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3887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52页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61388761 ; 978-7-5613-8876-1

本书特色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本书为王林著的《顾颉刚》,是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稿对顾颉刚的生平和其创办、主编的《燕京学报》《禹贡》《文史杂志》等学术名刊作简要介绍, 并阐述他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民俗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目录

第1章 “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天生读书种子
买书成瘾,藏书盈室

第2章 “大禹是条虫”引发的风波
“禹为动物,出于九鼎”
“这是对我*浅的认识”

第3章 “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
时代、个人和境遇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在史学上称王了”

第4章 “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虽是无稽之谈,原也有它的无稽的法则”
“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妙峰山的香会
在南国播撒民俗学的种子

第5章 “在真实的学识里
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
创办《禹贡》杂志,成立禹贡学会
重视实地考察,用心培养人才

第6章 “你的方法就是达尔文的方法”
历史演进法
以研究故事的眼光和方法去研究历史
伪史移植利用法
多所见闻,以证古史
创新与沉潜

第7章 “愈驳得猛厉,我愈感谢”
“多辩论一回,总可多少得些成绩”
“完全把我当作一个平等的讨论对手看待”
“我永远要求得到的幸运,就是常有人出来把我痛驳”

第8章 始于疑而终于信
“所以有破坏,正因求建设”
“非有此破坏,我们的民族不能得到一条生路”
“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今人之相与语”

第9章 “在研究学问之外应当做些事”
“在学问上则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要使一般人对于自己的边疆得到些认识”

第10章 “我的性情过于爱才”
“此种胸怀,尤为余特所欣赏”
拼命发讲义,逼学生搞研究
人生一乐

第11章 “学问中有真实的美感”
学问上的野心收不住
不求近功。乐于晚成
嗜学如命

第12章 “未能尽其才,但已尽了我的力”
二重人格与不能分工治学之苦
“事业心之强烈更在求知欲之上”
“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
生活的艰窘

第13章 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和播种者
从中心人物到史学大师
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先奠基人之一
国外的影响
学术精神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展开全部

节选

  《大家精要:顾颉刚》:  郑樵樵是宋代著名学者,他觉得各科的学问是必须会通的,他打破了各家各派不能相通的疆界,综合一生的学问,编出了一部《通志》。郑樵对前人的著述都不太满意,他做过一部《诗辨妄》,对于齐、鲁、韩、毛、郑五家解释《诗经》的说法都有批评。顾颉刚晚年回忆说:“郑樵启发了我对《诗经》的怀疑,我一方面研究郑樵的思想,一方面研究《诗经》,我要离开了齐、鲁、韩、毛、郑五家的传统说法,自己来寻《诗经》的真正意义。”  学术研究譬如积薪,后来居上。顾颉刚之所以能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震动中国史学界的“层累说”,拨开笼罩在古史系统上的千年迷雾,是与前代诸多学者的努力和积累分不开的。因此,顾颉刚在后来回顾《古史辨》是如何产生时,总是念念不忘前人在疑古辨伪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他的启发。  正如顾颉刚所说,前人疑古辨伪尽管很有成就,但总难以冲破经学的束缚和孔子的权威,无法从根本上廓清笼罩在古史系统上的迷雾。这其中有个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而顾颉刚所处的时代与前代学者大不相同了,“五四”前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同时代学者著作的影响及师友的直接点拨和刺激,终于使顾颉刚在疑古辨伪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时代成就了顾颉刚,时代造就了《古史辨》。  顾颉刚在《古史辨》**册自序中,将他编写《古史辨》的原因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时势、个性和境遇。就时势而言,顾颉刚认为,清代学者与前代学者相比,敢于脱离应用的束缚,也冲破了一尊的束缚,而且在古文家与今文家的互相攻击揭短中,使观战者破除了对某一家派的迷信。同时,西洋的科学传了进来,中国学者受到它的影响,对于治学的方法有了根本的觉悟,要把中国古今的学术整理清楚,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在此背景下,整理国故的呼声*先倡始于章太炎,而实际领导者则是胡适。对顾颉刚而言,这两人都是他从事古史辨伪的引路人。  1913年冬,刚入北大预科的顾颉刚曾与同学毛子水一道听过章太炎的讲学,他觉得章太炎的话既渊博,又系统,又有宗旨和批评,以前从没有碰到这样的教师,佩服极了。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家,在讲学中自然对今文经学大肆诋毁,但在顾颉刚看来,古文学家主张六经皆史,把孔子当作哲学家和史学家看待,是极合理的。因此,他当时愿意随从章太炎之风,用看史书的眼光去认识六经,用看哲人和学者的眼光去认识孔子。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听了章太炎的讲学,顾颉刚的治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认为在学问上则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的目的。从此以后,他敢于大胆做无用的研究,不为一班人的势利观念所笼罩。他把这一觉悟看作将来在学问上成功的根源,而启发他觉悟的就是章太炎对今文家“通经致用”的攻击。  ……

作者简介

  王林,1966年生,河南正阳人。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出版《西学与变法——研究》《大师的风度与风骨》《山东近代灾荒史》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