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1星价 ¥61.2 (7.2折)
2星价¥61.2 定价¥8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20001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362页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2200019 ; 978-7-5222-0001-9

本书特色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是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的随笔集,是他这些年来广受欢迎的经典著作,数次重版,影响了好几代人。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四十余篇随笔, 分为“怕和爱”“缘分”“雪泥鸿爪”“自我的棱镜”四个部分。刘小枫是一位充满才情的思想者。深邃的思想在他笔下成了一种诗意的表达, 空灵而回味无穷。

目录

2016年版前记
2006年版前记
怕和爱
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苦难记忆
柏林墙的碎片
记恋冬妮娅
“作家”原义
愧对蓝色的死亡
萌萌的线团
缘分
我在的呢喃
湖畔漫步者的身影
追悼美学热
舍斯托夫与尼采
轻之沉重与沉重之轻
空山有人迹
“误解”因“瞬时的理解”而称义
“这女孩儿的眼睛替我看路”
感念赫尔墨斯的中国传人
施特劳斯与基尔克果
六译圣人赞
随时准备从头开始
雪泥鸿爪
“文化”基督徒现象的社会学评注
“道”与“言”的神学和文化学评注
金陵与神学
灵知主义与现代性
神义的千禧、人义的激情
修院生活与爱欲神秘论
莫扎特与神学家
里尔克与个体信仰的现代可能性
关于基督教思想史
伯纳德特与海德格尔
陶伯斯与施米特
约瑟夫斯与希腊人
自我的棱镜
“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扎记
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
《读书》与读书人的变迁
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
知识分子的“猫步”
透过她人的欲望看自己
也谈“二十一世纪精神”
我们做学问究竟为谁?
“哲学与文学”座谈纪要
学以知远察微[访谈纪要]
代跋我的学术与旧书买卖
展开全部

节选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蒲宁的“故园”——记八十年代初的感觉  1983年9月,新学期刚开学,英语系研究生白晓冬就跑到25楼找我,说要创办一份北大研究生文学刊物。  白晓冬爱好文学——写诗、小说,还弹一手好吉他,自弹自唱,好像嗓音还不错。  晓冬一定要我给创刊号写篇东西——这份文学刊物后来也仅出了“创刊号”。  当时我在读蒲宁小说的新译本。**次读到蒲宁,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个集子,书名叫《故园》,译笔凄美,贴近蒲宁的感觉。可惜,这个本子所选篇目不多。1983年,戴骢先生译的蒲宁选集**卷《新路》(安徽文艺版)出版,有些篇章虽与《故园》重复,但篇目多些。  拗不过白晓冬的逼迫,我给他的一篇小说写了一段文字,题为“刹那的永恒”,记叙的却是蒲宁小说传递给我的生命感觉。这段文字接近结尾的地方有这样一段:  只有以心以血把捉的爱的刹那才是永恒的。爱的刹那打开了无端之在通向人生之大全的柴扉。它召唤我,是恍惚绿色的彼岸的一笛哨音,我记起喁喁似诉的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寒秋》《鲁霞》《儿子》等中的主角。他们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就是某个寒秋中的一个夜晚,某个夏季的几天阳光,甚或为爱而献身的那一瞬,而一生中其余的都不过是多余的梦。每想到这些人生中的“一瞬”,浑身就会感到濒临死亡的微茫。  这感觉来自蒲宁的小说《寒秋》结尾时的一段话:  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吗?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其余的都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新路》,第402页)  这篇借评说白晓冬的小说来记叙对蒲宁小说的感受,不过是习作,表达很不如意。我从不自恋自己的文字,扔掉过好些破文章——这篇习作虽稚气得很,却一直舍不得扔,因为它记下了我对蒲宁的感激。很多次,我想试试在旧文基础上重新表达一次对蒲宁的感激,都没有如愿。  我想重新诉说对蒲宁的感觉——那是八十年代的感觉,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年了,这感觉仍然在我心中的某处,有如我心中的“故园”。我相信,这感觉会陪伴我,直到我可以像《寒秋》中那个无名的叙述人一样,说:“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到他那里去了。”  刹那的永恒  那飘逝远去的,是短暂的,像枯叶颤抖坠入迷蒙的幽谷?常驻复返的才永恒,像金灿的太阳落下又会升起?生生灭灭一时暂驻的无常刹那,在零落的生息眼前真的是不可把捉的湿雾?这是蒲宁的小说一再提出的询问。倘若如此,零落生息莹莹晨露般的人生到哪里去寻得一树花枝,以寄托自己这随黎明到清晨的转换瞬息而悄然消失的身体?  未必如此。这要看心灵是否询问时间的路向及其灵幻的想象。如焚的爱欲、超迈的灵性和如醉回忆的组合方式,从而也就是作为一个本真人的思的方式而定了。诗人勃莱克诗云: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受死亡驱迫的有限生命,如何可能在一刹那里捉住永恒?这需要哪些条件?  花,不常驻,开了就会谢。花再开已不是那已开过的花,开过的不可重复,开的花就是那一朵,银河中一颗惨然自怜的孤星。刹那有如一瓣落红。  ……

作者简介

刘小枫教授(1956生),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硕士(1985)、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1993)。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2002年起任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研究中心主任。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责任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中国比较古典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古希腊-罗马文史、中西方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 主要著作:《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圣灵降临的叙事》、《现代人及其敌人》、《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拣尽寒枝》、《儒教与民族国家》、《重启古典诗学》、《施特劳斯的路标》、《共和与经纶》、《设计共和》、《百年共和之义》、《比较古典学发凡》、《王有所成》、《古典学与古今之争》等。 主编:《经典与解释》(CSSCI辑刊)、《古典研究》(国际学刊)、“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 获奖:“正则学者奖”(1998年),广东省高校优秀教师奖(1987、1988、2006), “桐山学者奖”(2007),“吴玉章优秀学者奖”(2012)。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