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652934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3 页
  • 出版时间:2009-12-01
  • 条形码:9787806529348 ; 978-7-80652-934-8

目录

序言第1章 中华出版的草创:先秦时期的中国出版**节 汉字和书写工具的产生第二节 图书典籍与编辑活动的出现第三节 先秦时期重要的图书典籍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及图书形制第2章 承前启后的发展:秦汉时期的中国出版**节 秦汉的图书编纂机构及编校活动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出版物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图书流通与贸易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图书形制第五节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第3章 写在纸上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出版**节 魏晋南北朝的政府图书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复制与流通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形制第4章 印刷文明的开创: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出版**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第二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写本书和刻书舌动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流通与贸易第五节 隋唐五代的图书形制第5章 书林盛景:宋辽金夏元时期的中国出版**节 宋元两朝重要的图书编纂活动第二节 五大刻书系统的形成与繁荣第三节 活字印刷术、套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发展第四节 宋元图书形制及特征第五节 宋元图书的流通与贸易第六节 辽、金、西夏的图书出版事业第6章 繁荣与没落问在:明及清前期的中国出版**节 明清时期的图书编纂机构及编辑活动第二节 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第四节 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图书流通与贸易第7章 变革的时代:清后期的中国出版**节 近代社会与编辑出版变革第二节 新型出版物诞生并发展第三节 传统出版事业的振兴与发展第四节 新式出版机构及其编辑出版活动第五节 近代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第六节 近代的图书流通发行第8章 在斗争中求进步:民国时期的中国出版**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与编辑出版概况第二节 民国时期几类重要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第三节 书刊编辑活动与革命思想的传播第四节 民国时期几大重要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第五节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第9章 奠基与建设:解放初期的中国出版**节 新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建立第二节 人民出版事业的发展与私营出版业的社会土义改造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出版事业发展进程第10章 曲折与徘徊:反右到“文革”时期的中国出版**节 出版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第二节 出版事业取得阶段性成绩第三节 “文革”对出版事业的摧残破坏第11章 恢复与整顿: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出版**节 拨乱反正,快速恢复出版工作第二节 建章立制,出版事业多头并进第12章 曙光的到来: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国出版**节 改革开放前期的出版业管理体制改革第二节 解除书荒:出版物掀起思想解放的浪潮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期的发行体制机制改革第四节 印刷史上的里程碑:王选与激光照排第五节 出版教学科研系统从无到有第13章 加快市场化步伐:90年代的中国出版**节 司法监督与市场调控:出版管理方式变革第二节 90年代大众出版的兴起与发展第三节 90年代出版业发行体制机制改革第四节 民营书业:小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第14章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21世纪的中国出版**节 产业化进程: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步伐第二节 书、报、刊出版整体实力上升第三节 数字化出版蓬勃发展第四节 发行:新技术、新理念与新格局第五节 物资供应链数字化趋势明显第六节 华文出版走向世界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出版图史》是**部用图片形式回顾中国长迭三千年出版史的专书,当我们收集编辑这些图片时,就像在一座长长的出版历史与文化的画廊中漫步,这里充满了独特而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闪耀着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出版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智慧和惊人才华,这些既是中国出版自身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出版留给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部出版图史使我们再次体验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在长达兰千年的出版历史中,屡有书厄、文字狱等劫难,但是,中国的出版人依然能够以高超的智慧穿透层层阻碍,走出灰暗的历史阴影,使出版活动始终血脉相传,不断吐故纳新,顽强地推动社会进步,出版物所遭受的劫难与出版人的不懈追求,经过历史的多次重复已经成为中国出版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出版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何其珍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东方文明古国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中国的出版事业也掀开新的篇章,教千年来主要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出版事业为人民所掌握各式出版物成为人民尽情享受的资源,也标志着中国的出版事业开始步入繁荣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49年至1956年,是新中国出版事业全面复兴,顺利发展,蒸蒸日上的一个时期,新的出版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有的人民出版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私营出版业进行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家整个出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出版工作取得新的成就成为共和国初创时期的一道瑰丽风景线。

相关资料

插图:四、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图书编辑已经发展到与图书著述同时进行,在这方面,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具代表性。《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品,编成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距秦统一全国不到20年,当时吕不韦任秦相,正显赫之时,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就组织他们编成了《吕氏春秋》一书。《史记·吕不韦列传》云:“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所以,吕不韦是该书名副其实的主编了。其编辑目的,主要是“欲以并天下”,为全国统一做思想准备,同时也是为了树立并显示自己的权威,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故吕不韦在成书以后,将《吕氏春秋》悬挂在国都咸阳市门,求有能增减一字,而无人能改。注过此书的东汉学者高诱认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这一典型事件确实反映出吕不韦当时志得意满、权倾朝野的心情,同时也能看出这部书还是下了不少工夫,具有一定质量的。应该说该书集中了上千人的智慧,代表了秦国当时*高的学术水平。《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日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该书编撰的目的是“欲以并天下”,是对如何治理国家进行的一种探索,是对当时务实疾虚的社会风气的反映。春秋战国后期,随着秦国统一趋势的明朗化,思想界要求统一的呼声也不可避免,儒家、墨家都有相应的思想表现。《吕氏春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即将建立的秦王朝做思想上的准备。作者虽然博采众家,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秦国的政治现实、社会进步服务。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的一个出发点是为了献给当时的皇帝秦始皇,作为统治国家、治理天下的参考资料,从而巩固个人的权力名位;另一个出发点就是作为他个人回顾人生,带一些自我欣赏心理的大工程,即所谓与以养士闻名的四公子争风。二是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该书兼诸子之说而有之,超越了传统的门户之见,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据统计,在该书160篇文章中,发挥法家学说的43篇,儒家26篇,道家17篇,兵家16篇,墨家和纵横家各10篇,名家5篇,农家4篇,小说家1篇,还有几篇学派观点不明显。这大致符合秦国学术界各派的消长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