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30538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7
  • 出版时间:2008-10-01
  • 条形码:9787313053862 ; 978-7-313-05386-2

本书特色

本丛书以中国部分知名学会为研究对象,细述学会发展历史,梳理学会发展脉络,刻画学会杰出同仁。同时,对学会的人文往事、组织结构、知名奖项、国际交流等方面作了翔实的介绍,以助于公众对科学组织和科学活动的理解。本丛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科技学会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出版界的一页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是**部记述中国农学会建立与发展历程的专著。书中不但重点对学会的初创情况、发展过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专门介绍,还特别记录了记述学会重大活动情况的大事记、名人与学会发展的丰富资料和一些既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旨在反应学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概况及其载中国农学界中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农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谨以此书的编著出版,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和中国农学会成立90周年。本书可供农学界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个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本书为为《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

目录

总序席泽宗
出版者的话
代序一回良玉
代序二危朝安
前言
学会简介
学会史
**章 农学会兴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节 传统农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近代农学的兴起
第三节 晚清时期的农务总会和农务联合会
第二章 中华农学会的创立与发展(1917-1949)
**节 学会筹建的背景和过程
第二节 学会宗旨与组织机构
一、学会章程的修改与宗旨的调整
二、学会组织机构的变迁
第三节 学术年会与农学出版
一、学术年会的开展
二、农学出版工作
第四节 农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第五节 人才培养与农学奖励
第六节 科学咨询与信息服务
第七节 国际会议与对外考察
第三章 延安中国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1940-1949)
**节 学会筹建的缘起和过程
第二节 学会宗旨与组织机构
第三节 农业调查与技术推广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农学会的快速发展(1950-1965)
**节 中国农学会的重组与快速发展
第二节 中国农学会组织机构的变迁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与农业咨询
第四节 农学出版与信息服务
第五节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五章 中国农学会长足发展时期(1978-2007)
**节 学会工作的恢复
第二节 学会宗旨及章程的调整和变化
第三节 学会组织机构的变迁
一、历届理事会概况
二、分会及办事机构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农业调查与决策咨询
一、农业调查与决策咨询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调查与决策咨询工作的渐趋成熟
第五节 学术会议与科学研讨
第六节 人才培养与奖励表彰
一、多种途径培育精英
二、设置奖项催人奋进
第七节 学术出版与科学普及
一、学会期刊工作
二、科学普及工作
第八节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试验、示范,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二、组织专家学者出国开展专业考察和研修,交流学习先进农业科技
三、参加、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掌握世界农业科技动态,宣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
四、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强强联手,促进中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六章 台湾中华农学会发展概况
结语 中国农学会与中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大事记
名人与学会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农学会兴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中国虽然有着上万年农业发展的历史,但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近代农学的发展却不过百余年时间。晚清时期,列强人侵,内乱频仍。高速增长的人口使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农业面临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为了变法图新、富国强民,众多有识之士提出“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中国为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振兴国家首先要从国计民生开始,因此,借助西法,改良中国农业成为救国举措中的重要策略。中国近代农学组织就是在这样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它们的创建和发展与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节 传统农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相当发达,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中长期领先于世界。至18世纪时,中国农业单产水平仍然高于英国等欧洲国家,差不多是美国的2倍。迟至19世纪初期,中国GDP仍然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超过今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然而,时至晚清,中国社会已是政治腐败,外患四起,内政不修,民不聊生,农业生产日趋凋敝。随着近代实验科学成果进入农业领域,中国在传统优势产业——农业生产力方面也逐渐落后于西方。
以下一组数据便可略为窥见这种情况的严重性:1863年,中国对西方生丝出口是日本的3.5倍,但到1930年日本生丝出口是中国的3.7倍;日本水稻生产由中国传人,但到20世纪中期,日本水稻单产已经是中国的2倍。
  ……

相关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由王绶、梁希、杨显东、金善宝、吴觉农、陈凤桐、乐天宇等41人组成的农学会(恢复)筹备委员会,以中华农学会为基础,吸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上海中农社)、延安中国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等成员筹备组建了中国农学会。1951年4月,经内务部核准备案,中华农学会更名为中国农学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学会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多种活动:先后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和农机具100多个;向中央提出《关于植保工作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重视和批示;创办了《作物学报》、《园艺学报》、《畜牧兽医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一系列学术期刊,为建国初期农业和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期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农学会各项工作一度陷于停顿。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学会工作得以恢复,学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科学规划与咨询、农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国农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国农学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万会员、32个分会、指导31个省级农学会的农业综合性和学术性团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台湾中华农学会与中国农学会一脉同源,1949年前为中华农学会台湾省分会。1949年后,两岸农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一度停顿。但台湾中华农学会仍然秉持学会的优良传统,积极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台湾地区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大陆与台湾地区农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渐密切,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协力开展专项科学研究等。2007年海峡两岸农学会借90周年大庆之契机,以“两岸农业科技与世纪中华农业”为主题,举办了“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论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论坛”和“休闲农业南京论坛”,累计有3 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些活动。会议期间,为加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两岸农学会同时签署了《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议》。今天,大陆各地建立的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及其他合作项目多达数百个,两岸农学工作者携手共同振兴中国农业的时代已经来临。本书对台湾中华农学会近几十年的发展状况有专章叙述。
总之,中国农学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中国致力于现代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既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