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742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9
  • 出版时间:2018-06-01
  • 条形码:9787030574237 ; 978-7-03-057423-7

本书特色

2004年11月《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巨大挑战,缺乏对我国POPs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和POPs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障碍。*近几年,随着国际公约的推动,公约POPs候选物质以及相关物质的研究日益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从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以来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毒理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内容简介

2004年11月《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巨大挑战,缺乏对我国POPs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和POPs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是我国履约及控制POPs环境污染的**障碍。*近几年,随着国际公约的推动,公约POPs候选物质以及相关物质的研究日益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从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以来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环境行为以及毒性毒理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 1.2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性/放大性 1.3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长距离迁移能力 1.4 中国《国家实施计划》 1.5 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溴二苯醚(PBDEs)研究进展 2.1 化学特性 2.2 环境来源 2.3 分析方法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填料及配制 2.3.3 仪器分析 2.3.4 PBDEs色谱分析应用实例——高分辨气质联用法 2.4 环境归宿 2.4.1 持久性 2.4.2 远距离迁移能力 2.4.3 生物富集性 2.5 环境暴露 2.5.1 环境浓度水平和趋势 2.5.2 人类接触 2.6 健康效应 2.6.1 水生生物毒性效应 2.6.2 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毒性效应 2.6.3 其他生物毒性效应 2.6.4 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作用 2.7 十溴二苯醚的降解和脱溴作用 2.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全氟化合物(PFASs)研究进展 3.1 PFASs概述 3.2 PFASs分析方法 3.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3.2.2 仪器分析方法 3.2.3 异构体分析方法 3.3 PFASs的环境分布 3.3.1 水体 3.3.2 沉积物 3.3.3 土壤 3.3.4 大气 3.3.5 异构体环境分布 3.4 PFASs的生物累积与毒性效应 3.4.1 生物累积与生物放大 3.4.2 毒理学研究 3.5 人体PFASs暴露及健康风险 3.5.1 人体暴露水平 3.5.2 排泄与半衰期 3.5.3 暴露量与暴露途径 3.5.4 健康风险 3.6 新型PFASs研究进展 3.7 PFASs污染控制技术与限制条款 3.7.1 PFASs污染控制技术 3.7.2 国际上的控制与监管 3.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短链氯化石蜡(SCCPs)研究进展 4.1 物理化学性质 4.2 来源、使用和释放 4.3 分析方法 4.3.1 样品前处理 4.3.2 仪器与定量分析 4.4 环境水平及污染现状 4.4.1 空气 4.4.2 表层水、河水和湖水 4.4.3 污水处理厂污水 4.4.4 土壤、底泥以及沉积物 4.4.5 生物体 4.4.6 人体母乳、食品、灰尘等其他环境介质 4.5 环境影响 4.5.1 持久性 4.5.2 生物富集能力 4.5.3 远距离环境迁移潜力 4.5.4 毒性效应 4.6 研究案例 4.6.1 材料和方法 4.6.2 结果与讨论 4.6.3 小结 4.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硫丹研究进展 5.1 硫丹概述 5.2 环境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技术 5.2.1 样品前处理 5.2.2 仪器分析技术 5.3 硫丹的环境浓度及归趋行为 5.3.1 我国硫丹的使用和排放清单 5.3.2 硫丹的排放与残留清单 5.3.3 我国大气和土壤中硫丹浓度水平和分布 5.3.4 硫丹的环境归趋行为 5.4 硫丹的毒理效应研究 5.4.1 对生物的危害影响 5.4.2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5 硫丹使用的限制公约 参考文献 第6章 六溴环十二烷(HBCDs)研究进展 6.1 HBCDs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及毒性效应 6.1.1 结构特点 6.1.2 物理化学性质 6.1.3 毒性效应 6.2 HBCDs的生产和使用 6.3 HBCDs污染的来源 6.3.1 环境中HBCDs的污染源 6.3.2 人体中HBCDs的污染源 6.4 HBCDs的环境行为 6.4.1 在空气中的环境行为 6.4.2 在生物体中的环境行为 6.4.3 在水和底泥中的环境行为 6.5 HBCDs的分析方法 6.5.1 样品前处理方法 6.5.2 仪器分析技术 6.6 环境中HBCDs的赋存状况 6.6.1 在大气中的分布 6.6.2 在水、沉积物、污泥以及土壤中的分布 6.6.3 生物态环境介质中HBCDs的分布 6.6.4 HBCDs污染的空间变化趋势 6.6.5 HBCDs污染的时间变化趋势 6.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六氯丁二烯(HCBD)研究进展 7.1 HCBD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及毒性效应 7.1.1 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 7.1.2 毒性效应 7.2 HCBD的生产、使用及污染来源 7.3 HCBD的环境行为 7.3.1 在空气中的环境行为 7.3.2 在生物中的环境行为 7.3.3 在水和沉积物以及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7.4 HCBD的分析方法 7.5 我国环境中HCBD的赋存状况 7.6 人体暴露HCBD风险评估 7.7 土壤中HCBD赋存及风险评估实例 7.7.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7.7.2 样品前处理与仪器分析 7.7.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7.7.4 江苏一化工厂厂区及周边土壤中污染水平与分布特征 7.7.5 化工厂厂区土壤中HCBD的风险评估 7.8 控制措施 7.9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得克隆(DP)及其类似物 8.1 概述 8.2 得克隆及其类似物的生产、使用以及限制情况 8.2.1 得克隆在国内外的生产、使用情况 8.2.2 得克隆在国内外的限制情况 8.3 得克隆的POPs特性 8.3.1 得克隆的持久性 8.3.2 得克隆的长距离迁移能力 8.3.3 得克隆的生物富集性 8.3.4 得克隆的毒性 8.3.5 得克隆的环境转化 8.3.6 小结 8.4 我国与世界各地环境及人体中得克隆浓度分布 8.4.1 生产地周边环境得克隆浓度分布 8.4.2 电子垃圾拆解地得克隆环境浓度分布 8.4.3 在污染源以外地区DP浓度分布 8.4.4 世界及我国不同区域人体中得克隆浓度分布 8.5 我国典型地区得克隆的风险简介 8.5.1 得克隆环境风险概述 8.5.2 工厂周边地区得克隆环境风险 8.6 研究案例——职业暴露人群血液和头发中得克隆浓度水平 8.6.1 材料与方法 8.6.2 结果与讨论 8.6.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 索引 彩图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