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不确定性
读者评分
5分

直面不确定性

1星价 ¥21.3 (3.8折)
2星价¥20.7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tw***(二星用户)

人生在世,会经历很多事情,直面这些不确定性,才能坦然面对

2023-10-13 21:57:1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935929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69935929 ; 978-7-5699-3592-9

本书特色

1. 人民论坛呼吁,联合国秘书长发声,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纽约时报》纷纷宣称,全球带着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进入2020年。 2. 人类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当今世界,全球各地“黑天鹅”频频起飞。科比坠机、澳洲森林大火、南亚大陆蝗虫、新型冠状病毒……这些事件看似出现的几率很小,可是一旦出现,就会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推翻现有理论。“黑天鹅”事件反复地警示着我们:人类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3. 直面不确定性,把危机变机遇,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不仅需要敏锐的反应力、超强的适应力、快速的行动力,更需要多个备选方案。

内容简介

未来,唯yi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当今世界,全球各地“黑天鹅”频频起飞。科比坠机、澳洲森林大火、南亚大陆蝗虫、新型冠状病毒……这些事件看似出现的几率很小,可是一旦出现,就会对现实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推翻现有理论的“黑天鹅”事件,反复地警示着我们:人类通过观察或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而对确定性的追求,则成为我们需要克服的一种天性。 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直面不确定性的勇气,把危机变机遇,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不仅需要敏锐的反应力、超强的适应力、快速的行动力,更需要多个备选方案。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世界高度不可预测,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就像约翰·列侬说的:“所有事到蕞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蕞后。” 直面不确定性,做不焦虑的理性乐观派,是未来10年蕞具竞争力的优势。

目录

自 序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章 识别不确定性:训练敏锐的反应力

想要识别不确定性,一定要对变化敏感,要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当我们无法笃定地认为什么是确定的,那就接受所有不确定性,理性地看待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

01 模块化思维:应对复杂问题的利器//002

02 运用类比法分析问题,举一反三//013

03 所谓**性原理,就是事物的本质 //020

04 摆脱线性思维,学会系统思考//025

05 通过观察和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局限性//035

第二章 直面不确定性:培养超强的适应力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那么对确定性的追求,则成为一种我们需要克服的天性。识别不确定性,并与之共处,这样才不至于被动。当我们把自己准备好、设计好后,所有的变化都是机会。

01 目标导向:目标越小,越容易达成//044

02 激励机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051

03 终身成长:内求确定性//063

04 精进:成为一个厉害的人//073

第三章 深度学习:从危机中获益

风会熄灭蜡烛,却会使火越烧越旺。在不确定性的冲击下,那些思维模式固定、僵化的人,注定会在一次次“黑天鹅”事件中“熄灭”,而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则会收获一份成长型心态,在危机中获益。

01 认知天性:高效的学习策略//086

02 子弹笔记:找回人生主导权//093

03 好的输出可以倒逼输入的质量//099

04 创作一个分享教程//106

第四章 高效决策:人生持续成功的底层算法

人生有诸多十字路口,需要我们不停地做出选择。当面临重大选择时,人生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未必*对,但却*适合的决定。这种确保我们持续成功的底层能力,是概率的游戏场。

01 高手是如何超越大众的//114

02 决策是概率的游戏场//119

03 杠铃策略: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决策//135

04 避免上当比赚钱更重要//140

第五章 超强的行动力:利用危机弯道超车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变,在超强行动力的带动下,我们可以免于继续困在水里,变成一条上岸的鱼。而在真正下定决心、彻底投入、持续行动前,什么都不会发生。我们定下的目标、决策以及而拥有的知识技能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有通过行动将之变成现实才有价值。

01 不确定性下的行动策略//148

02 怎样才有超强的行动力//150

03 行为改变的五阶段模型//160

04 怎样才能持续地改变//164

05 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习惯养成策略//172

06 自律:改掉顽固的坏习惯//176

第六章 反脆弱:做不焦虑的理性乐观派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世界高度不可预测。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就像约翰·列侬说的:“所有事到*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后。”直面不确定性,做不焦虑的理性乐观派,是未来10年*具竞争力的优势。

