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孤独修心课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

孤独修心课 与孤独共处的9个习惯

1星价 ¥24.8 (5.5折)
2星价¥24.8 定价¥4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4728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60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10472824 ; 978-7-5104-7282-4

本书特色

1、心理学大师经典著作:日本心理学大师、畅销书作家和田秀树倾力巨献,和田秀树为日本当代名家,被称为“内心与身体的医院院长”,在日本极受欢迎。著有《高效学习:高效能人士的7个学习习惯》等众多畅销书。 2、畅销多国:本书2015年在日本甫一出版,即占领亚马逊心理类图书TOP5,至今销量已达30多万册。已被翻译成韩文、中文繁体、中文简体等多种语言,帮助百万人重新找回自我,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 3、极简实用:9条实用方法,5万精炼文字,手把手教你学会与孤独和平共处,找回内心的安宁与愉悦。 4、图文结合:内附18张作者原创手绘漫画。 5、献给每个拥有社恐的成年人:关于孤独、关于生活态度、关于自我认同,这是心理学大师和田秀树给现代成年人的一剂清醒良药。谨以此献给每个追求内心舒适、自由的成年人。 6、金句迭出: *因孤独而从众,反而会变得更加孤独 *独处是思考问题的黄金时间 *与其在意他人怎么想,不如斟酌自己怎么做 *毫无主见的盲从、以他人为中心是导致自己内心不安的直接原因 *一个人个性养成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直面孤独 *知识与判断力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每个人都有擅长于不擅长的事情,这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别而已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们极有共鸣的“孤独”话题为中心,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内心的孤独,阐释孤独的概念,以及如何适应孤独、享受孤独,并提出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孤独疗法”,用9个简单实用的方法抚慰孤独的内心,并从中获得幸福和愉悦。这是一本让你敢于直面孤独、爱上孤独并获得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之书。

目录

第1章 停止从众

002/ 回归“我本位”

002/ 我是谁

003/ 我因何来到世上

004/ “他本位”是内心不安的源头

006/ 换位思考能带来自信

008/ 为何要从众

008/ 孤独引起的三种应激反应

009/ “温和的叛逆青年”VS“X世代”

