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动物:无声的它们与无处遁形的我们
读者评分
4.5分

吃动物:无声的它们与无处遁形的我们

豆瓣8.4分,一部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调查备忘录,一次关乎“我们是谁”的内心之旅。

1星价 ¥32.5 (5.5折)
2星价¥32.5 定价¥59.0
商品评论(4条)
ztw***(三星用户)

质量好 很喜欢

图书质量好 内容引人入胜 值得一读

2022-08-04 09:05:03
0 0
ztw***(三星用户)

说实话,现在网络上对犹太人的风评并不好,懂的都懂,我本来看这本书是想换个角度看待动物问题,但是(我看了60多页)内容有可取之处,但有些举证的地方不知道真假所以不知道怎么判断,我看过很多动物和人类的冲突视频,辩论也有很多… 我有点混乱,总之没看完,越看越窝火,以后也许会看完吧,还有,纸张闻着有股酸味

2022-04-07 15:47:2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963420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549634200 ; 978-7-5496-3420-0

本书特色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非虚构佳作,一部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调查备忘录,一次关乎“我们是谁”的内心之旅。 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小说家弗尔,历时三年调研走访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各个环节。他结合来自政府与学术界的严谨数据,真实记录所见所闻,反思工业化养殖给生态环境、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福利、劳工权益等领域带来的严峻考验。 “吃动物”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议题,还是一项年产值超过1400亿美元的产业,涉及全世界1/3的土地,深刻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工业化养殖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其高效低价迅速取代传统农业。如今,美国99%的肉、鸡蛋、牛奶来自工业化农场。从食品安全、饮食伦理到流感疫情,工业化养殖正以隐秘而深刻的方式,影响着大众的生活。 这不是一场我们与它们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我们与自己的战争——作为人类,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我们渴望如何被定义? 是否应该吃动物?如何吃动物?从《创世记》到新的美国农业部法案都在寻找答案。弗尔以小说家独特的细腻笔触,令这一调查之旅不仅抵达被遮掩的真相,而且抵达我们的内心深处:身而为人,如何面对工业化体系中的动物?在了解真相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奥普拉杂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奥斯卡金像奖影后娜塔莉·波特曼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初为人父的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决心为了自己和家人重新审视“吃动物”这件事——我们吃的肉到底是什么?它们从哪儿来?如何被生产?那些动物处境如何,与我们有何关系?我们吃肉有哪些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弗尔结合严谨的资料,从文化、伦理、生态等角度,全面而细致地探讨“吃动物”这一议题。他实地走访(包括暗访)美国现代肉食工业的各个环节,记录从流水线工人、工业化农场主、动保人士到农业专家的观点交锋,探讨工业化养殖体系下每一个汉堡、每一块炸鸡、每一条鱼背后的现实危机和道德困境。

