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农业绿色发展关键问题与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农业绿色发展关键问题与技术

1星价 ¥40.2 (6.7折)
2星价¥40.2 定价¥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6365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11636584 ; 978-7-5116-3658-4

内容简介

本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指导原则,在概述农业发展理念、方法与途径、发展条件与原则的基础上,较系统的阐述了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与核心实用技术,较全面的阐述了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多个环节(包括种植业的粮菜果高产栽培与立体间套及温棚设施生产、养殖业的畜禽鱼精养、沼气生产与综合利用、土壤培肥管理与污染防治、土地轮作与休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增效措施与实用技术,突出实践经验,并对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发展思路。该书以农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问题分析和实践经验阐述及实用技术介绍为重点,语言精练朴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适宜于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者阅读。

目录

**篇农业生产的本质与特点及农业发展阶段


**章农业生产的本质()


**节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农业生产的本质()


第二章农业生产的特点()


第三章农业发展经历的阶段()


**节原始农业()


第二节传统农业()


第三节现代农业()


第二篇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与方法途径概述


**章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紧迫性()


**节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农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


第二章对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


**节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第二节对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


第三节绿色农业的概念与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第三章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任务目标()


**节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


第四章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与体系建设()


**节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第二节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第三节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第四节养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


第五节健全创新驱动与约束激励机制()


第六节落实保障措施()


第五章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形态与实现形式()


第六章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式与手段()


第七章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点和支持体系()


**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点()


第二节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体系()


第三篇农业绿色发展的增效措施与实用技术


**章种植业增效措施与实用技术()


**节种植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方针()


第二节种植业生产重点与增效方式()


第三节农作物高效间套种植模式与实用技术()


第四节温棚瓜菜栽培实用技术()


第二章林果业发展的增效措施与实用技术()


**节林果业发展潜力与措施()


第二节设施林果栽培技术要点()


第三章畜牧养殖与水产业增效措施与实用技术()


**节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业增效潜力与措施()


第二节养猪实用技术要点()


第三节养羊实用技术要点()


第四节养牛实用技术要点()


第五节池塘人工养鱼的常规技术()


第四篇农业绿色发展中关键实用技术


**章农业绿色发展目标()


第二章畜禽粪便与秸秆的沼气处理实用技术()


**节关于沼气的概述()


第二节沼气的生产原理与生产方法()


第三节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


第四节稳步发展沼气事业的几点体会()


第三章科学施肥与土壤培肥实用技术()


**节增施有机肥料()


第二节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第三节应用叶面喷肥技术()


第四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第五节高产土壤的特点与培肥()


第四章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与实用技术()


**节实行轮作休耕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实行轮作休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轮作休耕实用技术()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章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与组织形式()


**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创新()


第三章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途径()


**节立足当地优势,科学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第二节转变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三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保障措施()


第四章当前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与原则()


第二节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章不断创新土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展开全部

