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005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A5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030700537 ; 978-7-03-070053-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及地方史研究者目前霞浦县境内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田野考古*全面的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霞浦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史前考古工作与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内容不仅包括截至目前霞浦县境内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田野考古很全面的资料,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霞浦县境内已知史前遗址的分布特点、年代序列、文化内涵及其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进一步完善了对闽东地区史前文化面貌的认识。同时也为福建史前海洋文化、闽台交流以及南岛语族起源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原始资料和研究线索。
目录
**章 区域自然环境概述 1
**节 地理特点 1
第二节 史前环境变迁 2
一、气候与植被变迁 3
二、海平面波动 5
第二章 考古研究历程回顾 7
**节 20世纪50~70年代 7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 9
第三节 21世纪前20年 13
第三章 史前遗址的分布情况 17
**节 柏洋乡和牙城镇 17
一、柏洋乡 17
二、牙城镇 23
第二节 松城镇、水门畲族乡和三沙镇 32
一、松城镇 32
二、水门畲族乡 46
三、三沙镇 52
第三节 崇儒畲族乡 54
第四节 沙江镇 68
第五节 溪南镇、长春镇、下浒镇和北壁乡 87
一、溪南镇 87
二、长春镇 95
三、下浒镇 98
四、北壁乡 98
第六节 海岛乡 102
第四章 关于霞浦县史前文化遗存的讨论 125
**节 霞浦县史前遗址分布的特点 125
第二节 闽东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 131
第三节 史前文化内涵的演变 136
一、生业经济 137
二、技术水平 138
三、社会意识 147
第四节 福建史前海洋文化的繁荣期 150
一、黄瓜山文化时期的跨海峡活动 150
二、黄瓜山文化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 155
后记 158
插图目录
图1-1 闽东沿海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6
图2-1 黄瓜山遗址**次发掘现场 11
图2-2 黄瓜山遗址的地层剖面 11
图2-3 黄瓜山遗址的柱洞遗迹 12
图2-4 黄瓜山遗址的灶坑遗迹 12
图2-5 屏风山遗址发掘现场 15
图3-1 霞浦县史前遗址分布图 18
图3-2 下丕山遗址(北—南) 19
图3-3 下丕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9
图3-4 官路下遗址(南—北) 20
图3-5 官路下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20
图3-6 官路下遗址采集石锛 20
图3-7 坪岗山遗址(东南—西北) 21
图3-8 坪岗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22
图3-9 陈厝陇遗址(南—北) 23
图3-10 浮头山遗址(西—东) 24
图3-11 万宝山遗址(北—南) 25
图3-12 万宝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25
图3-13 万宝山遗址采集石锛 25
图3-14 后山遗址(东—西) 26
图3-15 后山遗址采集石器 27
图3-16 井洋遗址(西—东) 28
图3-17 岭口遗址(东—西) 29
图3-18 炮台岗遗址(东南—西北) 30
图3-19 炮台岗遗址采集石器 30
图3-20 田湾遗址(西—东) 31
图3-21 田湾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32
图3-22 村西遗址(南—北) 33
图3-23 村西遗址采集石锛 33
图3-24 半山岭遗址(东北—西南) 34
图3-25 半山岭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34
图3-26 半山岭遗址采集石锛 35
图3-27 后山遗址(西—东) 35
图3-28 后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36
图3-29 犁头山遗址(东—西) 37
图3-30 犁头山遗址采集石锛 37
图3-31 墓斗遗址(南—北) 38
图3-32 墓斗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38
图3-33 老蛇山遗址(南—北) 39
图3-34 老蛇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39
图3-35 老蛇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39
图3-36 宝清山遗址(西南—东北) 40
图3-37 宝清山遗址文化层堆积 41
图3-38 宝清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1
图3-39 宝清山遗址采集陶片 42
图3-40 黄竹峰遗址(东—西) 43
图3-41 黄竹峰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3
图3-42 龙车寺遗址(东南—西北) 44
图3-43 龙车寺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4
