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029409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6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300294094 ; 978-7-300-29409-4
本书特色
如果你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学子,正在为方法和论文犯愁,快来看看这本《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吧:
C刊总编辑告诉你,学术论文与一般性文章大不同
作者《新闻界》总编辑邓树明老师经年累月接触数万篇投稿后,言简意赅地告诉你:学术论文是关于知识的文章→是关于理性知识的文章→是关于理性知识创新的文章。
方法引路,论文写作天堑变通途
全书将方法归结为实证主义范式、解释主义范式、逻辑思辨范式与计算机研究方法,并列举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民族志研究法等19种研究方法,细述其概念历史、设计运用。
180篇文章告诉你,什么样的论文能发表
作者选取180篇文章为案例,通过对100篇已刊稿的观察,告诉你如何规范地设计方法、安排论文结构;通过对80篇未刊稿的剖析,指出各种不足,帮你避免落入类似陷阱。 总之,一句话
正反案例详解,学术小白轻松上手
如果允许我再加一句,那一定是:一书在手,论文写作不愁!
内容简介
作者根据十年的学术期刊主编经历,发现当前学术论文作者欠缺学术研究基本知识的情况相当普遍,比如不知道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不知道论文的一般结构,而更为严重的是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中需要运用研究方法,或者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作者希望借助《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讨论和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与论文的结构如何安排,它们是串联全书内容的两条线索。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提出学术论文的特征,提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思辨研究三种范式,力图建立起对学术论文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认识。第二部分采用实证的方法,选取刊登在《新闻界》等期刊上的100篇文章,观察这些文章运用了哪些种类的研究方法;并选择其中的文章为案例,具体地阐述如何设计研究方法与如何安排论文结构。第三部分讨论“应该如何避免”出现失误的问题,这部分同样采取实证方法,作者选取《新闻界》接收投稿中未刊出的80篇文章(包括外审未通过和未送外审文章两类),分析其中出现了哪些不足,为学术新手提供前车之鉴。
目录
**部分 4个维度:认识学术研究的方法
**章 学术论文与研究方法
**节 学术与非学术
第二节 方法论与方法
第三节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第四节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第二部分 如何规范地设计方法:100篇已刊稿观察
第二章 方法设计的一般原则
**节 对100篇论文的说明
第二节 100篇论文中的发现
第三章 实证主义范式
**节 概论
第二节 实验法
第三节 调查法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第四章 解释主义范式
**节 概论
第二节 扎根理论分析法
第三节 框架理论分析法
第四节 民族志研究法
第五节 深度访谈法
第六节 焦点小组访谈法
第七节 案例分析法
第八节 文献分析法
第九节 文本分析法
第十节 话语分析法
第五章 逻辑思辨范式
**节 批判性研究
第二节 思辨性研究
第六章 计算机研究方法
**节 社会网络分析
第二节 文本情感分析
第三部分 如何规避方法设计不足:80篇未刊稿观察
第七章 对80篇文章的观察
**节 对80篇文章的说明
第二节 80篇文章中的发现
附录 部分案例论文
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站“断交”行为之比较研究
政务微信“软文”化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
媒介话语动员:建构民族团结的一种策略
——基于西北多民族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加密经济重构媒体生态?区块链驱动下的新闻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PressCoin的案例
奖赏与惩罚:社交媒体中网络用户身份与情感表达的双重结构
节选
本书算是关于传播研究方法的导论,它主要是为初涉学术研究的人写的,比如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部分青年教师等,因此它的深度并不够。笔者的目的也仅在于讨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比如学术论文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有哪些种类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结构是什么,不同方法的设计流程是什么,研究质量如何控制等。这些常识性问题远远没有解决。 如果以独立作者计,我之前从未出版过一本书,那为什么要来凑热闹写这个呢?实在是因为在工作中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从2011年初开始负责学术期刊《新闻界》,经年累月地接触到大量投稿――总数达近10万篇之多,深感相当多的作者没有掌握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的基本概念,干了非常多的冤枉活儿。