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全在细节中:哈佛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妈妈陪伴三个孩子的家教心得!

包邮教育全在细节中:哈佛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妈妈陪伴三个孩子的家教心得!

¥29.0 (6.4折) ?
1星价 ¥29.0
2星价¥29.0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141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4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21214185 ; 978-7-5212-1418-5

本书特色

我经常期待中国家教有更多的好书问世,而不是单纯引用西方的视角分析中国问题;我也经常期待中国有更多的专家讲述自己的家教故事,而不仅仅是那些理论不靠谱的“成功学”家教叙事。非常高兴的是,钱雨老师的这本书同时满足了我的两个期待,体现了一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新视野,提出了“抗挫力教育”这样一个面向未来、应对挑战的家教概念。她用深厚的学前教育专业功底、平实优美的文笔和生动丰富的案例,为我们阐释了“教育全在细节中”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 拥有独立的思想、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对一位学者还是一位妈妈都至关重要。钱雨是一位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教育学博士,她始终保持独立的思考,将中西方教育学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之落地,科学地运用到教育三个孩子的细节中——本书是钱雨老师教育孩子的实录,有独到的见解,也有良好的示范,值得被更多的家长看到。 ——著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钱雨老师的家教书跨越了理论和实践,既将早教选择、亲子游戏、入园适应、幼小衔接等科学原则有机渗透,又体现了一位母亲的视角,将抚养三个幼小孩子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她本人结合了教育理论者、幼儿老师和家长的三重角色,将育儿心得和中外教育理念融为一体,这本书值得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一读。 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

内容简介

本书用教育叙事的视角,讲述哈佛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妈妈陪伴三个孩子的家教心得。作者从幼儿教师到大学教授,深谙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记录了孩子0-12岁成长中的尊重、回应、弹性陪伴原则,让人对当前焦虑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有了反思。好的亲子陪伴是爱心与理性的并存,教育全在细节中。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在不断成长,领悟生命的意义。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序言:家家有本育儿经??...001