011/ 提倡从众的九十年代美国郊区型社会

013/ 过分从众会丧失个性

016/ 不要逃避孤独

016/ 对孤独的应激反应反而加剧了孤独感

017/ 三十多岁独身男子的内心世界

018/ 除去“假面”一无所有的人

021/ 由假想和谐演变为脱离正轨

021/ “中产阶级之梦”幻灭的三个瞬间

023/ 从贫困的角度来解读孤独

024/ 摆脱从众心理的人

025/ 不要轻言放弃

第2章 交友要宁缺毋滥

028/ 了解孤独的优势

028/ 孤独的天才们

029/ 孤独与思考的相容性

030/ 孤独是培养独创性的良机

032/ 交友众多≠个人魅力

032/ 孤独与“疏离感”的区别

034/ “孤独无益”不过是定式思维

035/ 学习“御宅”范儿

037/ “无友不欢”的想法限制了个体的潜能

第3章 走进书的世界

040/ 唯有读书高

040/ 用知识武装自己

041/ 知者自谦

043/ 知者方能谈笑定乾坤

045/ 了解自己

045/ *熟悉的陌生人

046/ 榜样就在书里

049/ 锻炼批判性思维

049/ 用语言构筑思维

050/ 通过“律师式思维训练”提升创造力

第4章 寻找同道中人

054/ 得一知己足矣

054/ 他人能帮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056/ 被接纳感会让内心更强大

057/ 伟大的爱迪生,伟大的母亲

059/ 众人拾柴火焰高

061/ 如何增加被接纳感

061/ 自我意识较强的童年

064/ 不以“不能”为耻

066/ 不惧怕被排斥

066/ “另类”比“泛类”更强大

067/ 无须在意他人的目光

069/ 如何打破常规

070/ 承认批评的合理性


展开全部

节选

了解孤独的优势 孤独的天才们 世间被称为“天才”者数不胜数,追溯他们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不曾孤独过。 发现万有引力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出生3个月后,父亲就去世了,3岁时母亲又改嫁,他自幼就成长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里。由祖母带大的牛顿逐渐养成一种善思、沉静的内向性格,他没有玩伴还经常被同龄的孩子取笑。也许是为了消磨空闲时间,他竟把家里各处都刻上了日晷,儿时的牛顿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孩。 另一位天才就是被称为“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将原有的物理学理论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曾被认为患有学习障碍症,即对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着迷,而对没兴趣的事物则不闻不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及常人的一半,甚至在5岁时仍不会说话。爱因斯坦上学时偏科非常严重,数理化成绩优异,历史、语文等科目的成绩却一塌糊涂,这也导致他在升入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的考试中曾一度落榜。 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的很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大学任教,而他却因被教授嫌弃“懒惰”而无法留校。不得已他只好边打工边找工作,就这样过了两年,他终于在一家专利局谋得了职位。对爱因斯坦而言,这两年的无业生活让他饱尝了无人认可的孤独感。 可以说,后来那项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与这种“孤独”不无关联。 他们非但没被孤独打垮,还能借此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孤独与思考的相容性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过:“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轨道。”我认为这句话堪称经典。 孤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充分思考的时间,让我们深入研判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正是这种习惯造就了天才们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并*终使他们在科学领域里取得重大成就。 也许很多人并不奢望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伟人,然而这些天才当初也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青年,他们也曾对未来感到忧心忡忡、无所适从。 但是,天才不会在孤独中沉沦,而凡人却会被孤独慢慢消磨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酒精和游戏中虚度光阴。 孤独是依赖症的重要诱因,但同时又是培养独创性与独立人格的天赐良机。 孤独是培养独创性的良机 “孤独就是天才的试金石”,那些非凡的创造力与全新的灵感正是根植于“孤独”的土壤。请试想一下,对社会常态事物不抱任何疑问的从众者自然不会产生怀疑与纠结的情绪,而天才们的世纪性大发现却缘于他们对常态事物的不认同感。 总之,这些天才的人生基调就是不从众、不被常识左右。然而,天才毕竟也是人,也有各自挥之不去的烦恼。但是他们从未停止过思考,所以能获得那些世纪性的伟大发现。 我想,手持此书的您可能正处于孤独而苦闷的情绪中。 也许是因为不认同某些世俗观点而无法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也许是因为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备感郁闷。 总之,不要逃避孤独,要敢于直面孤独。 此时,你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不愿与他人保持一致,为什么不愿认同他人的观点? 尽管我们一时很难得出答案,但思考本身就是培养独创性思维与独立人格的过程,而孤独正是激发这种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具备创造性与个性的人才会显得强大而富有魅力。 正如司汤达所言:“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轨道。”即使我们无法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奇才,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圈里的天才。 交友众多≠个人魅力 孤独与“疏离感”的区别 之前,我会在提到孤独的同时提到“疏离感”。顾名思义,孤独指一个人孤零零的状态,而“疏离感”则指被他人疏远、排斥,无法融入团体的状态。由于“疏离感”会引发与孤独相似的情感共鸣,所以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 然而,我认为严格区分的话,二者多少有些细微差别。如果一个孤独者没有被排斥的感觉,就无法称之为“疏离感”,换言之,孤独并非是“疏离感”的诱因。 这个看似易懂的观点至关重要。即便一个人偶尔有不合群的孤独感,却对此毫不在意,也不怨恨排斥自己的人,因为能坦然接受一切事实,他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疏离感”。 当一个人深刻领悟到孤独的优势,并对此甘之如饴时,就会想到要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觉醒,人们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与自身的孤独感。 然而,一些人只能在孤独中感受到“疏离感”,其深层原因是不敢正视自身的孤独。他们沉迷于种种遮掩孤独的玩物,不过是一种变相从众而已。 因此,一个人个性养成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直面孤独。

作者简介

和田秀树(わだ·ひでき) 1960年生于日本大阪市,198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助理医师、美国卡尔梅宁格(Karl Menninger)精神医学院国际会员、浴风会医院精神科医生等职务。目前为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为临床心理学)、川崎幸医院精神科任顾问、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兼职讲师及和田秀树身心健康诊所所长。作为电影导演,其处女作《备考的灰姑娘》在摩纳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并于2012年凭借《“我”的一生》在该电影节上斩获四项桂冠。 和田秀树为日本当代文坛名家,其主要著作包括《40岁之后要学习什么》《用这个方法打赢商场心理战》《任性老人的建议》《成人的学习法》《比别人多做10倍的工作习惯》《数字为成功之本》等众多畅销书。 冯莹莹 1979年生于哈尔滨,毕业于日本秋田县立大学,获博士学位,讲师,CATTI认定日语笔译二级翻译,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负责日语翻译、日语写作等课程。目前已发表论文6篇(其中1篇为SCI收录、3篇核心期刊、2篇省级期刊)、出版专著1部,译著6部总计110余万字,个人承担国*级课题2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