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与美国:农业.经济和政治发展研究

中国与美国:农业.经济和政治发展研究

1星价 ¥27.0 (5.5折)
2星价¥27.0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6325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5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511632586 ; 978-7-5116-3258-6

内容简介

  第二届普渡大学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研究联合中心学术论坛于2016年10月17~18日在普渡大学举办。本论文集是在与会学者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史专家王思明教授组织来自中国的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普渡大学人文学院院长David Reingold博士为大会致辞并预祝会议圆满完成,他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持续开展这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支持。  大会以“中美关系”为主题,搭建了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学者们从广泛的视角出发讨论中国与美国关系问题,并重点着眼于农业历史和乡村历史。本次会议也是2015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首届普渡大学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研究联合中心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的延续。来自8所中国高校的19位学者做了会议报告(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济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他们与来自10所美国大学的21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进行了交流(巴特勒大学、佐治亚南方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西北分校、爱荷华州立大学、纽约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  这些会议论文组成了本次的会议论文集。学者们展现了中国和美国农业、经济、外交、政治、社会和工业发展的新研究,其中,专门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则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每篇文章不仅对史料进行了新颖而重要的挖掘,更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大会*后,王思明教授邀请大家于2017年10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再相聚,共同参加第三届普渡大学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研究联合中心学术论坛。

目录

Creating Abundanc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Agriculture: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Biological Science
小麦育种家蔡旭引进的美国小麦品种及其影响(1946-1966)
民国时期河北省美棉与中棉生产消长的过程及原因(1912-1945)
18世纪中美茶叶贸易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Chinese Green Tea Impor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State
南瓜的起源中心与早期利用
Uneven Terms: Humanitarian Aid as Diplomatic Alliance or Political Weapon in China's Postwar Reconstruction
华洋义赈会与中国传统灾荒赈贷制度的转型
科学与艺术并茂的中国鸽类专书:以张万钟《鸽经》为中心
Traders as Diplomats: Trade and Sino-American Rapprochement, 1971-1978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与资源掠夺研究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Policy in China, 1949-1965: The Baotou Steel and Iron Company(BSIC)

