畏规则,但始终葆有革故鼎新的勇气。

为什么要跑步?因为跑步是*惬意的生活方式。跑起来,年轻人会活力四射,勇于追梦,不再年纪不大就老成得令人惊诧;跑起来,中年人可壮志凌云,胸怀天下,不再刚过四十就油腻和思维固化;跑起来,老年人能举重若轻,笑看风云,不再遗憾世界那么大却还没有出发。

至于马拉松,作为一种长距离跑步形式,即便挑战重重、完赛不易,也大可不必谈之色变,定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英雄传令兵斐迪皮德斯从马拉松一路飞奔约 25 英里(40 公里)将胜利的喜讯放声传递给雅典民众后力竭身亡的故事,虽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史实,却不乏自设情节,加之被断章取义,所以长期以来令马拉松运动充满争议。当我们仔细翻看“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巨著《历史》和后世的严谨文献,便不难发现,在马拉松战役中,斐迪皮德斯的实际奔跑距离(往返雅典和斯巴达)超过惊人的300 英里(482 公里),远非现代全程马拉松的 42.195 公里可比,且关于斐迪皮德斯因跑步而亡的信息更是无迹可寻。谜底揭开,我就放心地跑起来,从*初的 3 公里、5 公里到7公里、10公里,然后15公里、半程马拉松,再到30公里、35 公里和全程马拉松。

放眼世界,波士顿马拉松、伦敦马拉松、柏林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和悉尼马拉松七大满贯赛事无疑让全球马拉松人心之向往,梅多克红酒马拉松、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名古屋女子马拉松等同样引万千跑者竞折腰。

近观国内,无可替代的北京马拉松、此生必跑的无锡马拉松、永不止步的厦门马拉松和魅力四射的上海马拉松、广州马拉松、武汉马拉松、重庆马拉松、杭州马拉松、兰州马拉松、西安马拉松、南京马拉松、衡水湖马拉松……不过十年时间,数以百万计大众跑者的激情竞逐已让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马拉松运动火爆全国。

一场史无前例、超乎想象、纵横无疆的马拉松征途正燃起。

————

“征途三部曲”的*后一部《逆风前行》,解锁自行车二百余年的跌宕起伏路和车轮上的经典赛事、大国大城与风云人物。历经德莱斯双轮木马、米肖自行车和便士法新三个艰难探索阶段,**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自行车—罗孚牌“安全型”自行车终于在 1885 年问世,并凭借约翰·博伊德·邓禄普和米其林兄弟(爱德华·米其林与安德烈米其林)发明的充气轮胎加持,迅速走向世界各地。首位诺贝尔奖女性得主,也是全球**位两获诺奖的科学家玛丽·居里可谓现代自行车的早期拥趸,1895 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就是以骑自行车旅行的方式庆祝新婚,甚至怀孕 8 个月时,依然在骑行。

晚于居里夫人32 年出生的“文坛硬汉”,有着“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之称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在巴黎“法漂”期间,同样疯狂地爱上了自行车,不仅习惯穿着如环法自行车赛运动员一样的条纹上装,把头埋在车把中间,两膝齐耳地用劲骑行,还时常靠打拳赚取的微薄收入走进自行车赛场,一连看上几天的比赛,甚至吃住不离看台。他曾这样描述**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创作历程:开始时非常困难,就像骑自行车上坡一样,写了一本又一本笔记,临近结尾时,终于找到冲刺的感觉。

挨过 20 世纪中叶前后约 60 年的低迷期,“穷人座驾”率先在欧美翻身为“潮流之选”。荷兰与丹麦晋升为全球公认的自行车王国,意大利的“一王四后”历久弥新,山地车和小轮车风靡北美,三大环赛与五大古典赛渐受国人关注,骑行遂成比肩马拉松的炫酷中国风。

骑行的魅力到底何在?

骑行让我们学会保持乐观。乐观不是高光时气吞山河,而是低谷时持续拼搏;不是顺境时意气风发,而是逆境时不被击垮;不是成功时激扬天下,而是失败时斗志倍加。坚持骑行,让我们从悲观主义变成乐观主义,从短期主义驶向长期主义,从知难而退转为知难而进。悲观者不错,因为短期来看,骑行是痛苦的,一次骑行也改变不了什么;乐观者正确,因为长期来看,骑行是值得的,一直骑行定会迎来人生的转机。

骑行让我们依旧胸怀理想。物质越丰富,理想越稀缺。“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因为在物欲横流、阶层固化的水泥森林里,放弃奋斗、选择躺平简单又轻松;有理想的人不怕伤心,因为内省独立从来不易,改变世界历来艰难。没有理想的人心甘情愿,因为请“有用的朋友”吃顿饭、陪“有权的领导”打场牌的利益预期可以量化;有理想的人内心丰盈,因为找有趣的朋友撸个串、与有才的兄弟喝杯茶的精神收益足够厚重。在老气横秋的世界里,选择骑行就是致青春;在世俗利益的格局中,坚持骑行便是克心魔。

骑行让我们归来仍是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旗手和执牛耳者梁启超 124 年前的《少年中国说》,放至今日仍振聋发聩。踏上脚蹬,风驰电掣,老夫聊发少年狂。骑行人都有少年心气,那就是乐于尝试、敢于创新、永不服输,而非屈服于起点不公,甘心做个无趣、不争的平庸者。骑行让我们不至于被粗粝的现实打磨掉难能可贵的少年心气让我们归来仍是少年。

骑行的征途,逆风而进,自闪光辉。

————

“征途”,诞生于 2024 年 8 月的一个凌晨;征途,开始于你我决定开始的那一刻。


作者简介

白宇飞,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经济 50 人论坛和香樟体育经济学论坛发起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体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二十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六十余篇,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重要媒体采访逾百次,多份研究成果获中共中央办公厅、人民日报内参部等机构全文采纳。户外运动深度热爱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