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国纪实13: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九品)

理想国纪实13: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九品)

1星价 ¥26.4 (5.5折)
2星价¥26.4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268103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3-06-01
  • 条形码:9787542681034 ; 978-7-5426-8103-4

本书特色

★ 融合中国养老观念与西方照护理论,一部专注于中国养老院的调查纪实。 作为耶鲁大学博士,作者葛玫不仅有医学人类学专业知识背景,在美国做过有偿看护,而且精通汉语,有10年语言训练背景。本书基于作者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对养老院75次以上的访问共计72场录音采访和250小时对象观察而成,是一部真正关于中国养老院的实地调查研究报告。 ★ “新”“老”养老机构与“新”“旧”养老观念共同塑造的当代养老形势。 结合老年人的个体经历,从宏观历史角度展现当代中国的养老形势变化,即逐步从家庭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结合传统孝道观念与现实经济条件,展现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包括低端私人养老院、高端私人养老院、农村公共福利院、大型公立医院老年科及私人养老庄园。 ★ 一对一的采访与开放式访谈,从老人视角呈现老年和养老院的日常。 以对象观察、开放式访谈与一对一采访的形式,作者平均每周三次走访当时月收费2100元左右、在昆明属于中等水平的玉山老年公寓,逐渐获得老人的信任,以对老人心声的记述展现老人的日常——为让子女过正常生活“主动”住进养老院、“每天都一样”的单调节奏以及对“不怕死,只怕死不了”的死亡态度。 ★ 聚焦家属、护工及医院护理人员,展示照护与临终、死亡的现实。 围绕“照护”,从家属特别是配偶和子女角度展示无偿的照护以及送老人进养老院的心路历程;从护工角度描述日常照护行为与养老院人际关系,探讨照护的情感性质以及老人需要的“关心”;从医生、护士及老人角度展现传统的“善终”观念与当下的临终、死亡现实。 ★ 结合个体经历与社会变迁,描绘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 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本书展现的不同养老形式、对老人身体衰老及“成为负担”的痛苦心理感受的描述,是我们都将面对的长辈及自身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都需要感受到被关心”。

内容简介

生育率的降低、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让养老成为当下中国老年人和中年人必须应对的一大难题,一场“银发海啸”呼啸而来。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作者将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照护理论相结合,从时间维度描述中国经历的养老形势变化,从空间维度展示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分析当下养老困境,剖析老年人、家属及照护人员面对的衰老、死亡和照护难题。 基于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的实地调查和采访,作者从老年人视角呈现了衰老和照护的日常。以对老年人过往和当下经历的记述,揭示视自身为“累赘”的住进养老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以在养老机构所见的人际交往,展现复杂的关系网络,探讨影响照护的多重关系视角。

