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朱良志艺术哲学文存中国美学入门传统人生哲学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朱良志艺术哲学文存中国美学入门传统人生哲学

1星价 ¥29.2 (4.3折)
2星价¥28.6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96667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39666723 ; 978-7-5396-6672-3

本书特色

★ 集朱良志教授30余年系统研究之精髓,于中国文化和哲学背景之上探讨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 ★ 梳理中国艺术创造的精神之本,为中国人的艺术心灵寻根。 ★ 展示中国哲学与美学的独特精神,极具学术价值和文化含金量,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知识分子、青年学子走近和欣赏传统艺术的高级桥梁。 ★内附大量注释,有助于读者轻松拓展中国传统艺术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内容简介

从“生生哲学”的角度透视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来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秉有生之本性,都有一种生命的活力,都具有生生的趣味。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很高真实的精神。

目录

第1编生生之源 ——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根源 003 **章生——生命结构论 003**节“生之谓性”:中国哲学关于生命即本体的思考 008第二节“生生之德”:中国哲学关于生命关联的理论 021第三节“生之谓仁”:儒家生命哲学的逻辑结构 028第四节达生卫生赏生:道家生命哲学的基本取向 037第二章时——生命时间论 037**节四时模式 046第二节时空合一 051第三节无往不复 057第四节生命节律 062第五节莫若以时 070第三章气——生命基础论 070**节血气:以自然生命为基础的生命统一观 080第二节一气: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万物一体观 089第四章象——生命符号论 089**节汉字符号与艺术生命 096第二节易象符号与艺术生命 107第三节象:中国艺术论的基元 第二编生生为艺 ——生命精神在若干艺术部类的体现 119第五章中国画的生命精神 119**节重视生命是中国画的*高纲领 126第二节对生命的推重影响中国画的发展道路 134第三节生命意识在形式构成因素中的体现 143第四节生命意识在画境中的体现 152第六章中国书法的生命精神 152**节取象:建立以生命为主的创作观 159第二节取道:探取创化元精 163第三节取势:创造生命的动感 170第四节取韵:追求生命的趣味 175第五节以象评书:复演生命的世界 181第七章中国园林的生命精神 181**节园林创造中所遵循的生命原则 192第二节园林品赏中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第三编体证生生 ——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 205第八章虚静 205**节虚静的三个层次 212第二节虚静说成因简说 215第三节虚静和距离 218第九章共感 218**节定势:共感的心理前提 222第二节共通:共感的内在哲学基础 227第三节虚静心态中形成的天机自张境界 232第十章物化 233**节生与天行 236第二节以物为量 240第三节静观物化 第四编生生之韵 ——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相关概念研究 245第十一章诠“明”:中国艺术的光明境界 246**节归复生命的本明 251第二节以生命之光观照 255第三节意象在光亮中化生 259第四节几种与光明有关的艺术境界 261第十二章辨“远”:中国艺术的生命距离观 261**节远是一种生命距离 262第二节远与真:在距离中安顿生命 265第三节远与返:在距离中展开生命 268第四节远与游:在距离中观照生命 273第五节生命距离之美感 280第十三章论“适”:中国艺术的生命愉悦观 280**节适人之适:具有生理与伦理倾向的一般愉悦 284第二节自适其适:摒却功利的自由愉悦 287第三节忘适之适:忘却愉悦的终极愉悦 290第十四章议“新”:中国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 290**节中国艺术创造精神的哲学因缘 295第二节中国艺术创造精神在理论范畴中的体现 298第三节中国艺术创造精神的特点 302第十五章说“圆”:中国艺术的生命整体观 302**节太极之圆:艺术生命之源 305第二节圆满之圆: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 309第三节圆转之圆: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 313第四节大圆之圆:艺术生命之至高境界 315初版后记 318再版后记 320第三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生——生命结构论 第1节“生之谓性”:中国哲学关于生命即本体的思考 生,《说文》:“,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此说甚确。卜辞中“生”作(甲380),(粹1131),像草木由土中滋生而出。