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11428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06
  • 出版时间:2020-05-01
  • 条形码:9787010211428 ; 978-7-01-021142-8

本书特色

本成果近50万字,分为五章:*章绪论对本课题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就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及价值与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研究西北、海上和南方等3条丝绸之路对外传播的历史状况,划分为先秦至汉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并根据每条丝路不同的发展阶段,将重点人物、重点事件与其所传播的重点内容相结合,从历史背景以及食物原料及生产技术、饮食器具及制作技术、饮食品及制作技术、饮食典籍及礼俗与思想、餐饮店铺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第五章主要对丝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历史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并阐述其多重价值和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本成果近50万字,分为五章:章绪论对本课题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就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及价值与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研究西北、海上和南方等3条丝绸之路对外传播的历史状况,划分为先秦至汉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并根据每条丝路不同的发展阶段,将重点人物、重点事件与其所传播的重点内容相结合,从历史背景以及食物原料及生产技术、饮食器具及制作技术、饮食品及制作技术、饮食典籍及礼俗与思想、餐饮店铺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第五章主要对丝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历史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并阐述其多重价值和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内涵 二、华夏饮食文明的含义及特点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及价值、意义 **章 西北丝绸之路与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 **节 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发展期、 一、商周先民与粟、黍、稻向西传播 二、大月氏西迁阿姆河与华夏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 三、张骞“凿空西域”与桃、杏、梨等水果及家畜的西传 四、汉朝轮台等地屯田戍边与食物原料及生产技术的传播 五、汉朝与西域等的朝贡贸易和漆器向西传播 六、楼兰、精绝、高昌等的兴盛与筷、甑的传播 七、汉朝公主和亲乌孙、龟兹与华夏饮食礼俗西传 八、高昌地区的汉族移民与华夏饮食思想的传播 第二节 隋唐时期:鼎盛期 一、河西、高昌移民屯田与稻作在西域的传播 二、波斯商人的丝路贸易与生姜西传 三、粟特、回鹘商人的丝路贸易与茶叶西传 四、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与食物原料及其生产技术西传 五、唐朝与突厥的和亲、通婚及食物原料生产技术的传播 六、呼罗珊大道的商贸活动与饮食用瓷器的西传 七、中原汉人移民高昌等地与面食制作技艺的传播 八、敦煌文书与药食同源的华夏饮食养生思想传播 九、人员往来与华夏节日习俗在西域的传播 第三节 宋元时期:由浙衰至短暂复兴期 一、党项羌人的崛起与食物原料及生产技术的传播 二、耶律大石创建“西辽”与食物原料及生产技术在中亚的传播 三、回回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瓷器在伊利汗国的传播 四、《马可波罗行纪》与华夏饮食品及制作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五、忽思慧《饮膳正要》与食治养生思想在伊利汗国的传播 六、《马可波罗行纪》对元朝饮食礼俗与思想的记录与传播 第四节 明清时期:日渐衰落期 一、陕西商帮的贸易活动与茶在中亚、西亚的兴盛 二、中亚“东干人”与水稻、蔬果及种植技术在中亚的传播 三、明朝与帖木儿的贡赐贸易及瓷器在中亚、西亚的深入传播 四、“东干人”在中亚与华夏饮食品及制作技术的传播 五、“东干人”与华夏饮食礼仪在中亚的传播 第二章 海上丝绸之路与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 **节 先秦至汉魏南北朝时期:形成期 一、箕子入朝鲜与井田制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 二、徐福东渡日本与水稻等食物原料及其生产技术的传播 三、中国先民迁移东南亚与黍粟稻及其生产技术的传播 四、卫满朝鲜和武帝置郡与饮食用漆器及其制作技术传入朝鲜 五、使节互访、归化人与饮食器具及其制作技术传入日本 六、汉武帝遣使“黄支国”与早期餐饮器具传播 七、箕子朝鲜时饮食礼仪与习俗的传播 八、儒学传入朝鲜“三国”与儒学典籍包括涉及饮食的典籍传播 九、儒学博士赴日与儒学典籍包括涉及饮食的典籍传入日本 第二节 隋唐时期:发展期 一、新罗僧侣、遣唐使与茶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二、日本学问僧*澄、永忠等与茶的传播 三、人员往来交流与食物原料的传日 四、日本遣唐使朝贡贸易与陶瓷器传播 五、唐、罗私商民间贸易与瓷器传播 六、“市舶使”的初设与饮食器具在东南亚、阿拉伯等地的传播 七、鉴真东渡与素食及其制作技艺传播 八、“食经”传入日本与饮食品及其制作技艺传播 九、隋朝使节互访与箸食、宴会礼俗的传日 十、吉备真备与饮食制度及礼仪的传日 十一、苏莱曼赴唐与华夏饮食习俗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第三节 宋元时期:兴盛期 一、日僧荣西与中国茶的再传 二、宋朝与高丽朝贡贸易及龙凤团茶和腊茶传播 三、东南亚华侨与华夏食物原料及其制作技术的传播 四、宋朝与日本的贸易以及陶瓷饮食器东传 五、加藤四郎“濑户烧”与中国瓷器制作技艺东传 六、宋朝与高丽的贸易及中国瓷器传入高丽 七、蒲寿庚与宋元瓷器的外销 八、汪大渊著述与中国炊餐器具在亚非地区的传播 九、日本僧人圆尔辨圆与面条 十、日本僧人道元与寺院素食传播 十一、林净因与馒头传日 十二、高丽汉语教材与中国饮食品传播 十三、径山茶宴与宋朝饮茶习俗传日 十四、程朱理学传入高丽与儒家饮食礼仪传播 十五、中外使臣、传教±、旅行家与中国饮食习俗在欧亚非的传播 第四节 明清时期:由盛转衰期 一、长崎贸易与蔗糖等食物原料输入日本 二、华人移民入印尼与蔗糖及其制作技术的传播 三、商贸、人员往来与茶及其栽制技术 