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046803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0 页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500468035 ; 978-7-5004-6803-5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群性和群育。全书分为五部分,共计十一章。
**部分,**章导论。强调重提群性群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如: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人,轻集体;重功利,轻情感;重私德,轻公德;习惯于“斗争哲学”,缺乏互生和谐理念等等,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重新重视群育。从理论上看,实施群育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和群性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共生互动发展,既为重提群性和群育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彰显了群育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二部分,历史篇。包括三章:第二章中国古代群育观念的形成,第三章中国近现代群育观念的复兴,第四章中国当代群育观念的发展。从历史沿革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群育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本书指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早就有“群”的观念,并特别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的群育观念。近代以降,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下,群育观念重新兴起,严复、梁启超等是复兴群学要义的重要代表。在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群育观念进一步发展,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标中鲜明提出了“群育”。蔡元培、梅贻琦、罗辀重、潘光旦等是群育主张的重要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德育的框架下提倡集体主义教育,其中包涵群育的实质。但是,过分强调集体的利益重于个人的利益、过分强调共性、过于强调大公无私,不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德育的功效不彰。
第三部分,比较篇。包括第五章东亚文化圈集体本位观及日本、新加坡的群育。分析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指出,东亚文化圈有着共同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化价值取向,并对东亚文化圈内的日本、新加坡的群性观念及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群育的理论观照和现实观照进一步升华。
第四部分,理论篇。涵盖四章:第六章群育的理论基础,第七章群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第八章群育与民主、民族、国际视野的关系。第九章群育视野下的当代教育检讨。第六章指出,对人性的认识是进行群育的重要前提,分别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群育的理论基点。第七章指出,就教育在培养健全的个人来说,虽然各育实施,实际上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就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德、智、体、美的*高境界是表现在“群”,人类*终的理想是促使社会和群体的和谐、进步与发展。第八章指出,群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民主、民族观念及国际视野的发展。第九章指出,当代德育范围过于宽泛,效果不理想,重提群育,利大于弊。特别强调群育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调和。理论的探讨凸显了群育的理论价值。
第五部分,实践篇。分为第十章群育的实践原则,第十一章群育的实践途径。首先,指出群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是实践中可以探索出一些基本的实施原则和有效途径,也可以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实践的探讨凸显了群育的鲜活的生命力。
目录
节选
bsp; 第四章 中国当代群育的发展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蔡元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幻中”,将我国古代“群”的
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在教育上重视和强调群性培养,发展为群
育,并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标中鲜明地提出“群育”是当代
的事。
**节 大陆群育的发展
1949年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建
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体制。新中国的教育同新中国一样,走的是一条与旧中国
和旧中国教育不同的道路,在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时期
的教育以“文化大革命”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下面分
析“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及其发展。
一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发展及教育方针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发展
1949年9月12日,为迎接新生的中国,中央政府召开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
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其基
本精神中表达了教育接管与改造的方向,《共同纲领》中有如下
要点,第五章第41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
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
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
务。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目的是
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
服务。①
第46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
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
方法。
这就规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政策和方向,也决定了同社会主义改造
相适应的社会教育改造的必然性。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发展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为1949—1957年。这个时期是我国恢复国民经济
**个五年计划时期。1952—1958年,中国教育大量模仿苏联,
学习苏联经验。在1951年10月,我国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
定》,强调教育要为工农开门,并注重技术教育。后来,中共中
央也认为这种教育改革,是“照搬了苏修的一套”,削足适履,
格格不入,不是“彻底的革命”①。
后一阶段为1958—1965年。1958年,我国掀起了工农业
生产的“大跃进”高潮。这个时期是“教育大跃进”时期。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教育工
作的指示》②,正式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
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要推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
育制度。
接下来便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196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时,又发动一次“教育大革命”,强
调“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
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并且实行“停课闹革
命”,挑动学生斗争教师,攻击专家学者,使文化教育界立刻形
成一片混乱和真空的现象。中共中央于1967年1月31日,发布
《关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初步意见》,强调要认真实施半工半读制,
同时要求:全日制中等学校、大学也改为半工半读制,有些地方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5.4¥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16.4¥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9¥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3.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14.6¥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40.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