01 偶尔赚钱不难,难的是持续赚钱//182

02 把危机变机遇,是一种稀缺的能力//184

03 创造并维持条件反射//188

04 边际效用递减//192

05 量级思维:多少芝麻抵得上一个西瓜//198

06 复利效应:宇宙中强大的力量之一//201

07 自催化效应:增长的飞轮//205

08 网络效应:取得垄断利润的护城河//208

09 升维打击:维度一变,一切全变//211

10 10倍好理论:快速增长的巨大势能//216

11 这个世界会好吗?//221

12 收入翻番,焦虑减半//225

后 记  世界是不确定的,科学也未必是真理//233

参考文献//237


展开全部

节选

01 / 模块化思维:应对复杂问题的利器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双桶洗衣机。双桶,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桶,一个桶负责洗涤,另一个桶负责脱水,脱水时要将衣服从洗衣桶中捞出放到脱水桶中。虽需人工介入,但比照现在的全自动洗衣机,操作相当简单。这台洗衣机只有两个按钮,一个是洗衣定时开关,另一个是脱水定时开关。 这样将一个任务用两个独立单元实现,不但界面简单,还有其他很多好处,我会在后面详细介绍。如果你仔细观察,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生活中特别常见,我再举一个例子 有小孩的家庭会选购辅食机。辅食机有两个功能,一是蒸熟食物,另一个是搅拌食物(建议你在电商网站搜索“辅食机”三个字,找到辅食机的图片获得直观感受)。要实现这两个功能,对应着两种方案,一种是在一个缸中完成蒸熟和搅拌,这是一体机。还有一种是分体式的, 和双桶洗衣机原理相似,用两个缸,一个缸中装水,另一个缸中放食物,两缸之间有个气孔,装水的缸有加热功能,加热时蒸汽跑到第二个缸中蒸熟食物。此外,给第二个缸底安装一个搅拌器就能将食物搅碎。 第二种方案将一个任务分解成两个不同的步骤,用两套不同的装置合作完成,就是模块化的解决方式(跟玩积木很像,所以模块化又叫积木化)。这种把复杂任务分解成不同模块的方式,既能降低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像双桶洗衣机两个桶就可以同时工作,一边洗一边脱水)。 为什么将一个整体分成多个单元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呢? 我们来看两个钟表匠的故事: 在古代有两个钟表匠,一个叫王二,另一个叫李三。他们两人手艺都非常棒,能制作出由1000多个零件组成的手表。王二在做手表时,如果放下手中的活,比如去接客户的订货电话,手表就会散架,以前的工作全白费了,他就得从头开始组装手表。 越来越多的顾客喜欢王二做的手表,就会给他打越来越多的电话,生意忙不过来本是好事,可钟表匠王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工作不断被打断,也越难找到不间断的整块时间组装好一只手表。 组装工作被打断这种情况李三同样也遇到了,但李三提前对手表组装工作做了规划。他的方法是:先将十几个零件组装成一个构件,然后再用这些构件去组合成一只完整的手表。 因此当李三放下手中的活去接电话后,他不需要从头开始组装1000多个零件才能完成一只手表,他只需要重新组装刚才没有完成的那个构件。 假如这两个钟表匠在组装零件时,每10次有一次被打断,那么平均下来,王二完成一只手表花费的时间是李三所需时间的4000倍。 —— 本故事改编自西蒙的著名论文《复杂性的架构》 这个故事里说的是独立的一个人用这种先组装构件、再合成整体的方式就能充分利用间断时间提高效率。其实它更适合多人合作的情境,在明确的社会分工体系下,不同的人制作不同的构件,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复杂的产品。 可以说,要解决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必然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对复杂系统或过程进行分解,这是人类处理复杂性问题的原始方法。但是光分解还不行,还得有本事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保证功能的一体化,这个分解再整合的过程就是模块化(Modularization)。 在模块化系统中,每个模块是系统的一个独立单元,模块内部各要素紧密相连,而与其他单元要素的联系相对较弱。 比如上面我们说的辅食机就有两个模块,一个模块加热产生蒸汽,另一个模块搅拌蒸熟后的食物,两者之间靠一个通气孔连接实现我们的需求。 由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发现: ·模块化能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事情; ·模块化让并行操作成为一种可能; ·模块化有利于我们应对不确定性。 这是模块化带给我们的三个好处。 ◆◇ 模块化既是分解又是整合 既然模块化有这么多的好处,那对一个复杂系统或过程该如何模块化呢? 