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

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

1星价 ¥23.4 (6.0折)
2星价¥23.4 定价¥3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33189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17-03-01
  • 条形码:9787101133189 ; 978-7-101-13318-9

本书特色

1.二十年传统文化探索的思想结晶。 陈来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阐释者,也是目前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研究极具代表性的学者。陈先生的儒学研究造诣精深,z早以宋明理学研究蜚声国际,尤其对朱熹、王阳明等代表人物有博洽的研究,堪称学界典范。本书以访谈等形式,生动展示了陈先生二十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不懈探索。 2.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陈来先生对儒学的现代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回应海内外思想文化界的挑战,守护和阐扬儒学价值传统。本书通过陈先生长期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3.在文化反思中彰显文化自信。 陈来先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儒学大家。他对传统文化相关问题的回答代表了学界的高端水平。他对传统文化作了富有创建的阐发,字里行间彰显反思和批判的力量。陈先生以智者的纯粹之心剖析中国的社会转型、文化结构的调整、学界思维的定势、儒家哲学体系的建构等大问题,他睿智宽厚,又不失真知灼见;沉静平实,又总能言必有中。在反传统的声浪中,陈先生力挽狂澜,为传统文化代言,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在未来的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他坚信中国文化的价值、优势以及强大的凝聚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的很新思想随笔集。从1994年到2018年间,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传统文化思索、阐释文字中,撷取经典片段呈现给读者,陈来先生不仅揭示了二十余年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也梳理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线索,并对传统文化研究做了有创建的阐发,字里行间彰显反思和批判的力量。从这些有思想温度的文章中,可以窥见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的率先发动者、学术的走向、争论的焦点、研究的气魄等。此外,陈来先生作为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亲历者、代言人之一,通过他三十余年的国学人生,生动展示一代知识分子坚守传统文化的学术印记,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脉络,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走势。

目录

部分目录

代序 我们每天都在传承文化

I 社会转型期的反思

社会发展必然带来文化上的转型。20世纪以来,中国有过几次文化转型。在每次转型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两种倾向……

20世纪90年代访谈录

道德的反思

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独立、自由之思想

“尊师日”的普遍性意义

什么是中国哲学?

挑战与使命

在今天这个时代研究哲学适逢其时

朱熹的阴阳变化观

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

  ——全球化视野中的朱子学及其意义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思想

心灵的依托不能靠外来文化

II 中国世纪与中国价值

传统的复兴绝不是要回到过去……传统的延续更依赖于诠释,而诠释总是反映着时代的新变化,包含着新发展。

守望传统的价值

从儒家的视角看经济

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倾向

中华文明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

现代中国情境中的传统价值观

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库

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华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要全面理解和展示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更需要有世界眼光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

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协大会发言

III 访谈录

中国这一百年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实践,其实走的是一个特定的步伐。我们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办法走,当然也不是按照传统走,但是从中国的步伐中你能够看到传统的一些影响。

