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57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4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010195735 ; 978-7-01-019573-5

本书特色

京味儿,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认识京味儿,才能传承京味儿。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北京》无疑是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京味儿读本。也许看了《道北京》,您才会知道自己到没到过北京。

内容简介

今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全国人大山东审议时指出,我们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要多讲传统文化。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很好传统文化,把很好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本书是一部京味儿作品图书,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本书的文章中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人文信息,对青少年了解北京的历史和继承传统文化,有着难得的拾遗补缺作用,尤其适合老师、家长推荐给中小学生作为语文课外读物。 本书是一本有图有文的京味儿随笔集。书中的随笔是作家刘一达从近十年所出版的书中精选出来的。全书分为“含英咀华”、“悠悠岁月”、“有典有故”三辑,共32篇文章。同时,本书的每篇文章均配有当代有名的漫画家李滨声先生绘制的情景插图,从李滨声先生原来绘制的漫画作品中精选而来,使得本书寓情于景,图文并茂,有收藏价值。 本书中的文章充分体现刘一达的京味儿语言风格,表现他对北京人文历史的独到观察和解析力。文章虽不很长,但娓娓道来,张合有致,以随笔和纪实的方式,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北京的人文历史,介绍了古都的风貌,细致地描述京城的风土民情,表达了他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变迁的思考,以及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目录

