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歌行

踏歌行

¥11.9 (3.3折) ?
1星价 ¥23.8
2星价¥23.8 定价¥3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79068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34790683 ; 978-7-5347-9068-3

本书特色

很多歌,是有故事的歌。很多人,是有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人,一起来听那些有故事的歌。这是这本书的记录的初衷。读这本书,我习惯一边放着相应的歌曲,一边仔细地阅读老朋友熟悉的文字。每每读完听罢,我都有一种穿越到作者营造的意境或者歌曲映衬的年代的感觉。
读《踏歌行》里的每一篇文章, 我都会和作者一样感慨:“幸运的是,我们拥有这样一些歌,为我们记录下何其相似的一切年轻——怎么样考学,怎么样上学,怎么样打饭,怎么样的学生澡堂, 怎么样的校园情书,听过相似的歌,经历相似的生气与开心。这样一些歌,犹如一把公用钥匙,为站在青春路上的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然后我们微笑相对”

内容简介

《踏歌行》收录了陈娉舒发表于《中国青年报·踏歌行》栏目的音乐随笔48篇和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旅游周刊》、《屋檐下》副刊和体育版的专栏随笔6 篇。作者以歌名为题目,以音乐为素材,以生活故事为佐料,用情绪浸染,拿心事点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歌曲往往只是一个引子,字里行间涌现出的阳刚与明媚、乐观与伤感、温暖与苍凉等对立融合的情绪,以及作者的感悟、思考才是值得细品的。书中写到的歌,都是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代表作,折射出20世纪70.80后的成长史与心灵史。

前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目录

人与歌,皆在路上 韩浩月
《踏歌行》是一把钥匙 洪 琳
在《天鹅之旅》里高挡位大油门
不见朗月导我迷途只有《星》
琴师回来独他尔还会再响
《叶子》上有多少你要的风景
年关时节别扯风花雪月
跌倒在《北风》的乡愁里
能进行到底的是爱,不是爱情
《*后一夜》向他告别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集结令
天之大,思念何必泪眼
那个《毕业生》不是我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谢谢你带我去听《草帽歌》
《秋蝉》的世界里谢绝忧伤
把自己的日子过成歌
《领悟》:还有什么没参透
《北京的冬天》你在思念谁
我是否曾在北海“ 荡起双桨”
光阴的眼中承诺是什么
跟着许巍的《时光》跑
与《无奈》一见钟情
那些《闪亮的日子》其实叫年轻
有些日子没听老爸唱歌了
《鸿雁》把我的记忆送回来
《星星索》:唱给自己的小情歌
《朋友》一生一起走
《晴朗》:你让我感觉到力量
没那么简单
《北京之雪》:乘着月光进家门
和汪峰一起唱《北京北京》
总能听到《下沙》的消息
他们显然已经忘了《狂流》
因为深爱,所以沉默
《爱》在记忆的炎夏里
听到《消息》已十年
李宗盛:必修课中的自考题
一个人在北方听《南方》
人生输赢在《向往》里听懂
女人之《问》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日子
海边追忆《似水流年》
那年的《贝加尔湖畔》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
《钟鼓楼》下要走多少路
《黄昏》就是这么任性
《当你老了》唱给谁听
带有《故乡》气息的一切呼啸而来
越过《山丘》谁在等候
身不动,心已远
受暗示的行走
谁正走在大路上
女孩行走,女人回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告别时刻*美
展开全部

