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乡村美学:基于陇东南乡俗的人类学调查及美学阐释

乡村美学:基于陇东南乡俗的人类学调查及美学阐释

¥15.8 (2.7折) ?
1星价 ¥22.6
2星价¥22.6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27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6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010192765 ; 978-7-01-019276-5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陇东南乡村基于物质器皿和生活用具的代表人类动物性很原始本能的衣食住行,基于诗书礼乐和精神认知的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很本质课题的生老病死,以及基于四季运行和天地大道的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之很终归宿的春夏秋冬等方面特殊生活方式,系统记录和描述了相关特殊日常生活方式及其美学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文献,系统发掘和阐述了陇东南乡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春夏秋冬等方面特殊日常生活方式的美学智慧,对进一步认识包括陇东南在内的中国乡村文化精神,恢复对行将或业已衰败的乡村美学,促进乡村美学与城市美学、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扶贫计划实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目录

绪论

上编 基于衣食住行的陇东南
乡俗及器物美学智慧
**章 基于服饰的陇东南乡俗及器物美学智慧
一、服饰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服饰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二章 基于饮食的陇东南乡俗及器物美学智慧
一、饮食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饮食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三章 基于住宅的陇东南乡俗及器物美学智慧
一、住宅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住宅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四章 基于行游的陇东南乡俗及器物美学智慧
一、行游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行游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中编 基于生老病死的陇东南
乡俗及礼乐美学智慧
第五章 基于生长的陇东南乡俗及礼乐美学智慧
一、生长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生长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六章 基于衰老的陇东南乡俗及礼乐美学智慧
一、衰老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衰老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七章 基于疾病的陇东南乡俗及礼乐美学智慧
一、疾病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疾病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八章 基于死亡的陇东南乡俗及礼乐美学智慧
一、死亡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死亡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下编 基于春夏秋冬的陇东南
乡俗及生态美学智慧
第九章 基于春天的陇东南乡俗及生态美学智慧
一、春天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春天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十章 基于夏天的陇东南乡俗及生态美学智慧
一、夏天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夏天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十一章 基于秋天的陇东南乡俗及生态美学智慧
一、秋天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秋天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第十二章 基于冬天的陇东南乡俗及生态美学智慧
一、冬天的陇东南乡村民间表征
二、冬天的陇东南乡村美学智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乡村美学:基于陇东南乡俗的人类学调查及美学阐释》:  乡村的价值和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农业、矿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和劳动力等方面的物质资源和劳动资源,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原动力。更重要的是,乡村还是人类*坚实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其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获得喘息、宁静和超脱的机会。但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与差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明显导致了乡村与城市难以缝合的创伤和隔阂,使得乡村在保持着宁静、纯洁和纯真等优点的同时,也有着落后、愚昧和闭塞等致命的缺陷;使得城市在保持着智力、交流、知识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诸如吵闹、庸俗、伪善等致命的缺陷。威廉斯写道:“人类历史上的居住形式极为丰富。人们对这些居住形式倾注了强烈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概括化。对于乡村,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那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宁静、纯洁、纯真。对于城市,人们认为那是代表成就的中心:智力、交流、知识。强烈的负面联想也产生了:说起城市,则认为那是吵闹、俗气而又充满野心家的地方;说起乡村,就认为那是落后、愚昧且处处受到限制的地方。”①乡村与城市的这种二元对立和差别发展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并未出现城市向乡村靠拢,倒是出现了乡村向城市的整体靠拢和大面积迁移。  然而这种整体靠拢和大面积迁移常受到大城市诸多极其苛刻的限制甚或阻止。这种限制和阻止往往是因为出生与户籍制度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和诟病。虽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村农业、矿业、畜牧业、水利电力和劳动力等方面资源,但城市的无节制膨胀却不可能像吸纳其他乡村资源一样吸纳很多的乡村人口。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和差别发展使城市在当前中国往往成为先进、文明、发达、繁荣的标志,成为福利待遇的象征,使乡村由于医疗、教育、交通乃至生产效率的整体落后,只能成为包括乡村的人们在内必须选择逃离的地方。因为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发展*终导致的不是一代人发展的不公平,而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发展的不公平。也许正由于这种不公平,才使许多有一定智力或体力的人们都以各种方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逃离乡村,而且这种选择逃离并不限于某一代,而是存在于每一代人。虽然许多选择逃离乡村的人们在返乡过年的时候每每发出乡村衰败的感慨,也有人想当然地将乡村视为富于诗情画意的*终养老去处,但在目前情况下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正选择回归乡村养老,因为落后的教育条件可能限制下一代的发展,且落后的医疗条件无法为生命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不能说当前中国社会的一切问题都起因于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极端发展,但这种发展的确导致了诸多问题。按理来说,同情弱者本来也是一种社会平衡心理的表现,但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不加调查研究,不加分析思考,便一边倒地将一切责任和错误归咎于富人和官员却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撕裂,更是人们肉体与灵魂的撕裂,同时也是理智与非理智、道德与非道德、法制与非法制的撕裂。人们判断问题的主要出发点和基本思路已经不再是事实与假象、法制与非法制、道德与非道德,而是单纯的宣泄私欲甚或私愤。正如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已经使脆弱的灵魂显得力不从心一样,城市的飞速发展乃至膨胀也同样使乡村的快速破落乃至衰败有些始料不及。乡村衰败之*惨烈后果,便是使中国人整体上不同程度丧失了获得喘息、宁静和超脱的精神家园。这虽然主要表现在近一两代才逃离乡村的人们身上,但也表现在那些已在好几代前逃离了乡村的人们身上。因为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程度存在乡村情结。  ……

作者简介

  郭昭第,1966年11月生,甘肃西和人。现任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文学理论省级精品课程、文艺理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甘肃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已出版《中国智慧美学论要》等专著和教材14部,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教学和学术论文60余篇。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地厅级以上奖励22项。2010年被聘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013年被评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