一个相当普遍的情况是,作者分不清学术论文与其他类文章的区别,很多写成了感想式、体会式、议论式文章。另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是,作者的方法运用非常不规范,无法支持结论的成立。这两种情形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问题:研究方法。两种情形之普遍,表明很有必要对传播研究方法做普及性的介绍。 可以说,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研究方法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学术文章之不同于其他观点性文章,学术结论之不同于其他结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有无研究方法。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兴起的历史,也正是各自研究方法成熟的历史。一个学科是否成熟,与其共同体内对方法运用的成熟度有直接关联。因此,我接手《新闻界》以来,提出刊物取向是“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现实观照”,其中就强调了方法规范。在学术研究越来越规范的今天,学生或青年学者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白方法对学术研究的必要性,就应该重视对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否则的话,在学术生涯中可能会时时感到掣肘。即使将来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掌握一些方法的常识也会大受其益,因为它有助于训练一个人的科学思维。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由缺乏科学思维引起的。 重视研究方法,就要正确理解其概念。现在,研究方法这个概念有些泛化了,比如将如何阅读学术著作称为研究方法,又比如将如何写作论文称为研究方法等等,其实更准确地说前者可称为治学方法之类,后者可称为论文写作方法之类,均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方法。它们或可被认为是广义概念的研究方法。 就*核心的含义而言,研究方法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用来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专门手段。这句话表明,学术研究方法有两类:一种是数据搜集方法,一种是数据分析方法。接下来读者在书中的确会看到,各种研究方法要么是对数据搜集的规范,要么是对数据分析的规范。这里的“数据”并非指“数字”,而是指搜集到的可用于研究的各种原始资料,比如数字、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等。这时候的方法,或可被视为狭义概念的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以狭义的研究方法为分析目标,因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方法指的正是搜集或分析数据的手段等,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下的方法才具有“客观性”,即它不但支持知识的生产,而且本身也成为一种知识。简单地说,狭义概念的方法才是学术研究的必要工具。 狭义的方法概念带有较强的科学主义色彩,很容易让人将研究方法误解为量化方法等。我们当然不能这样认为。在关于传播研究方法的争论中,部分原因就是有些人将研究方法狭隘地理解为量化方法,从而反对过于强调方法。这种反对是建立在曲解方法概念基础上的,因此其实是自设靶子。社会科学研究早已经突破科学主义的单一范式,换句话说,研究方法早已经超越了量化方法的外延,有大量的非量化研究方法比如民族志法、扎根理论法、框架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而且,还有一类思辨研究,是以思维逻辑作为方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传播研究方法多姿多彩的大家族。本书通过对100篇已刊文章的观察,发现当下用于传播研究的方法达到19种之多。 近年来,从各期刊的发表趋势看,方法的规范性正在稳步提高。这表明传播研究正走向成熟。不过,方法类专著有相当大的不足,主要是翻译类居多,国内的也大多模仿国外的介绍体系,与国内的语境不很符合;大多偏于理论阐述,使方法的概念和设计都显得颇为抽象难懂;更加严重的是,方法的知识体系较为破碎,甚至有相当多的谬误。这些不但增加了初涉研究者的困难,也对传播研究的进展不利。 所以,笔者不揣冒昧进行尝试,试图建立一个传播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通过历史回顾,认为迄今同时存在的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逻辑思辨三种研究范式。这三种范式代表着不同的方法论,主要依据从100篇已刊论文中梳理出来的19种研究方法,都可归结到该三种方法论之中。这三种范式与各自旗下的诸种方法,构成了全书的核心内容和结构框架。 另一个尝试是来源于经验观察,这与通常以理论为起点的方法专著迥异其趣。无论是全书第二部分从正面阐述如何规范地设计方法,还是第三部分从反面阐述如何规避方法设计中的不足,都通过对大量文章的观察而得出。前者系根据对100篇已刊论文的观察,后者系根据对80篇未刊投稿(隐匿性处理后)的观察。这180篇文章均来自笔者所在期刊《新闻界》。但由于这些文章仍不能满足阐述的需要,因此书中实际上还较多地运用了其他期刊甚至其他学科的文章为例。其中的100篇已刊文章,也未必都是非常出色的文章,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方法方面相对规范一些。用已刊论文和未刊文章为例,相信读者可更直观地感受到何者为较好的研究,何者为不合格的研究。笔者在这里对所有涉及的作者和期刊表示感谢;并且,如果对作者的方法设计理解有误,也请作者和期刊谅解。 