节选

年关时节别扯风花雪月
2010 年的日历表只剩下薄薄几页,一个小朋友的MSN 高挂着“年底是‘矫情惆怅’复发的时刻”。看着这签名,我大乐。每年十一二月起,很多人就摸爬滚打在由“总结”“汇总”“盘点”诸种任务堆砌起来的日子里,做什么内心里都哼哼唧唧,干什么都感觉跌跌撞撞,满脑子想的都是快快熬到春节长假好喘口气。其中滋味,不用说,你懂。这时刻,要我说, 就是赶快找点不用过脑没心没肺的事做,千万别在追忆往事感伤岁月的路数上折磨自己。
比如我现在,正开着收音机换着频道解闷。
可是真的很不幸,躲什么来什么。收音机里这时响起一首歌,再熟悉不过,周治平的《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这是20 年前刚上大学时候的歌。当年,随便哪个年级的宿舍楼,随便哪间屋子、哪条楼道,都可能随时响起这串哀婉的音符。那时候,大伙喜欢把盒式录音机的音量开到*,得让歌声塞满全屋,能飘到隔壁水房里那是*好,洗着衣服还耽误不了听歌。录音机里放的磁带五花八门,当中就包括了周治平。我当年可能也买过他一盒磁带吧,里头记得*牢的,就是这首《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曾经,他真的那样流行。但似乎,他也从来没有特别大红大紫过。可日子这么走着走着,《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青梅竹马》竟然也陪我们20 年了。
歌还是那首歌,听歌的人已不再是当时少年。我买的那盒周治平的磁带,也许还躺在装满了当年旧磁带的那个抽屉里。只是能放磁带的老式录音机,已经不大好找了。走到中年的门槛前了,“坐爱情的两岸, 看青春的流逝”,有这份围观兴致和力气的,恐怕都不再有几人。
前阵子,10 来个不同专业的校友在阔别近20 年后再相聚。当晚京城大降温,同学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一通叽叽喳喳,还扯到了每到冬天宿舍楼门口挂着的那块沉甸甸黑乎乎的厚棉布帘。曾经,我们就掀着那块厚棉布帘,围着同一个门洞,你进楼,我出门,数年中擦肩而过。跟厚棉布帘一样的共同记忆再往下数, 就该轮到宿舍水房楼道间飘荡着的那些老歌,轮到这首《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了。可当年我们有几个人会去认真揣摩“遥远的明天未知的世界,究竟会怎么样”?
现在回头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还是连接起我的大学和我的工作的*早的那根螺丝钉。毕业后, 我所在的**个部门负责的几块新闻版,其中有块版保留着当年盛行一时的“连载”栏目,有段日子连载的正是海岩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女公安吕月月和黑道豪门“富二代”小伟那场以悲剧收场的风花雪月, 让我至今都固执地认定,那是海岩写得*用心思的作品。
跟周治平歌曲几乎同名的那篇小说,很快被拍成同名电视剧。那也是徐静蕾的电视剧处女作。演绎吕月月的徐静蕾,当年可是满眼青涩黑不溜秋的柴火妞啊, 而此后,她一步步成了导演,成了“亿元票房俱乐部” 的一分子,成了*近承认自己正处恋爱中的自信满满的“奔四”女人。
而那部电视剧的片尾曲,歌名依旧沿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只是词曲不再是周治平版本,唱电视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叫陈琳,一首《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曾经让她红极一时,但在2009 年深秋,她放弃曾经有过的风花雪月,选择从高空坠下作为她的生命绝唱。
陈琳,徐静蕾,一个已如秋叶般静默离去,一个还像夏花般绚烂地盛开。命运是如此吊诡,无从寻解, 像不像周治平唱的,“那些前生来世都是动人的故事, 遥远的明天未知的世界,究竟会怎么样……所谓山盟海誓只是年少无知,告别的昨天远去的欢颜,究竟是怎么样?”
尽管岁月静好,才是幸福。尽管,我是如此喜欢这样一首老歌,我也还要固执地大声说出,不喜欢周治平的音色,太过阴柔太过明亮。当然了,我也不得不承认,有些歌,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吐字,总是那么容易往人的心坎里走, 以至后来我自己都全忘了,它其实是演绎自一个我有多么不喜欢的音色。《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就是这样。

作者简介

陈娉舒,生于20世纪70年代。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入职中青报。多次参与中青报各类重大报道。曾获“中国新闻奖”数次,中国环境保护领域*高奖“地球奖”,全国性新闻作品及个人奖项数十个。先后上岗总编室要闻编辑、经济蓝讯周刊编辑、星期五周刊编辑、教科文记者、文化记者、阅读周刊主编、文化周刊主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