节选

**篇·**章农业生产的本质 **章农业生产的本质 **节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广义农业的概念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生命过程取得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一般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农业为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长期基本方针。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关系到我国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加速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使农业生产走良性循环的生态化道路,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的根本大计。 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也是近些年来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解决10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任何时候都只能立足于自力更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是农村,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基本国情。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工作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和政治较量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重大的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二节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要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在守住全国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农业用水控制在3 720亿m3的底线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第三节农业生产的本质 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来取得社会需要产品的一种活动。地球上广大的生物界和人类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可以说都是太阳能。太阳不停顿地向周围发出巨大的辐射能,但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以及微生物还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可以利用的能量,更无法将其能量贮存起来,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并把太阳能的动能转化为有机物化学潜能贮存起来的只有绿色植物。恩格斯早在1882年就指出:“植物是太阳光能的伟大吸收者,也是已经改变了形态的太阳能的伟大贮存者”。绿色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有机化合物。一部分被人类直接食用、消化;一部分被动物食用、消化后再被人类利用,一些不能被人和动物利用的有机残体和排泄物,又被微生物分解,复杂的有机物便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物又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形成物质循环。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实质是人们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所进行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如何采取措施使植物充分合理地利用环境因素(如光、热、水、二氧化碳、土地、化肥等),按照人类需求,尽可能促进这一过程高效率的实现就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任务。 农业生产一般由植物生产(种植业)、动物生产(养殖业)和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处理即围绕土壤培肥管理而不断增加的培肥力和改善生产条件3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组成。同时,要想提高生产效益,实现绿色发展,还应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无公害生产,避免土地环境与农产品污染,实现生态化生产。 植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个基本环节,也称**个“车间”。绿色植物既是进行生产的机器又是产品,它的任务是直接利用环境资源转化固定太阳能为植物有机体内的化学潜能,把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植物生产包括农田、草原、果园和森林。所以在安排农作物生产时,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根据*新农业科学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对农田、果树、林木、饲草等方面合理区划,综合开发绿色发展。当然人类对农作物主产品——粮食需求是**位的。种植业生产中粮食生产是主体部分,应优先发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安排其他种植业生产。 动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第二个基本环节,也称第二“车间”。主要是家畜、家禽和渔业生产,它的任务是进行农业生产的第二次生产,把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重新改造成为对人类具有更大价值的肉类、乳类、蛋类和皮、毛等产品,同时还可排泄粪便,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和为植物生产提供优质的肥料。所以,畜牧业与渔业的发展,不但能为人类提供优质畜产品,还能为农业再生产提供大量的肥料和能源动力。发展畜牧业与渔业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除一些不宜于农耕的土地可作为牧场、渔场进行畜牧业、渔业生产外,平原适宜于农田耕作区也应尽一切努力充分利用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如作物秸秆、树叶、果皮等)发展畜牧业,使农作物增值,并把营养物质尽量转移到农田中去从而扩大农田物质循环,不断发展种植业。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通过人们的合理组织,两者均能不断促进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绿色发展。 土壤培肥管理及生产条件的改善是农业生产的第三个基本环节,也称第三“车间”。“万物土中生”“良田出高产”,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增产提供物质保证,作物要高产,必须有高肥力土壤作为基础。土壤的培肥管理及生产条件的改善是植物生产的潜力积累,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利用微生物,将一些有机物质分解为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形态,或形成土壤腐殖质,改良土壤结构;另一方面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法制造植物生产所需的营养物质,投入到生产中促进植物生产,并采取措施改善植物生长其他环境因素,有利于植物生产。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把沼气生产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情,植物生产废物和动物生产废物以及人类生活废物通过厌氧发酵过程,不仅能把废物分解转化为动、植物生产的原料,同时,还获得了干净、清洁的能源,另外,也消灭了寄生虫卵和病菌,解决了环境卫生问题。所以说,沼气生产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车间”的联系纽带,也是土壤培肥管理环节的良好途径,是搞好农业良性循环的核心。在农村发展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富民工程,是增加能源改善环境改变卫生面貌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还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可持续绿色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上述3个环节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态结构,这3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农业生产中只有在土壤、植物、动物之间保持高效能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可能地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各地只有根据当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综合安排粮食、饲料、肥料、燃料等人们生活所需物质,建立农、林、牧、渔、土之间正常的能量和物质循环方式,不断的培肥地力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才能保持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绿色持续稳定发展。 **篇·第二章农业生产的特点 第二章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有许多特殊性,只有充分认识特殊性,根据不同的特性办事,才能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搞好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其一,农业生产具有生物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农作物、树木、微生物、牧草、家畜、家禽、渔类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生物。生物是活的有机体,各自有着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一般要按照各种生物的生态习性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来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建立合理的生态平衡系统,做到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其二,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农业生产一般在野外进行。 由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及运动规律、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等种种原因,造成地球各处的农业自然资源如光、热、水、土等分布的强弱和多少是不均衡的,形成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差别。我国从大范围看,南方热量高、水多;北方热量低、水少。东部雨量多、土地肥沃;西北部雨量少、土地干旱、且盐碱、风沙严重。西北光照多,东南光照少。不同的生态环境,也各有其适宜的作物种类和耕作方式。所以,进行农业生产要从各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出发,在充分摸清认识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实际出发,正确利用全部土地和光、热、水资源,使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尽可能地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 其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各种农作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形成了对外界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加上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条件不同,在不同地区对不同农作物就自然地规定了耕种管收的时间性,使农业生产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需一年时间,地球上气候变化具有年周期性,农业生产季节性也随之年周期变化,从而使生产季节有较长的周期性。也就出现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农谚。农业生产错过时机,便失去了与作物生长发育相协调的一年一度出现的生态条件,就会扩大作物与环境的矛盾,轻则影响作物产量或品质,重则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此,“不违农时”自古就是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一条宝贵经验,应当严格坚持。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采用地膜、温棚等措施,人为地改变一些环境条件,延长或变更了生产季节性,从事生产效益高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当在逐步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技术和必要的投入,不断壮大完善提高,且不可盲目扩大范围与规模,造成投资大,用工多,而效益低的不良后果。 其四,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循环性。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是长期的,而农产品却不能长久保存,农业生产需要不断地连续进行,才能不断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所以,农业生产不能一劳永逸。农业也是子孙万代的事业,农业资源是子孙万代的产业,是要子子孙孙永续利用的。农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如阳光、热量、空气等可以年复一年不断供应,土地资源通过合理利用与管理,在潜力范围内还可不断更新。但是在农业生产中不研究自然规律,破坏性的滥用或超潜力利用土地资源,如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造成环境污染和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等行为,使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受到破坏,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考虑农业生产连续性特点,保证农业资源的不断更新是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保证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农业生产周期性变化中,要考虑上茬作物同下茬作物紧密相连和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素,瞻前顾后,做到从当季着手,从全年着眼,前季为后季,季季为全年,今年为明年,达到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增效,生态化生产经营,绿色发展永续利用。 其五,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业生产是天、地、人、物综合作用的社会性生产,它是用社会资源进行再加工的生产,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生产过程互相交织在一起,因此,它既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也要考虑社会资源如资金、人力、石油、化肥、机器、农药的投放效果,使其尽可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生产效益。从种植业内部看,粮、棉、油、麻、糖、菜、烟、果、茶等各类农作物种植的面积和取得的效益,受到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受着社会需要的制约,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从农、林、牧、副、渔大农业来看,也需要综合经营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和轻工等各方面的需要。农业生产涉及面广,受到多部门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才能提高生产效益,达到不断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的目的。需要多学科联合加强对现代生态农业的宏观研究和综合研究,搞好整体的协调和布局,促进农业生产进行良性循环和绿色持续发展。 其六,农业生产的规模性。农业生产必须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因素的作用,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较小的生产规模,不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不利于农业投入,会出现重复投入现象,造成投入浪费,也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效率。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篇·第三章农业发展经历的阶段 第三章农业发展经历的阶段 农业发展的历史是极其漫长的,一般认为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3个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农业起源的中心,这3个发展阶段非常典型且完整。 **节原始农业 人类*早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不断扩大,自然界提供的食物已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人类急需寻求稳定的食品来源;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劳动工具的改进,人类学会了一系列增加劳动产品的方法。因此,一场经济革命—即人类社会由采集狩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就由此而产生了。 