展开全部

节选

一、抗战前美国小麦品种的引进 小麦是近代中国*早学习运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选种的作物,开始于私立金陵大学农科和国立中央大学农科,限于专业人才较少,成效并不大。在芮思娄(John H Reisner)的努力下,自1914年开始在中国开展运用近代科学育种技术的小麦育种工作,力图从中国的本土小麦品种中选育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1925年,金陵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订立《农作物改良合作办法》,芮思娄力邀多位美国育种专家相继来华指导工作。1925年,育种专家洛夫(HHLove)来华,大力推广新的育种理论与技术;1936年,全国稻麦改进所邀请明尼苏达大学育种专家海斯(HKHayes)来华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顾问,也特别注重育种理论与技术的传授。“自康校教授来华后,向来注重观察,以从事选种之旧法,一变而为应用统计及利用遗传以改良品种之新方法。”沈宗瀚:《中国作物育种事业之过去现在及将来》,《农报》,中央农业实验所编印,1935年,第25期,第871页 至1937年前的10余年间,小麦良种选育工作取得不小的成绩。这段时间里中国还是从美国引进了一些小麦品种,有据可考的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由美国专家来华时带来,如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金陵大学推广的“双恩小麦”,据芮思娄回忆是1914年自己带来的几个美国品种之一郝钦铭:《金陵大学之改良小麦》,1928年。沈宗瀚在美国留学的时候,1925年陪洛夫一起回国,他说“除上述选种外,民国十五年至二十一年(1926—1932年,作者注)我在南京及南宿州试验了537个外国小麦品种(来自美国农业部)”沈宗瀚:《沈宗瀚自述·中年自述》,黄山书社,2011年,第141页。这537个外国品种,主要是洛夫从美国带过来的,大部分是冬小麦品种沈宗瀚:《五百三十七种外国小麦品种与数种中国小麦品系之比较》,《金陵学报》,1933年,第1期,第1页。其中的“红岩”(Red Rock)和“南宿州6号”(Fulcaster)成为1927—1933年在中国部分地区试验种植的10个小麦良种中的2个。二是直接从美国订购或征集,1922年,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即从美国大批引种小麦,但都因水土不服产生各种病害,未能发挥作用。1931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也向美国各农事试验场征集小麦品种,“本所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作者注)向全国农事机关及美国育种场征得品种一千五百余种,于是年秋租得总理陵园地五十亩,为试验小麦之用。”《实验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概况》,《杂刊》,1934年,第2号,第11页其中美国小麦品种有207种蓸隆恭:《近代小麦良种选育》,《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第37页。三是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合作购买英国人潘希维尔(John Persival)收集的世界小麦品种全套计1 700余种,其中包含部分美国品种。 从美国引进的小麦品种中,大多因晚熟、易病害、茎软等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使用,即使产量表现较好的“红岩”和“南宿州6号”,推广的面积也不是很大。唯一成功的是“美国玉皮”,一说原产澳洲,原名“佛罗伦斯(Florence)”,1914年引入美国;一说是美国育种专家卜朋克(LBurbank)育成的品种,名为“品质(Quality)”,何时何地引入我国,已不可考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志》,农业出版社,1964年,第64页。1923年,中央大学从苏州农业学校试验田中选得,后在南京大胜关农场试种,表现良好。1927年,中央大学与苏州农业学校、无锡小麦试验场合作对此品种进行进一步选育,1933年开始推广蓸隆恭:《近代小麦良种选育》,《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第36页。此后又作为育种亲本,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总之,这一时期主要是利用美国先进的育种技术,从中国本土的小麦品种中选育良种并加以推广,而引进的少量美国小麦品种因为多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赴美留学期间收集小麦品种 蔡旭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并留校任教,主要承担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3门课程的实习课,同时,在金善宝的指导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1937年冬,因战争随校西迁到重庆,随身携带全部试验麦种,无一丢失。在金善宝的主持下,蔡旭与同事们不失时机地在沙坪坝一块坡地上播种,后选育出闻名全国的小麦良种“南大2419”(原名“中大2419”,原产于意大利,名为“敏塔那(Mentana)”),于1942年确定推广,但因战争影响种植面积不大,直到1949年以后,被迅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黄淮平原南部以及西北高原,成为中国小麦良种史上应用面积*大、范围*广、使用时间*长的品种之一。1939年,蔡旭随金善宝到四川北部考察当地农作物分布、品种情况和栽培技术,一路搜集地方品种资源。不久以后,他到四川农业改进所工作,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一直工作到1945年。6年间,蔡旭继续对“南大2419”进行试验、示范和小面积推广,同时还肯定了“矮立多(Ardito)”“中农28(Villa Glori)”“川福麦(Faun)”等引进品种在川西平原的生产应用价值。成都平原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抗条锈病是四川农业改进所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他对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及其遗传特点尤其关心。 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蔡旭愈发感到所学不足,渴望能得到更进一步的进修。“我之求学一向抱着认真不松懈的学习精神,毕业后复得留校服务,与师生共同研习,从实际体验中求新知,点滴所积,对于日后业务之进行上裨益不少,然愈经钻研,益感所学之不足,热望能得机深造,以增见闻。”蔡旭个人档案,自我介绍,1949年10月15日,藏于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1944年,“为予在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服务之第六年,由所选派参与前农林部举办之**次租借法案遣美实习考试,幸得录取。”蔡旭个人档案,自我介绍,1949年10月15日,藏于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蔡旭通过了公费出国留学的考试,但因故未能成行。