前面我们说在模块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将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关联较弱的单独模块,*后为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还要将不同的模块整合到一起。这就意味着你不但要制造出火车头、火车的车厢,还得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能运输东西的完整火车。请思考一下,如果你要设计一列火车,会怎么做?先设计什么?后设计什么?花点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并写下你的答案。 我们来看专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现代模块化理论的提出者、哈佛大学商学院鲍德温教授认为模块化系统应由下面三个要素组成: ·设计规则:由每个模块间的相互依赖性来形成一定的规则; ·模块:每个模块都要遵循统一的设计规则,但其内部可以独立设计; ·系统集成与检测: 监测并协调各个模块组件集合成整体后的不适合部分。 这里需注意一点,模块是可以递归的,即能够“大盒套小盒”。也就是说,模块还可以分解为多个子模块,如有必要,子模块仍然可以进一步分解。将复杂事物分层是帮助我们认清它的一个有效方式,但也不应分太多层,层数太多,设计规则会变复杂,*后整合时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 依据这个思路,我们尝试回答前面设计火车的问题,首先从整体上规划,明确火车功能,确定风格;接着考虑车头和车厢之间的连接方式;然后设计每个模块(车头和车厢),车头在保证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灵活性,车厢内部风格也不一定要与车头的一致。于是在统一的规则指导下,车头和车厢就可以交给不同的单位或个人设计。*后有了模块细节后,还需要各方在一起研究方案,这就是开协调会,预先检测和评估系统集成的效果。我们逐个分析这三个步骤: **步:设计规则 首先来看设计规则,在模块化过程中,设计规则是纲领、指导方针,鲍德温教授说明确的规则有三种: 结构:确定系统有哪些模块构成,即怎样将模块分解、分类,以及它们如何发挥各自作用; ·界面:定义模块的边界,模块排序方式,空间、时间的安排,模块间的关系以及信息传递方式; ·标准:检验模块是否符合设计规则,对模块性能测验和评定。 除明确的规则外,还有一种“隐形的设计规则”,这种规则只在模块内部有效,而对设计其他模块没有影响。而模块内部的决策,可被代替或者事后再定,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与同它平行的模块相同,我们选择将它“隐藏起来”。 那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明确规定的规则呢?这其实是一个博弈的结果,而*好的博弈规则应是正和博弈,即参与双方都能获益,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制定,有点像计划经济,比如网友线下聚会,每个人可以看成是一个模块,组织人员不问会员意见,规定会员按照地域坐在一起,山东的坐一桌,北京的坐一桌,河北的坐一桌。这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制定规则的方式。 还有一种就是自下而上,有点像自由的市场经济,成员间相互协商,共同协调,达成一致。比如有人提议大家根据爱好坐到一块儿,喜欢骑车的在一块儿,喜欢摄影的在一块儿,喜欢阅读的在一块儿,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有了共同话题。 第三种方式就是先规定一种方式,比如用**种按地域的方式,主办方观察到地域相同的人有共同话题,大家很无聊,于是就迅速调整,按照爱好坐。这是先制定一种规则,然后根据反馈主动调整的方式,有点像软件设计中的迭代。 三种规则的形成方式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判断哪一种方式好,哪一种方式不好。可以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可控程度和所处阶段灵活运用。规则设计的目标是追求*理想的模块化结构,使整个系统做到*优。这里我再引入一个编程中的概念。学过编程的读者可能听说过“高内聚低耦合”这个概念。 即在编程中考虑模块化时需尽量满足:“高内聚”,模块内部紧密联系,功能完备,只要求实现一个主要功能; “低耦合”,与外部连接应尽量简单,接口要少且标准统一,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和复用性。 我们可以借鉴编程中的这个概念,在设计规则和分解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 第二步:操作模块 规则有了,那具体如何操作模块呢?鲍德温教授的《设计规则》一书总结了六种不同的模块操作程序: 1.分解:将任务或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 2.替代:用某个模块去替代另一模块。 3.排除:去除某个模块。 4.扩展:增加某个模块。 5.