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批评模式研究

翻译批评模式研究

1星价 ¥22.1 (7.9折)
2星价¥22.1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61727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5
  • 出版时间:2010-04-01
  • 条形码:9787544617277 ; 978-7-5446-1727-7

本书特色

《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本书从翻译批评主体、客体、参照系和功用的角度,审视翻译批评的定义、分类和学术地位,提出了“翻译批评是批评的批评”的论断,赋予翻译批评建构之名。作者提出翻译批评标准的三个层面:社会道德标准、行业规范和学术尺度,加强了对道德批评,尤其是行业规范批评的讨论。本书比较全面地总结、归纳中西学术史上重要的翻译批评模式,并在翻译批评学术层面上构建开放、多元、动态、选择的翻译批评观。

目录

一 翻译批评概论
二 翻译批评的性质及其分类
三 翻译批评的基本要素
四 翻译批评的参照系——翻译批评标准论
五 翻译批评模式研究
六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翻译批评模式研究》从翻译批评主体、客体、参照系和功用的角度,审视翻译批评的定义、分类和学术地位,提出了“翻译批评是批评的批评”的论断,赋予翻译批评建构之名。作者提出翻译批评标准的三个层面:社会道德标准、行业规范和学术尺度,加强了对道德批评,尤其是行业规范批评的讨论。《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归纳中西学术史上重要的翻译批评模式,并在翻译批评学术层面上构建开放、多元、动态、选择的翻译批评观。

相关资料

该方法的鼓吹者反感任何形式的客观化、系统化和翻译过程的规则假定,于是导致了一种扭曲的翻译观。和心灵主义方法的追随者不同,接受行为研究法的提倡者认为,评判翻译必须要用更为可靠的方法,至少有以下两个形态:行为主义观和功能主义的“目的”关联论。行为主义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设计了大量行为测试,使用了宽泛的行为主义标准,与此相连的是奈达的“动态等值”原则,不过休斯认为,这些测试*终是失败了,因为它们无法把握类似于“译作整体质量”那样错综复杂的东西。功能主义的“目的”关联论声称,我们要考虑的是翻译目的以及对目标文化规范的遵从方式和程度,这些才是评价译作时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重要准则。休斯觉得,该理论赋予翻译目的以重要功能,提升翻译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并相应地把原文缩约为“信息供给”,混淆了译作和其他文本形态的区别。第二类面向文本和话语的方法包括描述翻译学、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以及与语言学相关的方法。描述翻译学的翻译评价主要依据目标文化和文学系统内的形式和功能,它保留了等值的概念,不过不再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被看成影响翻译的特定环境条件中的多组关系。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提倡者是韦努蒂,此方法的兴趣主要在于翻译的外部压力,但是我们可以指出无论翻译经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变迁和扭曲,它首先是一种语言操作过程。在对译文采取评判的立场之前,在强调宏观视角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应该从微观视角着手,那就是对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形式和功能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语言学取向的许多方法重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试图解释文本特色间的关系,阐述文本特色如何为作者、译者和读者所接受,但是它们之间在如何提供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的步骤上有分歧。其中能明确解释语境和文本的相互关联性的是*有前景的方法。(辜正坤、史忠义,2006:249-253)作者休斯博采众长,将自己的模式建立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上,致力于详细描述和解释译文是否而且如何与原文对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