原始农业起源于公元前8000—9000年,原始农业*初仅是对自然的模仿,因此,种植方式既简单又粗放,将种子撒到地里,任其自然生长,到了收获季节再采集谷粒,后来发展到“刀耕火种”,又进一步发展到“稆耕”和“中耕”的耕作方式时期。 原始社会的出现,使人类实现了由摄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直到这时,人类才真正脱离了动物界,成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 原始农业尽管非常落后,但它毕竟在促进人类进步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农业的产生,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速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带来了较长时期的定居,带来了农村和逐渐发展的未来城市,奠定了人类空前未有的物质基础。因此,原始农业的产生被称为“农业革命”。 从农业产生到工业社会出现这漫长的历史中,农业一直是社会的主导产业,它为人类提供了衣食等*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一时期的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工具,耕作方式主要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既没有品种的选育,也没有灌溉措施,完全靠天吃饭;对病虫害及自然灾害没有任何抵御能力;依靠长期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复地力;靠单纯经验积累起来的生产技能,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的生产,经营规模狭小,没有多少分工。总之,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很不稳定,虽然“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作用很大,但由于人口稀少,而且采用“撂荒”“抛荒”“休田”的方法,自然资源和环境恢复很快,所以,对自然环境和资源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原始农业的产品没有任何污染,应属有机农业。 第二节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历史上的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前这段时期的农业。表现为农业生产逐步向半机械化转变,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不断运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为主逐渐转变为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农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而农业产值与农民数量在国民经济和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我国的传统农业经历了夏、商、周的初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北方旱作技术体系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一直到明清时期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农具制作、农田灌溉、土壤肥料、田间管理、农时节气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说:“中国农业是以经验和观察为指导,长期保持着土壤肥力,借以适应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产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业耕种方法”。美国当代育种家布劳格说:“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上已知的*惊人的变革之一,几乎遍及全国的两熟和三熟栽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中国传统农业注意节约资源,并*大限度地保护环境,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种植绿肥植物、粪便、废气物还田保护土壤肥力;利用选择法培育和保存优良品种;利用河流、池塘和井进行灌溉;利用人力和蓄力耕作;利用栽培、生物、物理的方法和天然物质防治病虫害。因此说,中国传统农业既是生态农业,又是有机农业,为我们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传统农业生产虽然保证了人口增长的生活供给,种养结合生产方式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农业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加大,给环境造成了较大威胁。并且其生产经营方式也有许多不足,一是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体,难以应对大市场带来的变化。二是基本上依靠世代相传的农业生产经验,生产要素比较分散,生产投入不科学,农业劳动生产水平不高。三是农业生产率水平低下,农业产出量和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较低。四是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农业生产方式仍属于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五是农民改造自然的能力虽然有了新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与水平仍然较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和家庭条件限制难以扩大再生产,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程度依然不高,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无法很好的实现。 第三节现代农业 19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其主要表现为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以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现代农业首先在发达国家实现,主要是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良种的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它是以大量石化能源的投入为特点的农业,因此,又称为“石油农业”或“无机农业”。 从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逐步发明了蒸汽犁和拖拉机,到现在农业机械已高度智能化、节能化、环保化。从1838年英国发明了磷酸钙肥料,到目前发展为含有微量元素的多元复合肥普遍应用。从1882年法国发明了波尔多液杀菌剂,到目前出现种类众多的杀菌、杀虫剂以及除草剂。肥料、农药施用已出现残留污染问题和抗性问题;并且育种工作也经历了人工选择、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发展过程,培育出大量优良品种,到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按照自己的意愿培育品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忧虑。 现代农业降低了劳动强度,*大限度的发掘了植物的增产潜力,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对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他们开始对“石油农业”进行反思批判,提出了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来替代“石油农业”。我国的现代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应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教训,坚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搞好农业良性循环,绿色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高丁石,男,1962年生,河南滑县人,大专学历。198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至今。2004年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2年获安阳市青年科技专家称号,2004年获安阳市优秀专家称号。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4年来,先后在土壤分类、作物营养与施肥、主要农作物综合增产技术、农作制度改革与间作套种、食用菌生产、桑蚕生产、水产养殖、农村新能源生产与生态农业等领域有较深程度的研究。多次主持完成国家、省业务部门下达的农业科技项目,先后获农业部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获河南省农业厅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先后出版农业科技专著10多本,约200万字。撰写10多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农业学术刊物上发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