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034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0
  • 出版时间:2011-03-01
  • 条形码:9787513203449 ; 978-7-5132-0344-9

内容简介

周慎斋所著的《医家秘奥》为慎斋学派的传学秘本,由其弟子点校而成。《医家秘奥》全书八卷,要言不繁,字字珠玑,立意深远。很多理论都是作者从临床中得来,对于脉象的缜密分析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其余对内伤的阐述发挥,对医案的精辟辨治,都颇有独到之处。

目录

脉法解·卷上
脉法解·卷下
慎斋三书·卷之一口授记录
慎斋三书·卷之二内伤杂语
慎斋三书·卷之三医案
风一条
暑三条
痢三条
火症一条
头痛二条
痰二条
心痛一条
嗳气一条
咳逆二条
呕吐七条
身重二条
痿症五条
消症三条
积块二条
虚损十二条
咳嗽七条
吐血五条
肿胀九条
噎膈二条
泄泻四条
自汗三条
喘一条
大小便不通一条
眼痛一条
经水二条
产后三条
附自制丸方
附:查了吾正阳篇选录一卷
附:胡慎柔五书要语一卷(略)
附:《医家秘奥》笔谈摘要一卷
脾肾互补论
辨手少阴论
土多论
经络论
君火以明解
医行难论
脉症不合论
五脏六腑衰旺论
展开全部

节选

  《医家秘奥》: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前两条之言阴虚阳虚而用补中、六味者,正为浮而无力四字上着眼耳。如寸属上焦心胞络脉也,然一浮大,一浮涩,此中自有胃气,无力则虚矣。虚则心神肺魄不能自主,势必邪火干之,或为头眩,或为喘嗽,岂非气虚不能下降乎?斯则用补中益气汤,而阳虚自复也。尺候下焦肾与命门脉也。肾脉沉滑,沉者水性,滑者水中伏火之象,未尝浮也。肾脉浮,虚不待言,况又兼无力,其为阴虚无疑。阴既虚,则精志不能收摄,势必滑而下泄,或为失血,或为遗精,岂非阴虚不能上升乎?斯则用六味地黄丸,而阴精自足矣。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虚而宜补,前论已详。既有虚而宜补之脉,必有实而宜泻之脉。设两寸脉洪而有力,洪者如波涛汹涌之象,与浮脉按之即无不同,更日有力则洪而兼实矣。心肺阳位,实火居之,是为两阳合明,与虚火不同也。实则泻之,凉膈散之寒可以直清其部,而导火从大肠出;黄芩芍药汤之清而带敛,兼可和阴;导赤散之驱火从小便出,皆可消息用之也。  《经》云:“降多亡阴。”医者但闻其说,未得其解。夫实火在上焦,而以凉药降之,其火即随药下行矣。设肝肾原虚之人,火至其地,势必燥干精血。况寒药性沉,火复上炎,屡降不已,必至阴精立亡也。故凡用降火之药者,必审其人精血不枯,方可酌用。今人每用降火凉剂,不论其人之肾实与虚,一概施治,坐令真精枯槁,变生诸症,谁之过哉?此条之用药降火,无尺部虚之说,必精血尚充故也。  任注:左寸洪而有力,是君火不降,而发露于上。右寸洪而有力是君相之火不降;或外感热入阳明;或膈上胸间烦热。火在上宜降,治宜清君相、降肺胃,可用六味地黄汤。仅清相火可用黄芩芍药汤;阳明腑气不利,膈上胸间烦热可用凉膈散;丙火不化壬水可用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前条用降火药者,以实火在上焦也。然岂无实火在下焦者乎?心肺之分,实火居之,降之易也。若肾经真水之地,而实火乘其位,以致尺脉洪而有力,真阴必将烁尽,较之上焦火更急矣。故以急救真阴为治,而用黄柏、知母,所以坚肾水而熄其火,故日“宜滋阴”。盖邪在肾,若用凉药,火未去而阴已伤,势必难复。唯知、柏苦寒,直趋肾位救水,水生则火自熄。类者仿其意而用之,即六味地黄汤亦有可用,但恐迂缓,或六味加知、柏亦可。古人用药必详审周到,有如此处之用知、柏,全在洪而有力四字着眼。若浮而无力则为虚,知、柏即不可用,用之必伤胃而成泄泻也。故第九条之“浮而无力,则用地黄丸”,十五条之“豁大无力,用升阳散火汤”。与此前后两两照看,方得古人立言之旨。  任注:两尺洪而有力,一种可能是阳覆于下,火盛水亏,宜生肾水。土湿不显者,用六味地黄汤清乙木、敛收金水。加知母,清肺金、除烦润燥,泻上焦之热及清膀胱。但知母寒脾胃、泻大肠。加黄柏,清己土湿热、除乙木郁蒸。另一种可能是火衰土湿,而有相火陷下,出现两尺洪而有力的情况,此时不可用六味地黄。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前之浮而无力为虚矣。然浮脉轻按犹能满指,是犹未甚虚也。若浮而豁大,则指下似有似无,殆成微散之状,遇此等脉,岌岌乎元阳欲去矣。此时阳气外脱,未免有发热烦躁诸症见焉,然总之属虚也,急宜大剂参、芪以补之,元阳反正,热自能除。若不能细审其故,但见脉浮便作外感有余,而用发散等药,斯立见危殆矣。  任注:两寸豁大无力,是气浮散于上,阳不能根阴。宜力补中土,助营卫之气,敛金收降。注意有无脾肾寒湿,若中寒加干姜;若肾水寒冱,当温肾元,以收浮散之阳。  ……

作者简介

  任启松,安徽濉溪人士,出身中医世家,四代家传,幼承庭训,学验俱丰。复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临证数十年,渐臻融通之境。先生由易入医,遍读古今医书,不得其要。后读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如拾旧物,而明医易一理,别无二致。悬象观物,诸般藏象脉理,如洪炉点雪,通彻洞明。  先生退休后,现于北京平心堂和宝天中医门诊等地悬壶济世。先生融通医易,提出天人相应,共此阴阳的一气流行理论。治病立足一元盈缩之象,合于四象枢土之行。临证立方独尊仲景,同时融会黄坤载、郑寿全、胡慎柔之学。用药每法经方,不出仲景规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