归纳:将多个模块中具有相同要素的归纳合并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模块,这意味着将原来的隐藏信息移动到设计层级,使之对其他模块组可见。有点像一个公司中,原来每个项目组都有一个人负责营销,现在将各项目组的营销人员整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营销部门,负责所有项目组的营销任务。 6.移植:系统中的某个模块还负责其他同级模块的一些功能,有挣脱该层级的需求,于是就将它升级到上一层。这就像在企业中,一个小组长是多面手,既管营销,又管生产,都干得很好。小组长这个职位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领导就升迁他做了副经理。 其中分解和替代是互补的,排除和扩展也是互补的,具体操作中还要满足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怎样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这六个模块操作程序呢?你可以类比摆积木。比如你将一个完整的形状拆解为不同的积木块(分解),找到新的积木来替换旧的积木(替代),将一个不好用的积木扔到一边(排除),增加一个积木块(扩展),将多个积木块组合成一个新的形状(归纳),让这个刚组成的形状成为另一个更大的形状的一部分(移植)。 第三步:系统集成与检测 模块化系统中*后一个要素是系统集成与检测。如果高质量地完成了规则设计和模块操作,那么系统集成会很顺利。但结果总跟预想的不一样,因此需要对各模块检查验收,以及协调和消除各模块间的摩擦。一般来说,系统集成与检测是平行于其他模块的一个实现特殊功能的模块。这有点像建筑施工中监理单位的工作,监理和施工单位是平行的,负责检查各单位工作的完成质量和进度,也协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项目既快又好地竣工。 ◆◇ 成为规则设计还是模块供应者 由上面我们对模块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一个模块化系统中,主要有两种角色,一种是规则的设计者,还有一种是模块的供应者。选择做哪一种呢?有一句在管理界很流行的话: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 因此一流企业做标准,就是设计规则,但设计规则不是想设计就能设计的,它需要从更广更高的维度看待整个系统,也需要更强的实力。如果实力不够,就只能做品牌、做产品,做一个模块供应者。 在合作中,设计规则的人有更大的话语权,成功后也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要承担巨大的失败风险。模块供应者虽然在整个系统中话语权不及规则设计者,但如果你提供的是一个关键模块,也能直接影响设计规则,使其对自身有利。更重要的是,你面临的不确定性要小,比较安全。 这有点像创业者和打工者的区别:创业者是一个规则设计者,有很大的自由度,但需要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打工者在一个企业中是模块的供应者,自由度小,但无须承担大的风险,收入比较稳定。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或者更大的尺度来看,我们每个人既是模块供应者,也是规则的设计者。 ◆◇ 模块化思维在生活中的体现 模块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来看几个具体例子: 一、韩信的模块化带兵 《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句: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想率领大部队和带一个班一样容易,凭借的是“分数”,分数就是对部队编制,对人员进行模块化,比如十个人组成一个班,三个班组成一个排,三个排再组成一个连……这样就能在战斗中让每个模块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为什么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而刘邦*多能带十万兵?就是因为韩信善于“分数”,能将人员模块化,给每个模块安排不同的作战任务。 二、星巴克门店的模块化设计 星巴克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咖啡餐饮品牌,门店数量仅次于麦当劳,是世界第二多连锁门店的餐饮企业。1994年,星巴克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遇到了门店装修难题。首先是速度,门店装修进度太慢,跟不上开店速度;其次是风格,就是怎样保证在品牌调性不变的基础上,让各门店看上去有些变化,没那么单调。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困难的事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当时的星巴克老总花150万美元请来了门店设计专家莱特·马西。马西很有经验,他也主持设计过迪斯尼的各种门店。