图3-44 龙车寺遗址采集石锛 45
图3-45 龙车寺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45
图3-46 官山冈遗址(东南—西北) 46
图3-47 官山冈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47
图3-48 牛鼻山遗址(东—西) 47
图3-49 牛鼻山遗址采集石锛 48
图3-50 下徐遗址(西南—东北) 48
图3-51 金山仔遗址(东—西) 49
图3-52 金山仔遗址文化层堆积 50
图3-53 金山仔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50
图3-54 桥头遗址(东—西) 51
图3-55 桥头遗址地层包含的夹砂陶片 52
图3-56 协澳遗址(北—南) 53
图3-57 协澳遗址采集的石锛 53
图3-58 岗头遗址(西南—东北) 55
图3-59 溪边遗址(北—南) 55
图3-60 后门山遗址(西—东) 56
图3-61 后门山遗址采集石锛 57
图3-62 茶岗山遗址(北—南) 57
图3-63 下村后遗址(东北—西南) 58
图3-64 郑家山遗址(南—北) 59
图3-65 郑家山遗址疑似柱洞遗迹 59
图3-66 郑家山遗址采集部分标本 60
图3-67 郑家山遗址采集陶器纹饰拓片 60
图3-68 郑家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61
图3-69 墓头山遗址(南—北) 62
图3-70 墓头山遗址断坎上的原始瓷瓿残片 63
图3-71 墓头山遗址陶片纹饰拓片 63
图3-72 墓头山遗址采集原始瓷豆 63
图3-73 三尾垄遗址(南—北) 64
图3-74 三尾垄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4
图3-75 溪西水库A地点(南—北) 65
图3-76 溪西水库A地点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5
图3-77 溪西水库B地点(东—西) 66
图3-78 溪西水库B地点采集石锛 67
图3-79 沙坑遗址(东北—西南) 68
图3-80 沙坑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68
图3-81 黄瓜山遗址(西北—东南) 69
图3-82 后仓遗址(西南—东北) 70
图3-83 青龙寺遗址(南—北) 71
图3-84 青龙寺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2
图3-85 青龙寺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72
图3-86 后井遗址(东—西) 73
图3-87 后井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4
图3-88 坡头山遗址(北—南) 74
图3-89 厚首遗址(西南—东北) 75
图3-90 厚首遗址采集陶器 76
图3-91 屏风山遗址(东北—西南) 77
图3-92 屏风山遗址的文化层堆积 77
图3-93 屏风山遗址出土陶片标本 78
图3-94 屏风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78
图3-95 屏风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79
图3-96 葛洪山遗址(北—南) 80
图3-97 葛洪山遗址文化层堆积 81
图3-98 葛洪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一) 81
图3-99 葛洪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二) 81
图3-100 葛洪山遗址采集陶罐口沿 82
图3-101 葛洪山遗址采集陶网坠 82
图3-102 葛洪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一) 83
图3-103 葛洪山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二) 84
图3-104 后门山遗址(东—西) 85
图3-105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6
图3-106 后门山遗址采集石器 86
图3-107 草头山遗址(西—东) 88
图3-108 草头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8
图3-109 龟山遗址(西南—东北) 89
图3-110 龟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89
图3-111 龟山遗址采集石锛 89
图3-112 后门山遗址(西南—东北) 90
图3-113 后门山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0
图3-114 后门山遗址采集石锛 91
图3-115 龙岗遗址(西—东) 92
图3-116 龙岗遗址的灰坑遗迹 92
图3-117 龙岗遗址灰坑内的彩陶片 93
图3-118 龙岗遗址灰坑内的陶支脚(残) 93
图3-119 龙岗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一) 94
图3-120 龙岗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二) 94
图3-121 龙岗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94
图3-122 竹屿遗址(东—西) 95
图3-123 竹屿遗址暴露地表散布的夹砂陶片 96
图3-124 加头遗址(东北—西南) 97
图3-125 加头遗址文化层堆积 97
图3-126 加头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97
图3-127 小西洋岛遗址(西北—东南) 99
图3-128 小西洋岛遗址(北—南) 99
图3-129 澳里遗址(西南—东北) 100
图3-130 澳里遗址暴露在海滩上的石锛 101
图3-131 澳里遗址采集陶片 101
图3-132 澳里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2