1945年春,他再次得到赴美进修的机会,先后在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深造,并到堪萨斯州立大学等院校访问、考察,还奔波于华盛顿州、堪萨斯州等美国几个产麦区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每到一处尽量收集各种农业资料和小麦品种。他收集的小麦种子相当多,之前没有人能做到,之后再也没有这样做过。但到底收集了多少份小麦品种,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是2 000多份,“从1946年前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众国外引入2 000余个小麦品种,并从中选出‘农大1号’‘农大3号’等。”郑殿生:《中国小麦的引种》,《世界农业》,1988年第11期,第25页“他把从国外带回来的两千多个小麦品种,经过试验,选出了几个抗病品种,解决了当时的急需。”《农业生产的好参谋——访小麦专家蔡旭教授》,《人民日报》,1980年4月11日一说是3 000多份,“他每到一处都尽量搜集小麦品种和育种资源材料,到他回国时,搜集到的材料竟达3 000份之多,这在此前此后留学人员中是罕见的。”张树榛,杨作民:《蔡旭教授》,《蔡旭纪念册》,2011年,第18页一说是4 000多份,“1946年秋回国时,搜集到小麦品种资源4 241份,为我国以后的小麦育种工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黄铁城等:《蔡旭教授生平》,《蔡旭纪念册》,2011年,第13页这个数字在其他文章里不见,有可能是包含了蔡旭在其他地方包括国内收集的小麦品种。“1946年蔡旭留学归国后北上到北大农学院,当时学校刚从城内搬回抗战前的老校址罗道庄,设备条件很差,但在蔡旭和农艺系师生的努力下,当年秋天就将他收集的4 127份材料全部播下,开展起小麦育种工作。”张树榛,郎韵芳:《知识分子的楷模——蔡旭教授》,《蔡旭纪念册》,2011年,第74页这个数字在《小麦抗锈选种工作总结报告》中得到证实,“农大农学系在前北京大学农学院1946—1948年期间曾广泛搜集国内外小麦品种达4 127个样本,进行品种观察,抗寒性测定及产量比较试验。”蔡旭等:《小麦抗锈选种工作总结报告》,《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5年,第1期,第8页不过,蔡旭自己倒没记得十分清楚,“三年来工作之重心为抗病育种,改良本地麦种对于锈病、黑穗病之抵抗性并及脱粒性、倒伏、品质诸问题。自三十五年起(即1946年,作者注),在院内农场试种之中外小麦品种凡四千余种,业已选得免疫品种数个。”蔡旭个人档案,自我介绍,1949年10月15日,藏于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从这几份材料可以看出,蔡旭在美国收集的小麦种子可能超过3 000份。 三、试种选择优异美国小麦品种 1946年,蔡旭回到中国,考虑到华北是中国小麦主产区,遂决定到北平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主要承担作物育种学、麦作学等课程,并立即开展小麦育种工作。当时试验条件很差,他与大家一同努力,当年秋天将自己搜集到的4 127份材料全部播下,进行品种观察抗寒性测定及产量比较试验。“在观察研究的期间,确立华北区冬小麦选种目标,选出了符合于要求的多个亲本品种分别于1947年、1948年、1949年、1953年各年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蔡旭等:《适于华北地区几个抗锈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第126页 华北地区冬季寒旱,春季少雨。当时京郊小麦大部在旱地种植,缺水少肥,栽培条件极差,生产上用的品种多是抗寒、耐旱、耐瘠的地方品种。这些地方农家品种的适应性很强,但产量潜力很低,不抗倒伏也不抗条锈病,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从这种现状出发,蔡旭采取抗锈性、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并重的的方针,一方面从国外的材料中筛选成熟较早、适应性较好的抗锈类型,同时选用丰产性、适应性都较好的农家品种与前者杂交,以期选获兼得二者之长的新类型。 在开展小麦杂交育种工作时,他注意到从美国带回来的冬性材料的主要缺点是生育期太长,因此,在利用中美品种间杂交以聚合两个不同基因源,使其交流后产生更多的遗传变异时,只有筛选早熟抗条锈病的美国品种为亲本,方能应用于生产。采用这样的一些品种与一系列本地改良品种杂交后,他发现“燕大1817”ד胜利麦”这一组合表现特别优异。它不但综合性状的平均水平高,而且出现许多新的性状重组类型。“我们在1946—1947年所作的多个杂交组合经历年的观察比较,综合表现*好的组合是‘农大二号’(即‘胜利麦’,作者注)和‘燕大1817’的配合。这两个亲本各具有较多的所希望的性状,而且彼此少数的缺点可以互相弥补,例如,抗病性、耐寒性、抗倒伏性等,特别是在有关产量因素方面,是符合于苏联皮萨列夫教授所建议的选配亲本原则的。”蔡旭等:《适于华北地区几个抗锈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第128页 当时,华北北部麦区水浇地所占比重很小,要想育成的品种能在较大的面积上推广种植,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既能在有肥水条件或较肥沃的麦地上种植,又能对旱地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对于适应水旱性状的选择往往是互相矛盾的。通过努力,蔡旭从数千个品种中选择数十个国外的品种与国内的品种杂交,*后确定4个较好的品种。“我校自1946年开始进行小麦抗锈选种工作,从研究原始材料开始,自4127个样本中选择了数十个国外抗锈品种与国内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前后共作杂交479个。绝大部分的杂交组合是采用系谱选择法。‘农大36号’‘农大90’‘农大183’‘农大498’4个将行推广的品种,这些品种在历年的产量上以及在各地参与区域试验的结果上均可显示它们是适应华北北部地区的抗锈丰产良种,它们在抗寒性、抗旱性、分蘖性、每穗籽粒数上继承了当地农家种的优良传统,而在抗倒伏性、抗条锈病、千粒重上继承了外来品种的优良特点。”蔡旭等:《适于华北地区几个抗锈小麦新品种的育成》,《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第150页 1949年,他发表了《小麦成株抗条锈病遗传研究》蔡旭:《小麦成株抗条锈病遗传研究》,《中国农业》,1949年第1期(The Inheritance of Adult Plant Resistance CO Yellow Rust in Quality Wheat Crosses),这是我国**篇有关小麦条锈性遗传研究的文献。

作者简介

  雷·道格拉斯·赫特(R.Douglas Hurt),博士、教授。现任美国普渡大学历史系主任,是美国著名的农业史研究专家,曾任美国农业史学会主席,SSCI核心期刊Agricultural History主编、爱荷华州立大学农史研究中心主任,其主要研究涉及农业史、乡村史、西部史等。    王思明,1961年出生,湖南人。农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任、国家核心期刊《中国农史》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石慧,1988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科学技术史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近代作物交流与传播、中外农业发展比较等方向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