卜辞中“生”有三义,一为生长,这是本义,如“不其生”(南无15,丙230)。一为活意,由生长意引出,如“生鹿”(粹951)、“生雏”(乙1052),即活鹿、活鸡。另一义尚不明,用以指时间,如“生八月”(佚938),陈梦家等以此“生”为“下”,“生八月”,即下一个八月。可见,卜辞中“生”之意主要指生长以及用以形容生长的活泼形态。后之释“生”者,多与这些意思有关。《广雅》:“生,出也。”《广韵·庚韵》:“生,生长也。”《玉篇》:“生,产也,进也,起也,出也。”在古代汉语中,“生”主要与生命有关:从万物生长过程看,“生”不仅指初生,也指生长。从自然生命来看,“生”既指植物生命,又指动物(包括人)的生命。从生命存在而言,“生”又是相对死而言的。从存在状态而言,“生”是活泼泼的,而非僵硬、死灭的。“生”*接近于今人所说的“生命”一词。 “生”与“性”相通。甲骨、金文无“性”字,先秦典籍中“生”与“性”并有,然又多以二者通用。清徐灏云:“生,古性字,书传往往通用。”此说不诬。《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郑玄注:“杜子春读生为性。”王念孙《读书杂志》:“生读为性。《大戴礼》作性。”《左传·昭公八年》杜预注:“性,生也。”《左传·昭公十九年》:“民乐其性而无寇雠。”《正义》云:“性,生也。”《吕氏春秋·孟春纪·性情篇》:“性者,生也。”后世还常将“生”和“性”二者混而用之。从“性”是后起字这一点看,“生”当即“性”的本字,徐灏之“生,古性字”的判断应是允当的。“生”本就含有“性”的意义,随着语言之细化,后世加“心”而成“性”。“性”和“生”对诂之广泛运用,说明“生”“性”二者意有相通,故而互借。其中所通之意反映了先人重要的思想观念:生指生命,性有本性、本质意。即是说,生命是天地自然之本性。 进而言之,“生”本指自然物的滋生成长,后亦指人的生长。姓,从生从女,表示人之所生。《说文》:“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白虎通·姓名》:“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可见,“姓”与“生”亦相通。百姓,金文作“百生”(颂鼎,兮甲盘)。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生假借为姓。”《左传·昭公十一年》:“归姓也。”杜注:“姓,生也。”《管子·大匡》:“夫君以怒遂祸,不畏恶亲。闻容昏生,无丑也。”戴望《管子校正》:“生读姓。”《列子·说符》:“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顾炎武云:“姓之为言生也。”《曲礼》:“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注:“姓之言生也。”姓为人生之本,标志人所由生之符号。在一个宗法思想浓厚的国度,姓具有重要意义,昭示人的自然生命之根系。故从自然生命角度言之,姓即是性,生命乃是人的本质。 自然万物和人都以生命为其根本特点,这一在语言层面中包含的重要思想,是中国文化长期演化的结果,它的直接根源是早期社会对生命的崇拜 除了大量的民俗文化中所显现的早期社会对生命的崇拜之外,在汉字中也有遗存。如汉字中表现至上神的“帝”,在卜辞中用为三义,一是上帝义,名词;二是禘祭一神,是动词;三为庙号的区别字,如帝甲。卜辞中记载帝的权力很大,天上有云是帝之所兴,天空有雷乃帝之所示,风风雨雨,都由上帝拨弄,丰年灾年,惟帝之意愿而至。而“帝”乃“蒂”的初文,是草木花萼的象形字,这里所透出的万物有灵的观念中,也显示出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命的崇拜,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为天地万物之本性就是理性自觉的产物,标志着人们对生命认识的飞跃,这种生命主要指自然生命(外物生命和人的生理生命),还不能说是一种生命精神,或那种天地万物背后流淌不息的生生宇宙。但是,将自然生命作为一种“性”,即天地万物之本质,实际上已接触到万物背后那无所不在的生命精神,只是尚未上升为抽象的理论概括。这一工作在从先秦到宋明之间的长期哲学讨论中完成了。语言学中的“生”与“性”相通,直接化为哲学领域中“生之为性”这一命题。 《易传》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扬雄《太玄》谓“天地之所贵曰生”,此二语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对生生精神的集中概括。天地以生物为本,天地的精神就是不断化生生命,创造生命是宇宙*崇高的德操。万物唯生,而人必贵生。“生”在这里已经不仅是具体的自然生命,而包括从自然生命中所超升出的天地创造精神。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留校任教,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99年调入北京大学,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会副会长,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出版研究著作二十余种。出版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获安徽省社科研究一等奖,《石涛研究》获教育部第五届科学研究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类一等奖,《南画十六观》获首届“中国好书奖”,并曾获首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学术成就奖、吴玉章优秀学术成果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