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全球化-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视角

再全球化-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视角

1星价 ¥61.6 (7.0折)
2星价¥61.6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21736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1
  • 出版时间:2018-02-01
  • 条形码:9787520121736 ; 978-7-5201-2173-6

本书特色

★这确实是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一本应时好书,值得所有关心全球化的人们认真一读。 ——马振岗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原副主任、原驻英国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 ★该书通过大量的事实,生动并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不仅全球化不会逆转,而且中国应当主动推进“再全球化”,加速自身发展,造福全人类。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华美国学会名誉会长 ★作为青年学者中的领军人物,王栋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关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研究的杰作。该书代表着我国学者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应当成为所有关心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有识之士的案头**之书。 ——杨洁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前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中国要作为主角之一,为引发和促进一种更可持续、更为广泛和空前公允的全球化做出巨大贡献。该书确系杰作,源于它解说了中国为何如此和怎能如此,这显然是一项非同小可的成就。 ——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国务院参事 ★这是一部探讨中国与世界互动模式的思想力作。——姚云竹退役少将,中国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原主任该书的标题颇有新意,内容更值得阅读和争鸣。 ——王逸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内容简介

首先,《再全球化》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提供公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当前西方国家提供公品的能力和意愿下降,经济优选化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在这一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较之以往,有更为强大的实力和意愿为靠前社会提供公品,促进经济优选化的升级和扩容,使得经济优选化进入包容型发展阶段。该书的独特贡献之一在于按照优选化的政治和经济逻辑,提出了“封闭型”、“内卷型”、“脱嵌型”和“包容型”四种优选化的类型学划分,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对历目前不同阶段的优选化形态和动力机制进行深入阐释。作者认为包容型优选化是优选化进程进入到“再优选化”阶段的独特形态,为经济优选化的升级和扩容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这与极化思维、零和博弈思维影响下长期存在的那种排斥甚至反对新兴国家参与经济优选化的陈旧立场,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国所具有的包容、共生、共享、普惠等思维,为中国推动的新一轮经济优选化走向包容型新阶段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源泉。其次,该书从“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优选性改革、中国自贸区创新实验这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对新一轮经济优选化的现实推动作用。书中提及的中国所具备的基础设施优势、发展经验多元化、新兴技术领域巨大发展潜能这三大**经济优选化的优势,为中国推动新一轮优选化健康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很后,该书还为中国引导“再优选化”战略选择规划了远景路线图。该书不但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再优选化”战略选择进行了全面分析,而且结合中国现有的长期规划和建议、世界发展的未来走向,优化组合中国“再优选化”战略选择,颇具创新性、可预见性和可实践性。

目录

导论

章 拥抱全球化与中国叙事
一 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转向
二 中国新一轮全球化
三 中国特色的嵌入式崛起
四 从网状思维理解全球化

第二章 从全球化到再全球化
一 旧全球化的西方困境
二 “再全球化”的概念界定
三 全球化的四种类型

第三章 包容性发展与互联互通思维
一 中国崛起的“包容性”哲学
二 天圆地方的共生智慧
三 联结就是力量
四 构建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
一 塑造“丝路新秩序”
二 搭建全球化共享平台
三 地缘政治的误解与澄清

第五章 亚投行助力再全球化
一 中国构建亚投行的动因
二 亚投行与传统金融机制的合作
三 亚投行模式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数字经济2.0与的全球化故事
一 助推新型全球化
二 中国电商全球互联网消费
三 数字经济与“新四大发明”

第七章 倒逼机制与中国经济特区经验
一 以开放促改革:中国自贸区的创新试验
二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经验的全球含义
三 铁肩担道义:中国推进全球治理新发展

第八章 拥抱再全球化时代
一 中国再全球化的优势
二 再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方案

第九章 再全球化: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视角
展开全部

节选

《再全球化》:
  首先,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而言,“流动性”与“扁平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像马克思在《党宣言》中设想的那样,世界各个角落的工人因为国际贸易的分工与相同的命运其实已经处于一个巨大的无产阶级网络之中,一旦工人们意识到了自己处于这个网络,就可以联合起来进行斗争,抵抗被大资产阶级垄断的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全球性的生产、贸易、商品、资本和市场等经济要素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和扩张,编织了一个无形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这个网络的不同位置上,这就是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效应。但是当不同的国家被纳入一个规则一体的全球网络时,不同个体的差异似乎被磨平、不同国家的当地文化似乎被淡化,全球标准让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在追求一种想象的、统一的全球化生活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地将各个国家的特点加总,而是呈现一种混合之后的多元嫁接,每个人都能在全球化中找到自己曾经熟悉的部分,又可能面临更多未知与不熟悉的部分。因此,经济全球化表面上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行为整合在一起了,但是并没有将人们的认同整合在一起。现在看到的西方社会内部,依然被两极化社会撕裂,整个全球社会内部也依然被分成南方国家( global south)与北方国家( global north);这种断层线永远存在,不同的只是谁将成为“赢者”,谁将成为“输者”。美国东北部铁锈地带里凋敝的工厂,以及依靠这些工厂存活的蓝领阶层,他们的失去感与被剥夺感,在一个全球统一的市场中显得更加强烈。在他们看来,全球化是抢夺他们工作机会的可怕黑洞,他们不仅在国内与精英阶层对立,而且对外与中国或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人阶级对立,他们似乎与全球化的每个部分都格格不入,他们发现自己成为全球化的“输者”。当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时,那些铁锈地带的失业蓝领激动万分,因为他们所期待的代言人终于能代表他们说话了。特朗普一上任就宣布驱逐非法移民、修建边境隔离墙,并威胁开启中美贸易大战把“被抢去的工作岗位”夺回来。因此,可以说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作为一个历史件,彰显了全球化的自我矛盾。
  其次,对于政治全球化的支持者而言,“两极化”与“碎片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由科技、生态、通信和商业联系在一起的缩小的世界,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整体福利。但是很多支持政治全球化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只看到表面,而忽视了其本质。马克思在《党宣言》里论述全球化本质上正是不平等的世界扩散,它使得越来越多的无产者被卷入世界分工中,在一个相对底层的经济体系中没有尊严地劳动。因此,马克思认为全球化让工人阶级觉醒,但是要真正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还需要消除贪婪的资本主义制度。问题是:两极化社会中一方消灭另一方,是不是会导致胜利方内部再次发生两极化分裂?因为分配无论在何种体制下都是相对的,总有人分到的会多一些,有些人会少一些。
  ……

作者简介

王栋,北京大学靠前关系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学习,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00-2005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委员,2006-2007年任美西法尼亚约克学院(York College of Pennsylvania)历史与政治学系助理教授(tenure-track)。现任北京大学靠前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东北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同时并兼任北京大学靠前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欧美同学会“东亚安全论坛”指导委员会委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