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21194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15
  • 出版时间:2016-07-27
  • 条形码:9787100121194 ; 978-7-100-12119-4

内容简介

  本套教材依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按照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的要求编写,也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外读物。  教材围绕家国情怀、人格修养、社会关爱,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精选和安排学习内容。  小学一二年级,以绘本形式,让儿童在“我的一天”“我的一年”等具体活动情境中,体验感受身边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小学三至六年级,以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学习单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精选名家名篇,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小品文、经典的古代诗词,领学生走进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选近300句(段)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经典名言,让学生熟读成诵,终身受益;设计24个儿童生活中可感受到的文化意象,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对身边文化现象由象到意探究的兴趣;设计48个体现儿童生活情境和心理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文化参与和文化探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初中阶段,以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组织学习单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精选文化经典、名家解读、拓展阅读,介绍必要的文化常识,设计36个富有挑战性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思考、活动.探究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理解、践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的自觉,促进精神的生长。  高中阶段,通过文化经典和文化论著的专题研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在专题阅读的基础上,启发思考与对话,加深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系统梳理、反思和研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和创造者。

目录

单元一 仁者爱人
《论语》二则
孔子的“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仁由己
曾子易箦
传统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活动与探究

单元二 民为贵
《孟子·尽心下》(节录)
民为贵
浩然正气
茶干
苛政猛于虎
传统文化常识天文(上)
活动与探究

单元三 天人之合
《周易·乾卦·文言》(节录)
和合中庸
“天人合一”新解
人畜共居的村庄
孟春之月
传统文化常识天文(下)
活动与探究

单元四 科技智慧
《周易·系辞上》(节录)
四大发明
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张衡传
传统文化常识历法(上)
活动与探究

单元五 教育智慧
《管子·权修》(节录)
孔子的教育智慧
赚得英雄尽白头
书院——中国读书人的梦想
《学记》二则
传统文化常识历法(下)
活动与探究

单元六 艺术精神
《尚书·尧典》(节录)
中国京剧中之文学意味
自得其乐

《乐记》(节录)
传统文化常识节日
活动与探究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 福建版)》:  什么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释,就是我们这一些芸芸众生的凡人。“天”,却有点困难,因为“天”字本身含义就有点模糊。在中国古哲学家笔下,“天”有时候似乎指的是一个有意志的上帝。这一点非常稀见。有时候似乎指的是物质的天,与地相对。有时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没有哲学家精细的头脑,我把“天”简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我相信这八九不离十,离开真理不会有十万八千里。这对说明问题也比较方便。中国古代的许多大哲学家,使用“天”这个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后抵触。这一点学哲学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着细说。  谈到“天人合一”这个命题的来源,大多数学者一般的解释都是说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狭隘的理解。《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现在就根据这个理解来谈一谈这个命题的来源,意思就是,不限于思孟,也不限于儒家。我先补充上一句: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先从儒家思想介绍起。《周易·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对天的看法有点矛盾。他时而认为天是自然的,天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他时而又认为,人之生死富贵皆决定于天。他不把天视作有意志的人格神。  子思对于天人的看法,可以《中庸》为代表。《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对天人的看法基本上继承了子思的衣钵。《孟子·万章上》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天命是人力做不到达不到而*后又能使其成功的力量,是人力之外的决定的力量。孟子并不认为天是神;人们只要能尽心养性,就能够认识天。《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是当时儒家的代表,是他认真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非常明显的。他的天人感应说,有时候似乎有迷信色彩,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  ……

作者简介

陆志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研究员,特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基础教育处处长。现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著述有:《小说美学》《语文随谈》《语文课程新探》《语文课程再探》《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等。发表论文100多篇,讲座200多场。主编语文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10多种,其中8种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教师教育资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