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与乡村:以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为视角

组织与乡村:以中国乡村治理精英为视角

1星价 ¥54.6 (7.0折)
2星价¥54.6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598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1
  • 出版时间:2020-05-01
  • 条形码:9787201159836 ; 978-7-201-15983-6

本书特色

本书为学术理论专著。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问题对于梳理国家的发展脉络,研究整个国家的制度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以梳理乡村治理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结合对当前国内8个省20余村的调研,指出中国的乡村治理不是简单的控制,也不是单纯的村政模式,而是国家组织化的具体实践,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本书对于推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在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将中国的乡村社会纳入全新的治理体系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以往有关乡村治理的研究,基本持有两种核心观点:一是“乡村控制说”,即认为中国乡村的发展是在国家的控制之下进行的,乡村服务于国家的统治需求;二是“乡村政权说”,即认为乡村社会依靠固有的熟人社会、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和信仰关系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治形态。在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时期,这两种观点都已无法更好地展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无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去解读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脉络与治理结构,需要我们从国家制度体系的优越性着手,观察乡村社会的发展。 郑玥 2021-01-18 13:29:03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书尝试在乡村社会内部权力运行中解读国家体制的优越性。本书以梳理乡村治理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尤其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组织化实践的过程。结合对当前国内8个省20余村的调研发现:乡村社会的治理精英是构成组织与乡村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一个重要联结点;组织化非常不错与不同类型乡村社会源生非常不错的结合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治理精英;不同类型乡村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塑造了不同的国家-社会的联结形态。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和分析路径
一、核心概念
二、主要观点
三、分析路径
第三节 章节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本书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资料来源
一、三大农村圈
二、研究案例
第二章 乡村治理的多维视角
**节 国家视角下的乡村控制
一、控制体系
二、体制特征
第二节 文化视角下的乡村建设
一、文化及文化相关要素
二、本质特征
第三节 精英视角下的乡村治理
一、精英
二、乡村治理精英与中国乡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的组织化再造
**节 组织方式
一、动员
二、整合
三、纠偏
第二节 组织过程
一、渗人
二、叠加
三、替代
第三节 属性转化
一、削弱
二、中和
三、增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织化与乡村治理精英的培育
**节 组织底色
一、转型特征
二、转型阶段
第二节 培育路径
一、管理
二、提升
三、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织权威的联结
**节 组织化权威与族权
一、行动逻辑
二、困境分析
第二节 组织化权威与政权
一、行动逻辑
二、困境分析
第三节 组织化权威与财权
一、行动逻辑
二、困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织权威的嵌入
**节 驻村“**书记”
一、制度设计
二、身份获致
三、治理重塑
第二节 权责匹配冲突
一、现实表征
二、生成机理
第三节 冲突耦合
一、组织结构再造
二、管理模式转变
三、扶贫机制升级
四、责任规则重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乡村治理精英与中国乡村振兴
**节 内生型互动
一、互动符号
二、互动逻辑
第二节 内生一嵌人型互动
一、互动壁垒
二、互动优化
第三节 乡村组织化升级模式
一、组织衔接
二、体系重构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乡村治理精英访谈案例概要
附录2 组工干部访谈案例概要
附录3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及评分(1946年—2018年5月)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鹏翔,政治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曾任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现任职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乡村治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