**辑 含英咀华

北京的城门

京城的城与区

胡同味道

大杂院变奏曲

花儿市寻根

广外回眸

静观白塔

北京的桥

市树古槐

会馆与会所

第二辑 悠悠岁月

漫话老字号

古今庙会钩沉

花会风云录

百味杂陈合作社

解手进出官茅房

花店拾忆

遥想当年护城河

皇都烟柳

印象紫竹院

秋色香山赏红叶

昧喝蛤蟆骨朵

岁月留痕小人书

流年似水看电影

第三辑 有典有故

尽显京味胡同范儿

皇城遗风典说玩儿

北京老规矩

正月十五吃元宵

京城春龙节

中秋赏月

北京人过除夕

大年三十年夜饭

过年追远说祭祖


展开全部

节选

赏月中秋节 老北京人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说中秋节,而直接说“八月十五”,或者说“八月节”。考证起来,这并没什么讲儿,只是一种习惯说法,如同把过春节叫过年一样。 中秋节是北京民间“三节两寿”中的“三节”之一(另两节是春节、端午节),是老北京人比较重视的节日。 当然,不只是北京人,哪儿的人都把中秋节,当重要的传统节日来过的。查史料,“中秋”一词*早见于《周礼?春宫》,远在周朝,就出现了每年中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 “八月十五月儿圆”。现在是这样,古代的八月十五月亮也是圆的。秋风送爽,皓月当空。这种夜色妙不可言,很容易让人产生诗意。人们仰望夜幕中的那轮明月,自然会生出无限遐想,于是古人把月亮想象为月宫,有月宫便有月神,月神跟太阳神一起由此诞生。一个象征着阳,一个象征着阴,阴与阳构成了太极形象。那位可爱的,也是浪漫的周天子便在中秋时由文武百官相随,面向浩瀚的苍穹,来“夕月”。所谓“夕月”,也就是拜月。 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帝王在中秋这天晚上,穿着白衣骑着白马,前往国都镐京城西的月坛祭月。此时此刻,万民也随着周天子一起仰望皓月,顶礼膜拜,乞求月神能恩惠于民,让月光下的安适恬静的美色,永驻人间。 这些充满诗意的祭祀活动,跟后来民间中秋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习俗有很大区别。 如果说上古时代,人们祭月、赏月、拜月,带有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也带有浪漫诗意的话,那么后来的人们祭月、赏月、拜月带有一些功利色彩了。晋代已经有中秋赏月的记载,但当时尚未形成风俗,直至唐代,中秋赏月等活动,才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及性的风俗。 由皇帝下令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在宋代的太宗年间。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南宋的都城临安,中秋之夜,无论是穷人还是富家大户,家家都要聚在一起,吃上一顿晚宴,一同饮酒赏月,街市玩月赏景的游人如织,“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到了明代,才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清代,中秋节的规模和内容更加丰富,北京城到处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家家户户赏月拜月。民间出现了家里摆放兔儿爷和烙团圆饼的风俗。这一天,不管平时人们多忙,也要回到家里,与父母一起吃顿团圆饭。 中秋之夜的团圆饭,与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有着不同的意义。中国长期以来是农耕社会,秋天是农田收获的季节。这个季节高粱熟了,玉米熟了,谷子也黄了,苹果、梨、葡萄、枣儿也上市了,到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所以八月十五的团圆饭,有合家欢庆和共享丰收的寓意。 一轮明月当空照,满院花香,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吃着饭菜,饮着菊花美酒,吃着月饼,听着秋虫儿的鸣叫,多么富于诗意!所以,中秋赏月赋诗,成了当时八月十五的一个主题。 当然,赋诗是文人墨客的雅兴,一般人有诗意,不见得能吟诗。他们也有自己的乐子,比如上街赏灯,饮酒行令等等。女人们还要在家里摆放月亮码儿(月神像),焚香拜后,拿到院中焚烧。 老北京人认为月属阴,所以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虽然祭月的风俗已经没有了,但中秋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饮酒、赏月、赋诗、吃月饼的习俗始终没变。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从周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秋赏月,享受团圆,渴望团圆的主题始终没变,并且在内容上逐步地扩大发展。尤其是在晋代,中秋节作为重要民俗,受到格外重视。宋代则把八月十五作为国家颁布的法令节日被固定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晋代,国家一直战乱频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们看到天上的明月,想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灾难,非常渴望团圆,所以把祭月作为重要内容。 宋代,尤其是南宋,南北战争不断,国土四分五裂,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家庭团圆的心情非常迫切。通过中秋这一节日,来抒发盼望国家安定、家庭幸福团圆的情怀和“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向往。 人们仰望皓月当空,浮想联翩,把古代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拟人化了。吴刚、玉兔、蟾蜍等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也被民间艺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制造出各种工艺品,变得更加真实生动了。 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主题,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在合家欢度中秋,饮酒赋诗、吃月饼、赏月、玩月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只有在和平时期,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才有可能享受到家庭团圆、幸福、安康的生活。 当我们“举头望明月”,渴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意境时,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珍惜我们的家庭,热爱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另外,从中秋节这传统节日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也会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任何民间传统节日,主题一旦确定下来,内容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展的。比如中秋节在元代以前,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到明代,则成为普遍接受的民俗。 因为月饼跟八月十五这天夜幕上的月亮一样,都是圆的,而且里面的馅儿可以自行调配,但团圆的主题没变,非常符合人们向往“花好月圆人长寿”的愿望,富有想象力。 再比如,北京人发明的兔儿爷,也是很有想象力的。这些都丰富了中秋赏月盼团圆的主题。 现代人过中秋,也应赋予它更新的内容。古代人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编出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等。现代人已使这个神话变为现实,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登月计划。 围绕着现代的高科技,能不能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在中秋节编排一些新的民俗活动,让这一传统节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诗意呢?这倒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事儿。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老舍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等。他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他曾出版的《北京老规矩》《北京话》《胡同范儿》等图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李滨声,著名漫画家,男,汉族,1925年出生于哈尔滨,原籍辽宁本溪。擅长漫画、戏曲人物画。曾用名李洛非,笔名梨园客。李滨声是中国漫画高奖项“金猴奖”得主,被誉为“讽刺漫画”的开先河者。 1949年,他就参与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工作;1952年,27岁的他为配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京召开,设计并雕塑完成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和平鸽”;同年,他成为《北京日报》的**批美术记者,开始探索提倡社会道德的人民内部讽刺画,自此享誉漫画界数十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