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文本解读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读者评分
5分

文学文本解读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丛书

1星价 ¥30.0 (4.3折)
2星价¥29.3 定价¥6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201***(三星用户)

孙教授高于大多数教授

2023-01-10 18:00:57
0 0
ztw***(二星用户)

内容值得一看

2022-12-12 20:05:3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616684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7
  • 出版时间:2018-02-01
  • 条形码:9787546166841 ; 978-7-5461-6684-1

本书特色

·本书反映了作者孙绍振先生一向坚定地认为正确的理论既来自于解读,又能指导解读,而且能提供某种可操作的方法。故在十余年中,苦心孤诣,反其道而行之,对古今中外经典文本作大量的解读,在海量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直接归纳,形成原创性的范畴系列,适当结合西方前卫文论演绎法,志在建构中国式的解读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一建构的初步系统。

内容简介

·正如作者孙绍振先生所说:
在我看来,西方学界一味把文本当作某种现成物,把自己仅仅当作文本被动接受者,完全没有意识到只有进入“作品的被创作”的“过程中”,也就是设想自己也是作者与之对话,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洞察艺术和思想的奥秘。这一点,说起来很玄,但是,并不神秘。
西方前卫学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只看到作品这样写了,没有意识到只有明确了作者为什么没有那样写,在想象中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创作过程,才能从文本一望而知的表层进入一望无知的深层。
也许这样的思路,在西方文论及其追随者看来,有空谈之嫌。并不是所有经典之作,都有原稿、修改稿可资对照,但是,笔者在本书中,提出还原和比较,多层次的具体分析方法等等系统的可操作方法。
克罗齐说:“要了解但丁,我们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准”朱光潜《克罗齐哲学述评》,《欣慨室逻辑学哲学散论》第七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4页。。这对一般读者来说,要求是太高了,但是,换一个说法,阅读的*效果,应该是从低于经典的水准向经典的高度攀登,这是认真的读者追求的目标。对理论家来说,则应该是天职。当然,就现实而言,绝大多数理论家的文学秉赋低于经典作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并不是“一筹莫展”的合理性的充分理由。阅读之初,也许距离但丁甚远,但是,在阅读中通过具体分析创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升腾到接近作家的水准,是可能的。
阅读的胜利,是需要一定理论向导的,毫无理论向导,必然导致阅读的自我蒙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恐怕有九百个以上是非哈姆雷特,甚至是假哈姆雷特。正如鲁迅所讽刺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 《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他们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红楼梦》。此等自我蒙蔽的原因和西方文论一样,一味被动,未能进入作品生成的过程。一代西方文论家面临前赴后继的失败,付出惨重的代价,不做反思,反而大言不惭地宣言一切理论都宿命地与阅读不相容,并不是其有出息的证明。说不尽的哈姆雷特,说不尽的阿Q,说不尽的林黛玉,这不是米勒先生所设想的纯粹文字游戏,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把生命奉献上经典文本解读的祭坛,不管是智慧的、愚昧的,还是闪光的、阴霾的,包括米勒先生许多荒谬的学说,都需要我们根据文本作系统的批判和分析,作原创性的建构。这对一代国人的智慧是一项重大的、历史的挑战。
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并不需要多大的学术勇气,因为,西方大师已经宣布“一筹莫展”“理论与阅读之间是不相容的”了,他们已经放弃本来属于他们的强势话语阵地,徒叹奈何了,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国人,此时还不当仁不让,更待何时?·正如作者孙绍振先生所说:
在我看来,西方学界一味把文本当作某种现成物,把自己仅仅当作文本被动接受者,完全没有意识到只有进入“作品的被创作”的“过程中”,也就是设想自己也是作者与之对话,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洞察艺术和思想的奥秘。这一点,说起来很玄,但是,并不神秘。
西方前卫学者几乎毫无例外地只看到作品这样写了,没有意识到只有明确了作者为什么没有那样写,在想象中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创作过程,才能从文本一望而知的表层进入一望无知的深层。
也许这样的思路,在西方文论及其追随者看来,有空谈之嫌。并不是所有经典之作,都有原稿、修改稿可资对照,但是,笔者在本书中,提出还原和比较,多层次的具体分析方法等等系统的可操作方法。
克罗齐说:“要了解但丁,我们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准”朱光潜《克罗齐哲学述评》,《欣慨室逻辑学哲学散论》第七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4页。。这对一般读者来说,要求是太高了,但是,换一个说法,阅读的*效果,应该是从低于经典的水准向经典的高度攀登,这是认真的读者追求的目标。对理论家来说,则应该是天职。当然,就现实而言,绝大多数理论家的文学秉赋低于经典作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并不是“一筹莫展”的合理性的充分理由。阅读之初,也许距离但丁甚远,但是,在阅读中通过具体分析创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升腾到接近作家的水准,是可能的。
阅读的胜利,是需要一定理论向导的,毫无理论向导,必然导致阅读的自我蒙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恐怕有九百个以上是非哈姆雷特,甚至是假哈姆雷特。正如鲁迅所讽刺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 《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他们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红楼梦》。此等自我蒙蔽的原因和西方文论一样,一味被动,未能进入作品生成的过程。一代西方文论家面临前赴后继的失败,付出惨重的代价,不做反思,反而大言不惭地宣言一切理论都宿命地与阅读不相容,并不是其有出息的证明。说不尽的哈姆雷特,说不尽的阿Q,说不尽的林黛玉,这不是米勒先生所设想的纯粹文字游戏,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把生命奉献上经典文本解读的祭坛,不管是智慧的、愚昧的,还是闪光的、阴霾的,包括米勒先生许多荒谬的学说,都需要我们根据文本作系统的批判和分析,作原创性的建构。这对一代国人的智慧是一项重大的、历史的挑战。
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并不需要多大的学术勇气,因为,西方大师已经宣布“一筹莫展”“理论与阅读之间是不相容的”了,他们已经放弃本来属于他们的强势话语阵地,徒叹奈何了,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国人,此时还不当仁不让,更待何时?