还有其他较多尝试。比如在对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范式的概述部分均按照论文的结构组织内容,这样的好处是使读者知道在论文的哪一部分应当注意什么。又比如,将概念操作化和信效度等概念引入解释主义范式中,因为笔者认为所有的研究都需要解决自身的科学性问题,因此都应该考虑信度和效度的控制。当然,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在概念操作化和信效度控制的具体方式上可能不同,这在书中有较详细的讨论。还比如,在对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概述中,以及在第三部分对常见失误的讨论中,均以论文结构来组织内容,以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结构的大致规律,因为相当多的作者并不知道论文应该有哪些部分以及顺序如何。再比如提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逻辑思辨分别遵从自然客观性、社会客观性和逻辑客观性等等。 本书也不回避对一些具有争议话题的探讨。比如,随着在社会科学领域科 学主义的兴起,加之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两者都对传播学研究的人 文主义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笔者认为,无论是就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传统, 还是就传播本身对于人类的意义而言,传播研究如果脱离了人文关怀则失去了 *重要的灵魂。一个失去人文精神的传播行业,很容易堕落为没有方向、没有理想也没有伦理的行业。因此,本书将逻辑思辨范式作为三大范式之一,是希望唤起研究者们对人文精神的重新重视。又比如,近些年来忽然颇多对文献分析法的讨论,当然几乎是一边倒地不承认这种研究方法。笔者在书中详细地阐明了这一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存在的理由,分析了误解产生的原因。总之,本书就是一个尝试,希望唤起大家对研究方法的讨论和更加重视,从而推动对研究方法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本书可分为三大部分。**部分即**章,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从正面阐述应当如何规范地设计研究方法和进行论文写作;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主要从反面阐述应当如何规避研究方法设计和论文写作中的不足。第三至六章中,除前两章的**节为概述外,其余均为每一节介绍一种研究方法;介绍每种方法时又分为“概念与历史”和“方法设计”两个部分;其中“方法设计”是核心内容,它一般又分为“研究对象的获取”“研究数据的获取”“研究数据的分析”“信度和效度控制”等内容。读者也可以根据目录按图索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法或部分参读。 直接触动我动笔的,是2020年初的疫情。当新冠疫情肆虐,举国千家万户各自隔离在家时,我觉得总要找一点事来做,于是把这一久拖未行的事列上日程。复工后又做了些修改。无论是写作还是修改,都是比较匆忙的。更主要的是,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对一些方法的理解非常肤浅,加之研究方法的知识本身也相当广博丰富,因此书中的缺点与谬误必然存在。我恳请大家多批评指正,一起推动对研究方法的讨论,一起推动传播研究更加规范化。
作者简介
邓树明 新闻学博士,先后任职于华西都市报社、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现任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兼CSSCI期刊《新闻界》总编辑。 任职《新闻界》后大力革新,提出“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现实观照”的办刊理念,先后推出“博士生新论”“全球大师访谈”“新冠疫情中的传播反思”等专栏,均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5.8¥45.0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9.8¥3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5.3¥1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7¥32.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25.0¥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2.2¥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7.2¥39.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0¥36.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33.6¥59.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13.5¥32.8 -
那一定是心理问题:科学识别身体和心理发出的求救信号
¥19.2¥52.0 -
理解生命
¥10.5¥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6.3¥38.0 -
中国人的精神
¥14.8¥29.0 -
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23.9¥39.8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1.0¥36.8 -
那时的大学
¥12.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