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999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12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030699978 ; 978-7-03-069997-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考古学、历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者、爱好者本书所展示的成果对于构建中原考古学文化的完整序列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考古发现和研究硕果累累,如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栾川孙家洞遗址等均有重大发现。作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地带,河南是多个***考古学重大学术研究课题的研究重心所在,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
本书通过110个遗址的上千件(套)文物,包括一二级珍贵文物196件(套),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和辉煌历程,这些遗迹遗物对于构建中原考古学文化的完整序列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综述 1
1 河南旧石器时代考古——改写东方人类进化史 15
2 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构建中原史前文明的谱系 29
3 寻找夏朝——揭秘中华**王朝 81
4 3600年城市坐标——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发现与发掘 107
5 承前启后——安阳殷墟考古的新发现 121
6 两周列国考古——礼制的形成与崩坏 191
7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民族融合 331
8 隋唐洛阳城的发掘——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连接枢纽 387
9 宋元明考古——封建经济的*后繁荣 433
10 多学科合作下的考古 473
11 公众考古与中外合作交流 479
12 河南考古事业发展历程 491
后记 497
节选
综述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中心地区,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也是夏商文明的诞生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长期占据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位。 自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河南境内古代人类活动遗留的各种遗迹、遗物,数量多、种类全、蕴含信息量大,且遗产价值高、影响大,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突出,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繁荣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化历史进程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 河南考古工作起步较早,众多考古前辈在河南开展了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为河南考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和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河南考古事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各类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在配合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实施了诸多文物调查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获得许多重要考古发现及重大学术突破。 一、河南省文物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截至2020年,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24项),分别是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河南段和丝绸之路河南段,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3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名镇10个、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名镇41个、名村44个。中国传统村落123处,省级传统村落811处。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70处;2016年底,博物馆、纪念馆305座(一级博物馆6座,二级博物馆8座,三级博物馆23座);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共计4783457件),位列全国第四位;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4座(郑州、开封、洛阳、安阳)。 作为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河南境内的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等大遗址分布密度令世人瞩目,因此,在全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中,河南省承担了重要任务:“十五”末期,在国家确定的36处大遗址保护试点单位中,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6处大遗址位列其中。“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中,河南占14处。“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确立的150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中,河南有16处大遗址被确定为重点保护项目,并有洛阳、郑州两大片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3条线性大遗址。至“十三五”时期,河南大遗址名单中又增加了舞阳贾湖遗址、淮阳平粮台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3处,另有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城、万里茶道4条线性大遗址,大遗址总数达到22处,数量居全国首位。 自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作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河南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抓住机遇,围绕考古发掘研究、专项立法、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展示工程实施、遗址博物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内容,扎实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20年,殷墟、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二里头、尸乡沟商城、邙山陵墓群、郑韩故城7处大遗址专项保护条例相继出台;出台专项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近20部,涉及全省40余处大遗址。已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的18处大遗址中,17处已完成或部分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其中15部已经获国家文物局批准,14部已经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已完成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近30项,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投入约15.4亿元,地方财政用于大遗址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配套资金投入近120亿元;已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城阳城、定鼎门、宝丰清凉寺、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贾湖遗址博物馆、淮阳平粮台遗址博物馆等正在建设;已经建成或部分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9处。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 1954年,驻马店市新蔡县进行治淮工程施工时在诸神庙一带发现了一些哺乳类生物化石,其中包含一件有人工环割切剁痕迹的鹿角,由此拉开了河南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近七十年来,河南省内发现了诸多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古人类化石。如在豫西南的淅川、卢氏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南召发现了猿人化石,而且在南召小空山和西峡小洞都发现了古人类文化遗址;在豫西三门峡市水沟、会兴沟和灵宝营里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在豫中和豫北发现了荥阳织机洞、栾川蝙蝠洞、栾川孙家洞和安阳小南海几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并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尤其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已逐步为国内外学界所重视,其野外工作和初步研究成果,已成为国内旧石器考古的一个亮点。 2012年发掘的栾川孙家洞遗址同时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石器和动物化石,首次在明确的地层中出土直立人牙齿化石,为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起源提供了依据。