在东南亚、南亚等地传播 四、闽粤移民“下南洋”与食物原料及种植养殖技术的传播 五、卜弥格等传教土与食物原料及其种植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六、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饮食瓷器及其制作技术的传播 七、东印度公司瓷器贸易与明清瓷器传入欧洲 八、殷弘绪与中国瓷器制作技术传入欧洲 九、江户时代“食经”传日与馔肴及其制法传播 十、中国书籍传入朝鲜与馔肴及其制法传播 十一、东南亚语言中的汉语借词与中国饮食品的传播 十二、日本中华街与饮食习俗传日及中餐馆创办 十三、移民入朝与饮食习俗传朝及中餐馆创办 十四、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与饮茶之风在欧洲的盛行 十五、华人移民欧美与中餐馆的创办 第三章 南方丝绸之路与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 **节 先秦至汉魏南北朝时期:形成期 一、古蜀人南迁与稻等食物原料向南传播 二、蜀商贸易与盐的向南传播 三、僧人与茶的南传 四、蜀滇移民和商贸活动与青铜器及制作技术在越南等地传播 五、移民、商贸活动与铁器及其制作技术的传播 六、移民、商贸活动与陶器、漆器及制作技艺的南传 七、蜀商贸易与药酱的南传 八、秦汉时人口迁移和粽子等糯米食品在东南亚的传播 第二节 隋唐时期:发展期 一、南诏的井盐生产及贸易与食盐在缅甸等的传播 二、移民与粮食作物及其生产技术的南传 三、民间贸易与邛窑瓷器的南传 四、朝贡贸易与瓷器的传播 五、南诏子弟入唐学习与儒家饮食思想及礼仪的传播 六、使节往来与唐朝宫廷饮食礼俗的对外展示及传播 第三节 宋元时期:巩固期 一、人口迁移、往来与食物原料生产技术在缅甸和印度的传播 二、茶马贸易与茶叶、食盐等在大理国、交趾等的传播 三、民间贸易与茶叶在印度及缅甸的传播 四、民间贸易与工f5窑瓷器等的南传 五、中缅贸易、人员往来与漆器及制作技术在缅甸的传播 六、汉文典籍与饮食礼仪、习俗及思想的南传 七、南方移民外迁与泰一傣人饮食民间信仰的形成 第四节 明清时期:由盛转衰期 一、中外商人贸易与食盐在东南亚、南亚等国的传播 二、滇商与茶叶在东南亚的传播 三、滇商与蔬果、蜜饯及禽畜、杂粮等食物原料输入缅甸、越南 四、移民入缅及其在缅甸的食物原料生产与贸易 五、人员、贸易往来与青花瓷器及制作技术在越南的传播、影响 六、鹤庆与云南餐饮器具在缅甸的传播 七、滇商与云南火腿等肉制品在缅甸等国的传播 八、移民入越南与米粉在越南的传播 九、移民入缅与缅甸中餐馆及中餐厨师的出现 十、缅甸“汉人街”、寺庙、会馆与华夏饮食习俗在缅甸的传播 第四章 丝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特点与价值 **节 传播特点及规律 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宋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总体规律 第二节 价值及启示 一、古代丝绸之路上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价值 二、对当代“一带一路”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杜莉,女,四川旅游学院二级教授、四川省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专委会副主席、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专家评委会委员、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致力于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撰写出版了饮食方面著作23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丝绸之路与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多次参与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荣获全国餐饮教育成果奖和四川省政府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奖,被评为 “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餐饮30年杰出人物”。 刘彤,女,四川旅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思政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主持省级项目2项、厅级项目2项,参与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级和厅级重大项目2项,撰写出版《旅游烹饪职业道德》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成果奖3项,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王胜鹏,男,历史学博士,四川旅游学院副研究员。致力于中国饮食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主持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和厅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级项目和厅级项目8项,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是四川省首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川菜国际化发展研究”的主要成员;主笔完成政策研究报告5篇,其中2篇获得省级主要领导批示。 张茜,女,四川旅游学院研究员。主要中国饮食文化史、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饮食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主持省级项目2项、厅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级、省级项目和厅级科研项目9项;参与撰写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其论文多次荣获四川省民俗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四川省首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川菜国际化发展研究”的主要成员,参与撰写有关川菜非遗保护的重要成果专报1篇,获得省级主要领导批示。 刘军丽,女,四川旅游学院教授。从事饮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在茶文化、饮食文化交流与传播、川菜与美食产业等方面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主持省级项目1项、厅级7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级和厅级科研项目13项;参与撰写、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