目录

祖母的故事

孩子的启发

吃动物词典

夜闯陌生农场

瞠目结舌

天堂与粪便

我愿意

**个感恩节

致谢

注释

展开全部

节选

1
深更半夜之时,荒无人烟之地。在夜色笼罩下,我脚蹬鞋套,戴着橡胶手套的双手瑟瑟发抖。我努力让自己镇定,第五次检查是否带齐了东西:强光手电、身份证件、四十美元现金、录像机、打印好的加州法第597e条、一瓶水(不是给自己喝的)、调成静音模式的手机、哨子。
我们那天开车侦察过好几个地点,这是其中之一。这时还远没到惊险的部分。我们就这样摸索了几分钟,希望撞上一扇开着的门。
又一个疑惑涌上心头:为什么农场的人要给火鸡棚上锁呢?
畜棚里没有任何设备,火鸡也不值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来偷。应该也不是怕动物逃跑。(火鸡不会拧门把手。)我想也不是为了生物安全。(带刺钩的铁丝网足以将只是有些好奇的人拦在门外。)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我随后对动物养殖业长达三年的调查中,没什么比这些上锁的门更令我不安,没什么更能形象地从侧面反映养殖业的悲惨状况,也没什么更能促使我写下这本书了。
后来我发现,上锁的门只是冰山一角。 2 地球上可食用的东西成千上万,我们为何只选择其中一小部分作为食物,这绝非一两句话能解释。比如,为何盘子里的欧芹只能用作装饰,为何早餐不能吃意面,为何吃禽类的翅膀而不吃眼睛,为何吃牛肉而不吃狗肉。食物背后的故事塑造了我们的日常观念,确立了我们的饮食规则。在好些时候,我将这些故事彻底抛在脑后。我只管尽情享受食物,尤其是美味、天然、合理、健康的那些—这不是理所当然么吗?
但我不想成为这样粗疏的父母。起初我并没打算写一本书。我只是想—为了自己和家人—弄清我们吃的肉到底是什么。我想了解得尽可能详细。它们从哪儿来?如何被生产的?那些动物处境如何,与我们有何关系?人类吃动物有哪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但不久之后,我感到这不再是我个人的事。这身为一个父亲,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的事实,作为公民我无法充耳不闻,作为作家我必须公之于众。但直面事实,跟负责任地将这些问题写出来又是两码事。
我希望能尽可能全面地探讨这些问题。美国多达99%的食用肉都来自“工业化农场”——我会在后文用大量笔墨解释其中的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影响——余下那1%的动物农产品来源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农场的讨论占据了本书很大篇幅,反映出它们在我心目中多重要,同时也反映出饮食规则有多么不重要。
很多人可能都对这个话题有所假设。每次我跟人说起我在写一本关于“吃动物”的书,哪怕是对我的观点一无所知的人,都会默认我的目的是劝人吃素。这种普遍态度恰恰反映了大多数人其实心中有数,对动物养殖业的深入了解有可能动摇我们吃肉的积习。(你看到书名时的**反应是什么呢?)我一度也以为这会是一本宣扬素食主义的书,结果并非如此。素食主义当然值得探讨,但这不是本书的重点。
动物养殖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议题。每只动物、每个物种、每家农场、每位农夫和每个食客都不尽相同。堆积如山的研究资料——阅读、采访、观察结果—只是严肃思考的起点,我不禁怀疑在这个庞大多样的话题上,我能否写出条理清晰、意义深远的内容。也许不应该说“肉”,而应当说——在某农场养殖、某屠宰场宰杀、出现在某人餐桌上的某只动物,但支离破碎的过程令我们难以拼凑出全貌。
吃动物这个话题与堕胎一样,关键概念往往难以定义(胚胎到底从哪一刻开始是完整的人?动物到底能够体会到哪些感觉?),而正是这些令人困扰的细节让我们深感不安,一旦谈及,不是满怀戒心的辩解,就是咄咄逼人的攻击。这是一个不好把握的话题,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令人沮丧。每个串问题往往会引发新的,你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立场远比平时激进。或者更糟:你变得毫无立场。
区分个人感受与事实也并非易事。很多时候,人们在讨论吃动物时列举的根本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个人看法。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吃了多少猪肉、水产养殖破坏了多少红树林沼泽、牛是如何被宰杀的,我们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宰杀动物是否有悖道德?其公共意义与合法性如何?是否交由每个人自己消化判断就好?
本书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力求像新闻报道那样客观——我尽可能选择*保守可靠的数据(基本来自政府数据、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或业界文献),并请了两位专业人士审核。但我更想把这本书定位为一个故事。书中有海量数据举不胜举,但数字不仅空洞单薄,还易受操纵。事实至关重要,但事实不会自己提供意义,尤其是当它们受限于语言表达时。鸡对于疼痛的确切感受是什么?它会觉得疼吗?它如何理解疼痛?无论我们的研究多么深入,对于它们疼痛持续的时间、引起的症状等,始终不会得到确切答案。但若将事实融入故事,都能令人产生代入感,从而思考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是支配者视角还是同情者视的叙述,或是两者的结合,关于吃动物的讨论才有意义。

作者简介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1977年出生于华盛顿,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曾短暂就读于西奈山医学院,之后辍学,做过停尸间助手、珠宝销售员、农场看管员和捉刀写手。 2002年,首部长篇小说《了了》获全美犹太人图书奖和《卫报》首作奖。 2005年,长篇小说《特别响非常近》入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汤姆·汉克斯主演,获奥斯卡金像奖“佳影片”提名。 2019年,非虚构作品《我们就是天气:拯救地球从早餐开始》获《金融时报》年度蕞佳图书、《卫报》年度饮食类佳图书。 曾入选多项媒体评选,包括《格兰塔》杂志“美国佳青年小说家”,《纽约客》杂志“20位40岁以下佳作家”,《前进》杂志“50位具影响力的犹太裔美国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