栾川龙泉洞遗址发现有灰烬、人类用火遗迹、石器、动物化石等,其时期位于现代人类进化的关键期,填补了东亚地区的研究短板。灵井“许昌人”遗址自2005年开始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发现有人类头盖骨化石、牙齿、肢骨化石、各类石器、动物骨骼化石等遗物,对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以及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出土的微型鸟雕像被美国《考古》杂志评为“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 伴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拉开序幕。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河南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序列,自裴李岗文化(公元前7000—前5000年),经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至龙山时代文化(公元前3000—前2000年),在全省各地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0多处。河南境内这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9年发掘的郑州市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距今10500年至8600年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其早期尚属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典型细石器文化,晚期则已经具备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这一新发现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认识该地区及我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河南境内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主要是裴李岗文化,它是我国*早发现的这一时期文化的一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重要的成就和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裴李岗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裴李岗文化已被发现,但被归入仰韶文化而未能辨认,此后至70年代初又陆续有较多的发现,直到1977年裴李岗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以及新密莪沟、长葛石固等诸多遗址的发掘,才认识到其是区别于其他新石器文化的一个新文化,遂被称为裴李岗文化。2006—2007年发掘的郑州唐户遗址发现可以确认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等遗迹,其中房址分布较有规律,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考古的重大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特别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家庭组织结构,农业文明的起源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贾湖遗址自1962年发现以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的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发现大量动植物遗骸,其文化面貌反映出它是裴李岗文化重要的一支。这里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窖穴、陶窑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龟甲、骨笛,对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酿酒工艺、埋葬习俗、龟灵崇拜、信仰等宗教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为仰韶文化,该文化得名于1921年安特生主持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在我国史前文化当中,仰韶文化发现*早,出土资料*为丰富,学术界对其研究也较为深入,因而它在我国史前史研究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广阔,包含河南大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地区,从早至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遗存还表现出比较突出的地域性特征。仰韶文化典型遗址有渑池仰韶遗址,陕县庙底沟、三里桥,灵宝西坡遗址,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西山,荥阳点军台、秦王寨,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冈、大司空,濮阳西水坡等。陕县庙底沟遗址于1956年开始发掘,其文化遗存显示的特征确立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的庙底沟二期遗存属龙山文化范畴,为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依据,证明了中原地区古代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灵宝西坡遗址是一处仰韶时代的大型文化遗址,为认识仰韶中期中心聚落的整体布局、埋葬习俗、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郑州大河村遗址历经多次发掘,发现有厚达12米的文化堆积层,包含有仰韶文化早、中、晚期遗存,遗迹、遗物十分丰富,该遗址发现的排房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婚姻、家庭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是国内目前发现年代*早、建筑技术*为先进的早期城址,对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淅川下王岗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房基、墓葬、陶窑和灰坑,其排房式建筑布局、排列有序的氏族群葬墓地和具有浓厚地方因素的生活用具,代表了南阳盆地仰韶文化遗存的地方类型,另外,下王岗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西周等不同时期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有利于各类不同时期历史变化性的综合研究。1987年发现、发掘的濮阳西水坡遗址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清理出三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造型独特、规模宏大、在仰韶文化考古中是首次发现。 龙山文化时期,河南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遗存以庙底沟二期为代表,其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中晚期遗存以王湾三期和后冈二期为代表,普遍出现夯筑技术。在龙山时代晚期阶段,有的城址内发现有大型礼制性建筑,大部分地区已使用了铜器,其晚期阶段的社会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氏族制度逐步瓦解,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河南地区发现较多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及城址,目前数量已达十余座,如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辉县孟庄、平顶山蒲城店、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温县徐堡、博爱西金城、禹州瓦店等。郾城郝家台城址发现了规模较大的排房建筑,并发现有铺设木地板的建筑,城内垫土高台大致可分为8排。淮阳平粮台城址是中国*早确认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发现有排水管道系统、车辙痕迹及中轴线对称布局等,为研究早期城市规划、城市布局提供了材料。辉县孟庄遗址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房基的居住面多经火烤或涂抹白灰。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两座城址,其中龙山文化城址保存状况较好,现存东、西、南三面城墙,城外有宽阔的护城壕。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有东西两座小城和大城,小城发现有大型房基、奠基坑等,大城发现有夯土城墙和城壕等,对夏文化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新密古城寨城址是中原地区规模较大、保存*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现存东、北、南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个城门缺口,在城内已揭露出大型夯土宫殿基址和廊庑式建筑基址,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禹州瓦店遗址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有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奠基坑为代表的遗迹和以精美的陶酒器、陶列觚、玉鸟、玉璧、玉铲和大卜骨为代表的遗物,表明该遗址在龙山文化晚期具有较高的规格,从其年代和遗存特征看,有可能与钧台或阳翟有关,为研究早期夏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另外,河南境内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之间以及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夏文化考古 夏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学者对夏文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朱元璋传
¥14.0¥39.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中国通史
¥18.5¥4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 -
中国庭园记
¥1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