图3-133 澳里遗址采集陶器口沿 102
图3-134 澳里遗址采集石器 102
图3-135 北礵遗址(南—北) 103
图3-136 北礵遗址暴露地表的陶片 104
图3-137 北礵遗址带刻划纹陶片 104
图3-138 北礵遗址的贝壳堆积 105
图3-139 北礵遗址贝壳堆积内的石器 105
图3-140 北礵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6
图3-141 北礵遗址采集凹石及尖状石器 106
图3-142 北礵遗址采集石器 106
图3-143 园下遗址(东南—西北) 107
图3-144 可门岛遗址(东南—西北) 108
图3-145 可门岛遗址暴露地表的陶器口沿 109
图3-146 可门岛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09
图3-147 可门岛遗址采集石器与陶器 110
图3-148 可门岛遗址采集石锛 110
图3-149 大王澳A地点(南—北) 111
图3-150 大王澳A地点暴露地表的陶器口沿残片 112
图3-151 大王澳A地点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2
图3-152 大王澳A地点采集石锛 112
图3-153 大王澳A地点采集石锛 113
图3-154 大王澳B地点(南—北) 114
图3-155 大王澳B地点暴露地表的夹砂陶片 114
图3-156 大王澳B地点采集石锛 115
图3-157 大王澳C地点(南—北) 116
图3-158 大王澳C地点暴露地表的夹砂黑陶片 116
图3-159 大王澳C地点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7
图3-160 大王澳C地点采集石锛 117
图3-161 大王澳C地点采集石锛 117
图3-162 贵澳遗址(东—西) 118
图3-163 贵澳遗址灰坑遗迹 119
图3-164 贵澳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19
图3-165 贵澳遗址采集石器与彩陶片 119
图3-166 贵澳遗址采集石锛 120
图3-167 风门澳遗址(西—东) 121
图3-168 风门澳遗址采集石锛 121
图3-169 武澳遗址(东—西) 122
图3-170 武澳遗址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22
图3-171 魁山岛遗址(北—南) 123
图3-172 魁山岛遗
节选
**章 区域自然环境概述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西宽约60千米,南北长约70千米,陆地面积1489.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千米。下辖3个街道,即松城街道、松港街道和松山街道;12个乡镇,即牙城镇、三沙镇、沙江镇、溪南镇、长春镇、下浒镇、柏洋乡、盐田畲族乡、北壁乡、海岛乡、崇儒畲族乡、水门畲族乡。 **节 地理特点 霞浦县地理位置为北纬26°25′~27°9′,东经119°46′~120°26′,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市,北邻福鼎市和柘荣县,西南与宁德市、罗源县和连江县隔海相望,整体呈背山面海的态势。县境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9℃。全年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沿海地区以东北风、西南风为主,有明显的季风特点。 全县地形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呈三级阶梯走势。北部和西北部的山地区构成**级阶梯,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谷地构成,以山地为主。其中位于柏洋乡的“目海尖”海拔1192.4米,是县境内*高峰。中部的丘陵和平原区构成第二级阶梯,由低山、丘陵和丘陵间盆地、谷地构成,其中丘陵占绝对优势。东南部沿海地区为第三级阶梯,以半岛和岛屿花岗岩类丘陵为主,少数低山、平原、滩涂、盆地等,花岗岩类丘陵占绝对优势。 全县海岸线长度480千米,海岸线曲折率达1∶10,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因此沿海天然港湾众多,主要有“两洋三湾四港”。“两洋”分别是东吾洋和官井洋;“三湾”即三沙湾、福宁湾和牙城湾;“四港”则指三沙港、东冲港、吕峡港和盐田港。此外沿海大小岛屿196个,亦为福建全境之首。众多的岛屿中,约15座有人居住,分别是牙城镇的虎屿;三沙镇的烽火岛和北澳岛;沙江镇的竹屿岛;溪南镇的木屿、长腰岛和东安岛;下浒镇的雷江岛;西洋乡的西洋岛、小西洋岛、北礵岛、南礵岛、浮鹰岛、马刺岛、魁山岛。这些岛屿的地形以低矮丘陵为主,受风蚀影响严重,普遍土壤层薄,植被少,岩石多。 境内水系密集,呈树枝状分布,河流大多发源于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于东南部入海。境内干流长1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4条,多年平均径流量13.3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崇儒)、七都溪(牙城镇)以及长溪三河,总流域面积635.2平方千米,干流长134.5千米。又以杯溪流域面积*广,约285平方千米;干流*长,约56.5千米。 第二节 史前环境变迁 全新世是地质时代的*新阶段,开始于约11.7kaB.P.并持续至今。其开始的标志是第四纪冰期的**次亚冰期(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候开始转暖。人类也恰好在此时迈过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大量的环境考古研究显示,全新世的气候环境变迁往往与古文化的兴衰更替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认识霞浦乃至闽东沿海地区的史前遗址的分布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之前,也有必要对该区域史前环境的变迁情况有所了解。 