目录

总序自序绪论——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分化 定义:出发点还是过程 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立体建构 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 比较——不同形式的不同规范 规范形式的共用性和风格的唯一性的矛盾:以流派为中介 以作者的身份和作品对话 具体分析和可操作性 微观分析之一:隐性矛盾直接分析 微观分析之二:艺术感知的还原 微观分析之三:情感逻辑的还原:“无理而妙 微观分析之四: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现代的情理交融 宏观分析还原:历史语境和母题**章 文学文本解读学和文学理论 面对文学理论和审美阅读经验为敌的困境 文学理论的普遍性与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 文学文本解读学“唯一性”的悖论 文学的自律和它律:自转和公转 “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第二章 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的根本原则:唯一性——解答李欧梵的世 纪困惑:西方前卫文论对文本解读为什么无效 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直接包含文本的特殊性 母题谱系还是知识谱系?通过现成可比性分析出唯一性第三章 文学虚无主义在基本学术方法上的歧途 把西方大师当作质疑的对手 定义:研究的起点还是历史的开放性过程 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 临时定义:作为研究的过渡 准定义:从高级形态回顾低级形态 “意境”的定义:通过个案的分析积累第四章 从读者中心论突围:文本中心论 《诗》无达诂:无限意蕴和读者的有限理解 读者决定论和“多元有界 “作者死亡”和“知人论世 “意图谬误”和“意图无误”“意图升华 多元解读:多个一元 质的定性和量的统计第五章 读者心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心理图式的同化和调节 马克思: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主流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霸权同化第六章 文本的封闭性:意象、意脉、形式规范三个层次的立体结构 意象:主体特征对于客体特征的主导性 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真善美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三维“错位”的 道德的善恶和艺术的美丑:蘩漪、薛宝钗是坏人吗 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的情感才有艺术价影 个案:托尔斯泰二十多次寻找对玛斯洛娃的情感特殊性 意脉:隐性情感的动态起伏 原生形式和规范形式:形式征服、衍生内容 诗与散文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 规范形式和亚规范形式 宛转变化的功能:情致的瞬间转换 绝句和律诗、古风:情感瞬间转换和长期情绪的概括 亚形式规范中的不同风格第七章 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上)——俄国形式主义“陌 生化”批判 非诗的陌生化和诗的陌生化 陌生化和熟悉化的统一 陌生化以心理情志为底蕴 吴乔论诗:“形质俱变 情感冲击感知发生全方位变异 中国古典诗歌神品和词语非陌生化 海明威的电报文体:白痴一样的叙述第八章 文学感染力来自审美情志还是语言(下)——美国新批评“反 讽”批判 反讽向抒情转化的条件 苏轼的“反常合道”更全面 笼统的反讽和多元的文体 “逻辑的非关联性”和中国古典诗话的“无理而妙”“痴而入妙 把情志艺术化的密码还原出来第九章 叙事学建构: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苏联式的情节四要素教条的腐朽 西方结构主义模式和叙事学批判 对情节因果律的补充:假定的情境和特殊情感 把人物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一:深层心理的暴露 情节:现代派——荒谬性因果 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二:人物情感错位 非情节性的错位 错位:内在深度的强化和外部动作的淡化 在西方文论的盲点中进行原创性的概括 审智:既不抒情,亦不幽默后记——文学的坚守和中国文学解读学的建构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赴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岗大学美语系讲学。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新的美学原则在东方崛起》《文学创作论》《月迷津渡:古典诗歌个案微观分析》《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散文百年:审美、审丑、审智》《经典散文解读》《幽默心理与幽默逻辑》《演说经典之美》《演说〈红楼〉〈三国〉〈雷雨〉之魅》《孙绍振文集》(4卷本)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