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北京玉米栽培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

北京玉米栽培65年技术创新与发展

1星价 ¥44.0 (5.5折)
2星价¥44.0 定价¥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6229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7cm
  • 页数:290
  • 出版时间:2015-11-01
  • 条形码:9787511622938 ; 978-7-5116-2293-8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地区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北京玉米生产概况,重点论述玉米产业在首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六十五年来京郊玉米生产规模、分布、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北京玉米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在玉米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京郊玉米品种、杂交种和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及生产上主要推广应用的品种简介;京郊玉米种植单项关键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创新和北京市玉米生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由北京市推广、科研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联合制定的相关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全书共5章, 内容包括: 北京玉米生产概况, 重点论述玉米产业在首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65年来京郊玉米生产规模、分布、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 ; 北京玉米种植制度的演变及其在玉米增产中的重要作用 ; 京郊玉米品

目录

**章 北京玉米生产概况**节 玉米在首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一、玉米在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二、玉米高产高效对农民致富具现实意义三、玉米生产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四、玉米生产对首都生态建设具重要意义第二节 生产规模、分布与产量变化第三节 发展时期及其特点一、恢复生产时期(1949—1957年)二、起伏曲折时期(1958—1978年)三、增长高峰期(1979—1998年)四、结构调整期(1999—2013年)第四节 经济效益的变化第二章 北京玉米种植制度演变与发展**节 气候条件与玉米生态区划分一、气候条件二、生态区划分第二节 平原区玉米种植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一、1950~1960年从一年一熟向套种两熟发展二、20世纪70年代大力推广间作套种三种三收制三、20世纪70年代末逐步推行“两茬平播”种植制度第三节 山区、半山区玉米种植制度的发展一、水浇地二、旱地第四节 科技进步推动玉米种植制度发展一、农业机械的发展与种植制度的变化二、品种的发展与种植制度的变化三、栽培技术的发展与种植制度变化第三章 玉米品种的发展**节 京郊玉米品种发展概况一、1949~1959年以众多农家品种为主二、1960~1969年以主栽农家种为主三、1970~1977年**代单交种示范推广四、1978~1987年第二代单交种示范推广五、1988~1997年第三代单交种示范推广六、1998~2008年第四代单交种示范推广七、2009年至今第五代单交种示范推广第二节 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发展一、1950—1977年自留种与人工粗筛选阶段二、1978—2008年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工和质量标准化时期三、2008年至今现代化种子生产加工时期第三节 京郊主要应用玉米品种介绍一、优良农家品种二、粒用玉米杂交种三、专用青贮玉米杂交种四、甜、糯鲜食玉米杂交种第四章 玉米耕作栽培关键技术的发展**节 耕地整地技术一、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浅耕作业技术二、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深耕作业技术三、保护性耕作技术第二节 播种技术一、人畜力条点播技术二、机械化套播技术三、套种三茬播种(育苗移栽)技术四、机械化平播技术五、秸秆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六、单粒精准播种技术第三节 密植技术一、改善栽培条件促增密二、推广紧凑型品种促增密三、运用综合栽培技术促增密第四节 施肥技术一、对氮、磷、钾的需求研究二、主要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三、京郊玉米生产化肥投入的变化第五节 灌溉技术一、京郊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二、玉米需水规律的研究三、春季抗旱技术四、灌溉设施的发展与应用五、雨养旱作技术第六节 植保技术一、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二、主要虫害防治技术三、主要草害防治技术第七节 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第五章 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的发展**节 套种玉米高产稳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一、两茬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二、“三种三收”种植方式三、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第二节 旱作玉米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一、埂子田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二、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模式三、京郊玉米雨养旱作技术模式第三节 平播高产稳产玉米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一、吨粮田玉米高产稳产配套技术模式二、玉米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模式第四节 保护性耕作玉米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一、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二、夏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栽培技术模式第五节 优质专用玉米栽培配套技术体系一、专用青贮玉米夏播配套栽培技术模式二、优质鲜食玉米配套栽培技术模式三、反季节 设施鲜食玉米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四、露地甜、糯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第六节 轻简高效玉米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一、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模式二、玉米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第七节 玉米与多类作物连作栽培技术体系一、早熟西瓜/春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二、饲草小黑麦—中晚熟优质籽粒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三、冷凉山区饲草小黑麦、黑麦青饲—早熟青贮玉米种植技术模式第八节 玉米风险互助试点情况介绍一、险种的设立及补助办法二、2005~2006年京郊玉米生产期间气候情况三、灾情的确认与赔付四、实施结果与分析五、实施结果评估附录附录1附录2附录3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宋慧欣,女,1960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现兼任北京谷物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评审组委员、北京市12316农业服务热线玉米栽培首席专家、北京市评标专家等。先后主持国家、部、市级农业科技项目4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其它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和培训教材12部,培训与指导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15万余人次。曾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北京市“农业科技入户优秀科技专家”等荣誉,2007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