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社会史论-刘泽华全集

政治社会史论-刘泽华全集

1星价 ¥97.0 (4.9折)
2星价¥97.0 定价¥1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5221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64
  • 出版时间:2019-10-01
  • 条形码:9787201152219 ; 978-7-201-15221-9

内容简介

  刘泽华,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1935年2月出生,2018年5月8日病逝于美国西雅图,享年83岁。自1960年大学三年级破格留校任教后,刘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学院执教四十余载,直至2003年退休。刘先生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国社会史中心主任等校内外多种重要学术职务,受聘于多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并担任客座教授,退休后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刘先生著作较多,理论观点自成一体,所提出的“王权支配社会”“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一种‘阴阳组合结构’”等命题和论断,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学术影响极大。  在几十年的教学与科研进程中,刘先生带起了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学术团队,以他的学术观点为灵魂,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脉络,找寻传统与现代政治理念间的异同,致力于剖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症结,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关怀,被誉为“王权主义学派”或“刘泽华学派”。先生可谓是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目录

先秦士人与社会
战国时期士的类分与知识层
士人人格相对独立与自由思考
知识官僚与社会结构的活化
智能竞争与争士、养士
知识分子的不同追求
士人与变法及“建法立制”理论
士人与新的社会价值观念的确立
论士人的贡献

政治社会史论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中国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道路及其生态特点
关于专制主义经济基础与君主集权形成问题的商讨
依靠“巨室”与打击“巨室”——战国历史进展的症结问题之
论古代中国社会中的贪污
分层研究社会形态兼论王权支配社会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下)
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
礼学与等级人学
汉赋的政治神话
先秦时代的谏议理论与君主专制主义
由“学在官府”到“私家之学
先秦时期的党、党禁与君主集权

道、王与孔子和儒生
论处在政治与思想文化复杂关系中的士人
知识分子、思想文化与政治
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
士大夫的混合性格与学理的非一贯性
关于目前中国社会中知识贬值问题的研究报告
展开全部

节选

《刘泽华全集 政治社会史论》:  关于历史观与政治:政治思想家与有作为的政治家比任何人都更加注重历史。认识历史与认识现实和未来,是认识社会的三个环节,并构成一个循环圈。正如《吕氏春秋》所言:“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这一段就方法论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只知古而不知今,必陷于昧:只知今而不知古,必陷于陋;不知古今而言未来,必陷于妄。这三者是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大忌。先秦的政治思想家都十分重视研究历史,把历史观作为自己思想的支柱之一。比如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和不断变动的。法家、轻重家、《易经》以及《吕氏春秋》中的一部分著作,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历史进化和不断向前演进的思想。他们以历史进化为依据,主张政治要随时而变。在他们看来,历史上的一切成法、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都应在现实面前经受检验,当留则留,当弃则弃,决不为历史传统所囿。  政治虽然面对的是现实,但是现实是历史的产儿和继承者,对历史进程持怎样的认识,直接会影响到现实的政治认识与政治活动,所以历史观便成为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之一。  关于矛盾观与政治:社会生活充满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矛盾,是政治的基本出发点。先秦诸子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性,一些人还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矛盾规律及其运动形式和作用等。由于各派对矛盾和处理矛盾的方式持不同的认识,所以在政治上便引出了各异的结论。  一种意见认为在保持矛盾主次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去调和矛盾双方,力求双方不要走向破裂。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是这种认识的集中代表。与上述思想针锋相对的另一种主张,认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绝对的,主张一方压倒另一方。法家,特别是韩非充分阐述了这种观点,并用之于政治。还有一种观点与法家用强的思想相反,在矛盾双方中,主张用弱。这种主张在《老子》一书中阐发得*为充分。在矛盾观上,还有一种相对主义的理论,庄子及其后学是突出的代表。他们虽然承认事物的矛盾,但那不过是一种现象,转眼即逝,矛盾的双方没有任何质的稳定性。  把矛盾观与政治思想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政治观念上升为理性的基本标志,也是政治思想认识深化的标志。  以上,我们从天人关系、人性论、历史观、矛盾观几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与政治思想的关系。由于各家各派在这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引申出了不同的指导思想。在这里,我们没有篇幅也没有必要去具体讨论各种不同的政治思想的历史价值、是非和得失。这里只说一点,即这种认识方式的意义。从神学解脱出来之后,向何处寻求政治的指导原则?这些思想家把认识的触角伸向了现实,他们力图从人类生存的条件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制约关系中,从人类自身生活的规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中,来寻求政治活动的基本原则。这种认识方向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神学虽然从来没有退出过政治舞台,但只能充当配角的作用,从认识上看,应该归功于先秦知识分子开拓了一条新的认识路线。  第二,政治基本路线的理性探讨与实践。  政治路线是政治理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同时又是政治实践家,有些人虽未直接参与政治高层决策,但他们提出的基本路线被一些政治家所采纳。所以有关政治基本路线的认识并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有一些同时又是实际政治的指导。  在社会巨变和诸侯竞争的形势下,各国统治者竞相寻求富国强兵安民胜敌之道。富国强兵之策来自于人们的智能。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出了一个大体相同的结论:政治斗争的成败,不取决于既有的物质力量,而取决于政治路线。孟子在总结历史成败经验教训时指出:文王所以能以百里之地发迹,关键在于他的政策对头;纣王虽有亿兆人,由于政策悖谬,仍不免垮台。韩非在总结各国兴衰的原因时,都归诸政治路线。韩非在总结秦变强、山东六国变弱的历史经验时说:“慕仁义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强者秦也。”①又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②不管儒家、法家还是其他家,大抵都把政治上的兴败归之于政策和路线。  ……

作者简介

  刘泽华,河北石家庄人,中国当代史学大家,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首届主任、“985工程”三期建设重点项目“中国思想与社会创新基地”主任,兼任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及多个专业学会理事。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王权主义反思学派”,亦即“刘泽华学派”,体现了当代中国学人的学术主体人格与史家风骨,在海内外史学界及政治学界享有盛誉。  代表作:  《先秦政治思想史》(1984)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1987)  《士人与社会(先秦卷)》(1988)  《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992)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992)  《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1996)  《中国的王权主义》(2000)  《洗耳斋文稿》(2003)  《王权思想论》(2006)  《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2008)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2014)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