目录

前 言

第1章 子女之孝,父母之仁

第2章 身在历史,身载历史

第3章 空间与场所,节奏与规矩

第4章 无偿照护

第5章 有偿照护

第6章 慢性生存,拖延死亡

结 语

致 谢

注 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方法论 本书数据采集于2013年至2015年为期13个月的昆明实地考察。有着670万人口的昆明,是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省会。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以风景秀丽著称,气候温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茶叶、烟草和橡胶(Harrell, 2001)。 云南还是中国民族*多样化的省份之一,55个少数民族中的25个的聚居地。尽管远离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气候和风景使它成为旅游和养老的首选之地。 本研究项目始于2011年,我初次来到昆明,联系当地的养老研究员和服务机构,取得在安宁疗护病房和养老机构进行研究的书面许可。本研究获得耶鲁大学学术审查委员会批准,和当地一所医院院长的督导。我曾在美国做过发育障碍成人的有偿看护,对于养老机构的生活节奏有所准备。我总共与不同社会和经济背景的老人、家属和照护员,以普通话进行了72场录音采访和调查。经过10年正式语言训练和之前长达1年在北京的体育项目研究,我能轻松地用标准普通话与人交流。虽然我花了几个月才学会当地的方言,但大多数受访者会说普通话。早期有3场采访的工作人员只会说昆明话,由一位当地的研究助理随同做了翻译。不过,其余采访都是由我一对一进行的。 研究助理除了协助进行早期的采访,还帮忙把采访转录成汉字,以及翻译书面材料,再由我和一名当地医生审阅、修改。转录稿比较便于回顾采访,但人物语录还是采自录音,转录稿用来参考和修正。受访人员和机构都采用了化名。 在研究的**阶段,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5月,我主要在医院的老年科和安宁疗护科收集数据。我住在一家繁忙的市级医院里,基本每天都在安宁疗护科度过。由于该科的病人大多病重到无法接受采访,数据主要来自观察和对照护人员的采访。我在这家医院采访了20名工作人员。其中,18名为女性,19名为云南人,平均年龄为36.7岁。此外,通过跟随医生和护士巡房、旁听员工会议,以及参加上海和北京的安宁疗护大会,我还做了一些观察记录。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从2014年5月至11月,我继续定期走访安宁疗护科,但数据采集的重心从医院转移到养老院。本来在实地考察之前,我已经拿到在一家所谓模范养老院进行调查的书面许可,但在调查初期就受到了阻碍。不过,通过医院熟人的介绍,我得以转向几家据他们说比原定考察地点更真实的养老机构。 我主要的考察点——玉山老年公寓是一家私营机构,大约有300个床位,平时总是满员。与昆明其他养老机构相比,它在费用、规模和服务质量上属于中等水平。玉山老年公寓的月收费为2100元左右——与当时该市人均月养老金水平相当。老人的照护需求从完全自理到二十四小时看护不等。玉山老年公寓比我访问的其他养老院更老旧、破败,由于低收费而吸引了更多高需求的住户。白天,公寓里只有一名医生值班,而且没有任何心理健康服务。照护人员一般为来自附近农村的中年女性民工,她们住在公寓里,负责大部分照护工作。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我记录了玉山老年公寓的60次访问情况,平均每周3次。此外,我还参观了昆明其他的养老机构,有高端的和低端的、公共的和私人的、城市的和农村的,总共对8家不同机构进行了75次以上访问。我会在周末和工作日过去,探视时间一般为早上8点到晚上8点,我在午休时间之前离开,或午休时间之后再过来。我被获准自由进出和与居民单独交流。与**阶段研究一样,这一阶段仍以对象观察和开放式访谈为主。我对15名老年男性和18名老年女性进行了一对一的正式采访。采访经获准进行了录音。这些老年受访者平均年龄为74岁,所有人至少有1个孩子。我先口头提问一组问题,来判断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为不识字者朗读了知情同意书。 这些录音式采访是本书中直接引用的材料源,约250小时的养老院对象观察是本研究的数据基础。许多中国老人对签署文件很警惕,有几位我*亲近的受访者不愿或不能做正式采访。不过,通过对他们的观察,仍能帮助我理解日常养老经历。我平均每天与10~15名老人或工作人员交谈。我们有时会一起吃零食、打麻将、闲聊或唱歌,但大多数时候就是静静地坐着,看影子变长变短。交谈的时候,我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做笔记,每天结束时把它们打成调查笔记,存入密保电脑,再用Dedoose软件进行转录和编码。 此外,我于2015年9月回到昆明,完成*后阶段的研究。在那次短暂的访问中,我记录了几位关键对象——本书中频繁出现的张威、马美花和万龙等的第二批采访。我请他们详细谈了谈在数据分析中得到的几个主题,再将谈话与之前的发现做比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葛玫(Rose K. Keimig),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用户体验(UX)研究员。致力于对人类在生命历程中经受的变化进行研究,醉心于生命、自然、技术和意义边界处的奇异事物。曾于2008年在北京做长达一年的体育项目研究,2013—2015年在云南昆明做养老民族志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