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习录

以《王文成公全书》繁体原版为原本,全译全注,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1星价 ¥19.4 (4.3折)
2星价¥19.4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007970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1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210079705 ; 978-7-210-07970-5

本书特色

推荐一:《传习录》——以《王文成公全书》繁体原版为原本  《传习录》以《王文成公全书》繁体原版为原本,全译全注,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是了解阳明心学的必读本。  推荐二:《传习录》——全译全注,深入浅出,更易于理解  鉴于《传习录》原文语言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特附注解和译文,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更好地领悟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推荐三:《传习录》——附《朱子晚年定论》  《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其心学思想,对阳明心学的发展和传播有重要影响。《传习录》将《朱子晚年定论》附文后,可以让读者在比较之下更好地理解阳明心学思想。  推荐四:《传习录》——精美手稿大图,精心之作,阅读体验感更完美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及其辨证的授课方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传习录》分三卷,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由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有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鉴于《传习录》语言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特附注解和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更能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目录

传习录上
**卷
第二卷
第三卷
传习录中
**卷答顾东桥书
第二卷答周道通书
第三卷答陆原静书
第四卷答欧阳崇一
第五卷答罗整庵少宰书
第六卷答聂文蔚
第七卷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第八卷教约
传习录下
**卷以下门人陈九川录
第二卷以下门人黄直录
第三卷以下门人黄勉叔录
第四卷以下门人黄省曾录
第五卷此后黄以方录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展开全部

节选

传习录 上 **卷  二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大学》原文。,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见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义外,见《孟子·告子上》第四章:“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精一,义同引言注。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句为朱熹对《大学》篇首**句之解,原文为:“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者得之。”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说:“从事事物物上去探求至善,是在本体之外。至善是属于内心本体的。只要‘明明德’,并到了惟精惟一的地步便能做到至善。但这也没有离开具体事物。这个注所说的‘穷尽天理,不带一丝一毫的私欲’的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  【原文】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心即理也”,此为阳明学说核心主题,是心学与理学*主要分界线。“心即理也”就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里的主宰处即心,心的条理处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qìng]定省温凊定省,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译文】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呀?”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  徐爱说:“像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这里边就有许多理在,恐怕不可不细察。”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观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事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以这颗纯洁无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所以只要在心上修习,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以前的旧说仍然纠缠于胸,没有完全去除。例如事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比如讲究冬温,只要是尽心去尽孝,就怕有个私心杂念去做;讲究夏凊,也只是要尽心之孝,就怕有一丝一毫的私欲夹杂。所以凡事讲究就是要讲究内心的纯洁。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有了这诚孝的心,就好比有了根本,比如树木,心为根,许多的事情为枝叶,有根才有枝叶,不是先寻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有深爱的孝子,一定有和气;有和气的人,一定有愉悦的心情和脸色;有愉悦心情和脸色的人,一定有美丽的容貌。’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四  【原文】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学问思辨,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唯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怎么从外物上探求呢?你不妨举几个例子。”  朝朔说:“比方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这是必须有个标准的,符合标准了才是至善。所以需要学问思辨去知晓标准。”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可以一天两天就讲完了,哪里用得着学问思辨?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内心纯于天理。这不是什么学问思辨的事,否则一字之差谬于千里。所以即使是圣人,都要加上内心要精纯一致的训条。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请些戏子来扮些得当的仪节,也可说是至善了。”  徐爱在这天又有所省悟。  ……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至善”是心本体,他反对朱子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的主张,提出“知行合一”,即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从而提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