天涯并不遥远

  ——国学如何走向世界

朱熹的历史与价值

  ——法国戴鹤白教授采访陈来教授

中国的特定步伐

为官要修好私德

重塑中国人的精神

……


展开全部

节选

守望传统的价值 从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来看,形而上学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在学理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上产生的直接恶果就是大大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文化、价值、精神的全面失落,加剧现代化秩序建构过程中的混乱、痛苦,甚至加剧政治、经济危机,从而削弱了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困难的承受力和战斗力。 一、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传统?在《后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在这句话中,“传”是动词,“统”是统系。“统”表示一种连续关系之链,古代多用“皇统”“君统”“宗统”“道统”等来表示,与今天的“传统”一词有近似之处。今天我们所用的“传统”一词来自于现代汉语,已经吸收了西方语言中“tradition”一词的意义,指世代相传的精神、风俗、艺术、制度等。在20世纪的社会文化话语中,与“传统”相对的是“现代”。 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指出,就广义而言,传统是指从过去传承到今天的事物;就外延而言,凡是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传承三代以上的都是传统;就主要用法而言,传统多指文化传统,即世代相传的思想、信仰、艺术、制度。传统的功能是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为社会带来秩序和意义。传统的功能的实现以敬畏传统为条件。 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还进一步指出,传统是人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对社会行为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文化传统中,希尔斯特别关注“实质性传统”。这一概念来自韦伯的“实质合理性”概念,主要指价值传统,即崇尚过去的智慧,注重以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行为模式为指导。例如,对宗教信仰和家庭人伦的感情,对祖先和权威的敬重,对家乡的怀恋,对族群、共同体的归属感及忠诚等。 传统对人们有强大的道德规范作用。我们认为,文化传统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是民族的生命和血脉,也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传统的积极意义是,有利于文化传承发展,形成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彰显文化的意义,守护文化的价值,塑造文化的认同。价值传统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道德品行的保证,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价值传统是文明质量的保证,赋予存在以意义,维护古往今来的理想。价值传统是文化传统的核心,反映一个文化的价值规范、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理想(即价值观)。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传统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得以延续的精神基础。因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深层的基础。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重要的“软实力”。 在概念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有分别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如中医中药文化、中餐美食文化、中国茶饮文化、中国民乐戏曲,凡是历史上的文化现象都可归入传统文化范畴;而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内在的道,是文化的精神、灵魂、气质。我们现在讨论的中华文化,往往同时包括这两个方面。 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完美的,传统有旧文化的衰落,有新文化的加入,虽然传统促进了价值的稳定、文化的延续,却在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惰性。这时传统便成为焦点,被强调更新和改革的人视为包袱,于是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传统便成为“问题”了。在欧洲启蒙运动中,传统曾一度受到个人解放和科学主义的猛烈抨击;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受到的批判以五四时期*为突出。 ...... 四、传统与现代中国 在文化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我们常常看到“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这类题目。事实上,不少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改革开放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或是毫不相干的。例如,《楚辞》与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有利于还是不利于改革开放?二者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不等于说《楚辞》没有价值。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其价值不可以放在功利主义的坐标中,也不可能在功利主义的坐标中得到肯定,而是要站在文化自身发展的立场上来断定其价值。所以,我们看待传统文化,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从人性和人生的需要、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角度,来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20世纪90年代末,学术界在“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可以说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这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丢弃、摒除的东西,拒绝或抛弃传统是不可能的;传统是文化对于人的一种作用,而传统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又依赖于人对传统的诠释、理解。因此,传统的意义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如何在诠释的实践中利用它,如何创造性地传达其意义。 在多数知识分子的理解中,“现代化”主要是一个经济功能性的概念。事实上,“中国文化与现代化”或“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是范围远远超出经济发展本身的课题,这是因为“现代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生活中仍有传统,也不可能离开传统。现代人仍需要终极关怀、价值理想、人生意义、社会交往,因此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继承与转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支持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其理性化的同时,还需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即发达的、现代的市场经济与商业化趋势使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的价值更为凸显,传统价值体系的继承和改造将对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完备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发挥积极的作用。事实上,一切传统都与现代化有冲突的一面,都必然对现代化发展中的物欲横流、价值解体、人性异化、人际疏离、文化商业化等消极因素持批判态度。传统是我们引导现代社会发展、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今天,中华民族已经不再怀疑自己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力。现代化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快速、稳妥地加以实现的问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起飞,今天很少再有人把现代化受挫的满腔怨气喷向中华传统文化,很少再有人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人那样对中国现代化前景心怀焦虑,那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产生的对传统的愤懑已经大大缓解,代之而起的是全国自下而上的国学热,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转型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与其他外来文化和宗教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发挥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在稳定社会心态、塑造向上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今天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高兴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已经日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对振奋民族精神、重建价值体系、复兴中华文化的关注和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关注已经从现代化的主题转为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主题。当前,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如何发挥传统的积极性、如何借鉴传统的精华,从而提高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是文化心态成熟的标志。

作者简介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现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等。著有《朱子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古代宗教与伦理》《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仁学本体论》《现代儒学哲学研究》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