马西根据星巴克的要求,同团队合作设计了一个方案,就是根据咖啡生产历程,分为种植、烘焙、调制、饮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个主题色,比如生长种植阶段对应着绿色,这样就有四种主题色。另外,星巴克有三类不同样式的家具。这样四种主题颜色,三种家具样式,排列组合后的门店装修风格就有12种。 有了这12种风格后,星巴克门店装修就很简单了,只需要从仓库中取用提前制作好的模块现场搭配。在使用了这种模块化装修方案后,单个门店的装修时长从原来24周缩短到只需8周,装修金额也从35万美元减少到29万美元。虽然每家门店只省了6万美元,但装修时间却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店早开一天,就能早一天开始销售。而由于星巴克门店特别多,从1995—2000年这5年间,就为星巴克省下了一亿多美元。只花了150万美元的设计费用,却节约了一亿多美元,这就是模块化的力量 三、模块化写作 再举一个例子,这本书其实也是模块化的产物。写一本书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如果一开始我就想着要写十几万字,可能就会被吓到放弃了。 这本书怎么完成的呢?是我操作模块的成果。在写书稿前,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已经更新了几十个模型,平时我还做笔记。有了这些基础材料后,我再制定一个规则,也就是本书的主题,然后再设计结构、整本书的框架、章节安排等。有了这个总体设计规则后,具体写作过程就相对容易了,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整理思路,寻找合适的素材,对素材模块进行增加删除、排列组合等操作,*后就形成了一本书。你看,一个本来很复杂、很难完成的任务,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后,完成起来好像简单了许多。 这种模块化的写作方式也不是我创造的,很多大师级作家都用这种写作方式。他们会积累很多知识卡片,而每个卡片就是一个模块。 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就很善于利用卡片,在他去世后,大家发现他花心血积累了几十万张卡片,这些卡片用了科学方法编排,能方便地查找。二十世纪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也异常热爱卡片写作,《纳博科夫传》就展示了他用卡片写作的场景照片,在一次BBC的采访中,记者问他怎样写作,有什么创作方法时,纳博科夫这样回答: 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中文世界里,钱锺书也是卡片写作的践行者,与钱同时代的夏承焘曾有这样一段话:“阅钱锺书《谈艺录》,博闻强记,殊堪爱佩。但疑其书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叠,无优游不迫之致。近人著书每多此病。” 他是在批评钱锺书的文章“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叠”,也从侧面印证了钱对卡片的娴熟和喜爱。夏承焘虽批评钱的卡片写作法,但钱的书籍广受大众喜爱,而夏的文章几乎无人可知。 这也就是模块化写作的好处,它通过积累丰富的素材,以灵活的结构激发和促进作者远距离联想,创作出有新意、有特色、密度大的作品。如果你想要写一本书,或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请尝试模块化写作,在平时有感想时就写几句,碰到相关的素材也收集下来,日积月累,有了一定的卡片后,你发现写作并没有那么难。以前只能使用纸质卡片,整理查找都不太容易,我们现在有各种手机APP,能随时随地方便地记录,一张照片,一个想法,看到、想到后马上记录下来,并打上标签,以后查找也轻松。 ◆◇ 模块化是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 模块化是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它跟我们熟悉的拆解有些相似,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拆解。模块化不是将问题拆分为若干独立个体逐一解决, 而是在保持问题整体性的同时着手处理各部分。在模块化过程中,首先要定一个规则;然后再根据规则,进行分解、替代、排除、扩展、归纳、移植等方式操作;*后还要对各模块做检测,以便于它们能系统性地整合在一起。 模块化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应为了模块化而模块化,我们的*终目标不是想要一列火车,而是为了将东西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作者简介

大辉(原名:孙朝辉) 互联网创业者,微信公号“行为设计学”创始人,思维模型101专栏作者。曾从0到1创立过多个网络项目,实现稳定盈利,具有丰富的一线实战经验。 近年来致力于思维模型和行为设计的研究实践,志在缩小知行间隙,通过建构模型,设计外界环境,简化行为,帮助人们实现心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