前言:3个孩子12年陪伴??...001



**章??起跑线在哪里?


我家3个娃??...003


一切从“零”开始??...015


胎教:真正的起跑线??...020


母乳和科学喂养??...034


把握语言关键期??...045



第二章??早教的那些误区


早教课有用吗???...058


兴趣班怎么选择???...064


幼儿园怎么选???...074


入园准备123??...082


越玩越聪明??...093


第三章??不完美的小孩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105


孩子叛逆怎么办??...115


孩子要离家出走??...125


接纳不完美的爸爸??...130


这样做,才有幸福感??...139



第四章??又一个不完美小孩


怎样让老大接受二宝??...151


三孩陪伴诀窍??...155


混龄阅读的乐趣??...167


孩子生病怎么办??...177


不完美的器官们:牙齿和鼻子??...187


网络时代,保护好孩子的眼睛??...193




第五章??重要的入学季


入学准备不等于知识准备??...202


陪作业的伤害??...212


惩罚可以这样做??...226


去美国上学记??...234



第六章??抗挫力教育


应对未来的挑战??...242


抗挫力**步:温柔回应??...248


抗挫力第二步:弹性管理??...254


抗挫力第三步:韧性处理??...259



结语: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知道你会找到幸福??...268




展开全部

节选

我家3个娃 认识你自己 ——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箴言 每个孩子大不同呀。女儿心童14岁时已经和我一样高了。看着镜子里的母女,我满怀伤感和甜蜜,期待地说:“再过10来年你就会有自己的宝宝了。”她耸耸肩:“不可能,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去加拿大读大学,研究法医,解剖尸体……反正我是不会生孩子的。” 什么?我跳了起来。 她赶紧说:“没关系啊,笑笑和雨果会给你生很多小宝宝的。” 我瞪大眼睛:“那怎么一样?我只能做奶奶,做不了外婆啦!” “呃——”心童再次耸耸肩,“那……好吧,我可以收养一个孩子。” 那也行,退而求其次……我叹了口气,心里想的却是:那怎么能一样呢?收养的孩子就不会有我们的遗传基因。 奇怪,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过去12年里一直折磨我的事实:心童并不是我的亲生孩子。她是林博士和前妻的女儿。作为继女,她本来就没有我的血液和基因。 林博士是我先生,理工科博士,典型的直男,既不会甜言蜜语,也不会烧饭做菜。我们家一共有3个孩子:大女儿心童现在加拿大读高中,大儿子笑笑马上小学毕业,小儿子雨果即将入读小学。他们之间各差4岁,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大致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儿童教育者,我经常想:真遗憾,没有一本家教书适用于所有孩子。家教到底有普遍规律吗?家庭教育*困难的地方,不就是一个家庭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日常流程,可能在另一个家庭完全行不通吗? 比如,有的家长苦恼孩子天天赖床,总是不吃早餐。有的家长却担心孩子喜欢熬夜,睡眠不足。有的家长责备孩子“胆子太大,都不知道‘怕’字怎么写”!有的家长又操心孩子太内向、胆小,未来得受多少欺负……哪怕是同一对父母,生的孩子也可能个性截然不同、发展水平迥异,大宝的才艺秀也许会成为二宝的滑铁卢。这真让人伤脑筋啊。 我的大儿子笑笑9个月还不出**颗牙。他迟迟不出牙时,我着急上火,到处咨询医生,担心他缺钙。小儿子雨果却4个多月就开始长牙,4岁半就开始换牙,一个月内就掉了4颗乳牙,出了2颗新牙。小弟弟这么抓紧时间,我高兴吗? 不——我每天都祈祷下一颗牙千万稳住,别再掉了。每次雨果偷偷摇晃第五颗松动的牙齿时,我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儿,克制着不发火,用哀求的语气和他好生商量:“别摇了,宝贝,让它自己掉(再长两天)不好吗?” 我的确分不清,兄弟俩谁的出牙速度更让我担忧。是那个慢的,还是那个快的? 是啊,每个家庭的问题都不同。但把所有家长的困惑写下来,又会引起许多共鸣:“哦,你家孩子也是这样啊!不是我们一家有这样的毛病……那我就放心了。”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普遍发展规律,观察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地方——独特的个性气质,*终总结出他们的“??identity(身份)??”。好莱坞电影《谍影重重》的英文名字就是用了这个词,讲述一个失忆的特工,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和一切,*终重新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 尊重你的孩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很有可能,你也顺便找到你自己,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好的教育首先基于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然而,认识自己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我把这个现象称为“童年健忘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的过程是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陪伴童年、观察孩子的过程,如卡夫卡所说:“垂下眼睛熄了灯,回望这一段人生”,本身就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12岁之前),我会尽力抽出时间照料和陪伴他们。因为,这是儿童一生发育的关键期,许多性格、习惯和特点都在这个时候初露端倪。细心的妈妈如果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回应或调整,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和发现孩子的特点: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怎样的兴趣和爱好?他需要什么样有意义的生活? 有的宝宝易照料,有的宝宝难抚养;有的宝宝爱生气,有的宝宝易兴奋;有的宝宝比较专注,有的宝宝容易分心;有的孩子特别活泼,比如女儿心童——人来疯、派对女王……有的孩子特别文静,比如大儿子笑笑,标准宅男一枚。教育笑笑的方法用在心童身上,效果几乎是零;教育心童的那些方法,在笑笑身上又一点都用不上。等我摩拳擦掌,把心童和笑笑的命门都摸清楚了,雨果却从来不犯同样的错误,让我憋了十年暗劲,一拳打在棉花上,差点整出内伤。 鉴于孩子有不同特点,一位温和、随性、佛系的母亲可能是位成功的母亲,也可能是失败的代名词。这也就是“虎妈”之类的专制型家长有人拥护、有人批判的原因。 你的孩子是难抚养型还是易抚养型?是听觉学习者还是视觉学习者?遇到挫折会崩溃还是愈战愈勇?孩子的天赋首先掌握在家长手中,因为只有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天下的好家长数不清,好得各有千秋,好得千姿百态。不过,他们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如果父母能够确定孩子的气质特征与学习类型,就可以寻求更加合适的方法对孩子加以培养。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即便是动物也会养育自己的后代。但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适宜”的爱,才能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发展。养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长主动学习,需要对孩子进行细微观察与深入了解。 我曾经是一名幼儿老师,在幼儿园工作了7年。教过的孩子有的调皮,有的乖巧。但做了妈妈之后才真切感受到,孩子的个性差别是如此之大,做父母真心不容易。 心童上小学的时候,她的聪明只有一小半用在学习上,成绩还算凑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稍微下点力气,她的数学和语文也能考90多分。问题是,大家都是90多分,个别尖子生门门100分。用这个标准来看,心童的成绩不算理想。但如果和她自己投入学习以及家长辅导学习的时间相比,我认为她的学习回报率还挺高的。 学期结束时,林博士总担心老师会把我们(其实是我)叫去训话。他担心了很久也没有等到老师通知,颇为意外。事实上,心童的成绩在中上游,应该还不到老师谈话这么严重。 *令老师不满的,是心童的数学口算。数学口算要求一年级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算出4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错5道就不及格,超过5分钟还没做完的也算错。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数学宝宝,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那时,禁止家长批改作业的规定还没有发布。许多数学老师可聪明了,速算作业由家长先批改,在每页作业下面标明孩子做对了几题,用时几分几秒。这样,家长就必须陪着孩子做作业,并且辅导孩子速算。这导致了家庭矛盾激增。 每天,心童把作业拿给我时,速算至少3页纸,每页40题的话,一共就是120道题。这120道两位数加减法改得我头晕眼花。好笑吗?不好笑,我曾经在朋友开车时把这些口算题报给他们回答,事实上,成年人一边开车,也很难立刻答出来“94-58”等于多少。 现在虽然开始禁止老师命令家长批改作业了,不过,我担心个别老师肯定会想到其他方法折腾家长。我觉得,把中国一年级的口算题拿给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正确率也没有我们高。 笑笑四年级时随我去美国,上了6个月的美国小学。在国内,他经常被数学老师留下个别辅导,差不多等同于班里的数学“学渣”。没想到在美国重拾了自信心,成为大家眼里的“数学小王子”。 **天去美国小学上课,班主任是一位胖胖的黑人女老师,发了一张数学卷子,上面有2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诸位,这是上海小学的一年级家庭作业啊。我认为,这种题目明显是对四年级中国小学生的人格和智商双重侮辱。但笑笑毫不介意。 其他美国孩子还在写名字或托腮若有所思的时候,笑笑举手说“做完了”。全班发出了“哇哦——”的惊叹声。笑笑在洋洋得意中回家,向我吹嘘今天的荣耀——吃午饭时,一堆美国小孩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问他为什么数学这么强大?大家纷纷要和他做朋友,数学自信在瞬间膨胀。 简单的数学题经过反复强化训练是可以提高正确率的,这种分数没什么好夸耀的。所以改数学题时,我不看重正确率,着重分析的是孩子的思路。比如,孩子为什么做错?经常出错的地方在哪里?可能导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简介

钱雨,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UCLA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学前教育立法”国外调研专家,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包括《儿童文化论》《小汽车度度的成长故事》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