长期以来学者们借助植物孢粉分析、沉积环境分析和14C测年等方式对全新世以来闽东沿海地区环境变迁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基本揭示了全新世以来区域内的气候波动、植被演变及海平面变化的过程。 在位于马祖列岛西南的亮岛上发现的岛尾遗址群是目前闽东沿海地区也是福建沿海地区已知*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约8.3ka~7.5kaB.P.),而*晚的青铜时代文化的年代被认为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约2.7kaB.P.)。因此本章所讨论的时间框架也就限定在约9ka~2.7kaB.P.。 一、气候与植被变迁 从全新世的气候分期来看,上述9ka~2.7kaB.P.这个时间框架大致跨越了北方期(约9.5ka~7.5kaB.P.)、大西洋期(约7.5ka~5kaB.P.)和亚北方期(约5ka~2.7kaB.P.)三个时期。 对霞浦和福州两处的地质钻孔获得土样的孢粉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在约9ka~2.7kaB.P.,闽东沿海地区的气候和植被也经历了三次演变:在约8.8kaB.P.时,孢粉组合为栲属-柯属-松属-里白属,植被为南亚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了温暖稍干的气候;在约5.1kaB.P.时,孢粉组合为杜英属-红树类-常绿栎-狗脊蕨,植被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反映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在约3.1kaB.P.时,孢粉组合为常绿栎-栲属-蒿属-里白属,植被为中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反映了温凉略干的气候。这三次气候演变的时间与上述三个气候期的时间是基本吻合的。但这仅是一个宏观的认识,实际上在这三个时期内还发生过若干次小规模的气候波动,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的。 相较于闽东沿海北部地区,位于南端的闽江下游流域积累了目前福建沿海地区环境变化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若以此作为参考,就可以把闽东沿海地区的环境变迁描述得更精确一些。 通过对闽江河口全新世地层孢粉的研究和分析,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对闽江下游流域全新世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认识。在北方期,区域内孢粉组合为栎属-栲属-水龙骨科,其中“阔叶树花粉占51.6%,常绿树花粉减少,水龙骨科、里白属等蕨类孢子占27.9%,草本花粉以禾本科为主,并出现喜凉的油杉、铁杉、杉科、柏科植物”,显示气温有所降低。进入大西洋期后,本区域内“常绿阔叶树花粉以3∶2的优势高于落叶树花粉,蕨类孢子少但种类繁杂,气候暖热湿润”。但在5.7ka.B.P.左右的海退黏土层中,“孢粉为栲属-松属-栎属-水龙骨科组合,阔叶树尤其是常绿阔叶树花粉锐减,气候温凉偏干”。古气候记录表明,约5.5kaB.P.,在全国范围内发生过一次被称作“仰韶中期的寒冷期”的气候突变事件,表现为大范围的降温和干旱。这一事件在本区域内也有所反映,并一直持续到大西洋期结束。进入亚北方期后,约5ka~4kaB.P.的植被“仍以栲、栎等常绿树为主,但混生大量落叶栗树,尚有少量落叶栎和桦等生长,部分地域生长暖性松树。下层植物以水龙骨科蕨类为主,里白科较多,金毛狗、桫椤等热带蕨类以及柃属等常绿灌木减少,红树林逐渐退出本区,以至消失,草本仍为香蒲、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此时气候温暖略干”。4ka~2.7kaB.P.则以“栲和常绿栎为主,落叶树种较上一时期减少,有大片松林生长。下层植物为生长繁盛的里白科等蔗类以及禾本科等草本植物,红树科植物重新出现。气候为热暖湿润”。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5ka~4kaB.P.后期出现的“柃属常绿灌木减少,红树林逐渐退出本区,以至消失”反映的是气温下降的趋势,而对福建海岸泥地沉积物的研究也发现,3.8kaB.P.左右东亚冬季风变弱且不稳定。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降水减少。而孢粉分析也显示在长江下游河口地区4.8ka~3.8kaB.P.和4kaB.P.前后温度的相对降低,这恰好与4.2kaB.P.左右又一次以降温和干旱为特征的全国范围的气候突变事件相对应。从而可推论此次气候事件在本区域的持续时间约为4.2ka~3.8kaB.P.,尔后气温再度回升,约3.1kaB.P.左右又出现一次幅度相对较小的降温过程,持续到约2.5kaB.P.结束。 综上所述,在9ka~2.7kaB.P.闽东沿海地区先后经历了七次较明显的气候波动,其顺序依次为:温凉偏干(9ka~7.5kaB.P.)→温暖湿润(7.5ka~5.7kaB.P.)→温凉偏干(5.7ka~5kaB.P.)→温暖偏干(5ka~4.2kaB.P.)→温凉偏干(4.2ka~3.8kaB.P.)→热暖湿润(3.8ka~3.1kaB.P.)→温暖湿润(3.1ka~2.7kaB.P.)。 二、海平面波动 根据对福鼎、霞浦、宁德、罗源、福州等地地质钻孔获得的沉积物分析,目前学界已基本上形成了对闽东沿海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走势的认识(图1-1)。 图1-1 闽东沿海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本书所讨论的约9ka~2.7kaB.P.,闽东沿海的海平面经历了三次较显著的波动周期。**次波动始于约13kaB.P.发生的“长乐海进”的第二阶段,即从约9kaB.P.起海平面快速上升,于7.5kaB.P.左右达到高峰,接近现今的海平面高度,随后小幅回落。第二次波动在7kaB.P.左右开始,海平面再次上升,并在约6kaB.P.达到全新世以来的*高峰,高于现今海平面约4米,之后海平面再次回落。第三次波动发生在约5kaB.P.,海平面又一次缓慢上升,并在约3kaB.P.达到高峰,超过现今的海平面约2米。约2.7kaB.P.海平面逐渐回落并基本维持在现今水平。总体而言,海平面的波动周期与气候变化周期是基本一致的。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