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书局与晚清学术(1864-1911)

包邮金陵书局与晚清学术(1864-1911)

¥89.7 (7.6折) ?
1星价 ¥89.7
2星价¥89.7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57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20395786 ; 978-7-5203-9578-6

内容简介

金陵书局是晚清*负盛名的地方书局,也是*重要的官刻出版机构。本书对金陵书局的历史分期、刻校人员、刻书标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讨论,又详考书籍数量,述其梗概,辨其史实,并揭示了晚清地方书局兴起的复杂缘由及相关学者的论学活动。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打通了出版史与学术史研究,试图通过研究金陵书局来探讨晚清的图书出版发行和阅读传播,剖析士人的知识构成及思想状况,揭示此时的儒学变化与新学发切,较好地回答了书籍出版与学术文化衍变的关系问题。本书在考证史实上颇下功夫,提出的观点也颇有创见,很受学界关注。

目录

**章 安庆曾氏书局创建始末及性质
**节 谋划重刻《船山遗书》
一 欧阳兆熊欲重刻
二 赵烈文代为请求
三 曾国藩拒绝倡首
四 曾国荃慨允出资
第二节 设局安庆
一 筹备工作
二 设局时间考辨
第三节 移局金陵“铜作坊”
一 曾国藩欲刻经史典籍
二 “铜作坊”书局撤局
三 《船山遗书》的后续刊印工作
第四节 从安庆曾氏书局看晚清幕府刻书的特征
第二章 金陵书局的黄金十年
**节 李鸿章刻《四书十三经》
一 组建“堂子巷”新局
二 从幕府刻书向地方书局的转变
第二节 曾国藩续刻《四史》
一 移局冶山“飞霞阁”
二 经费与人员管理
三 续刻《四史》、重定书局章程
第三节 参与五局合刻《二十四史》
一 曾、马信函商议
二 洪汝奎接任书局提调
三 筹集经费
四 局本《二十四史》付梓问世
第四节 淮南书局重刻《十三经注疏》
一 提议之始
二 筹备重刻
三 先刻毛诗
四 校雠方半
五 广东覆刻
六 未竟之因
第五节 晚清地方书局兴起缘由探析
一 咸同兵燹与文化典籍损毁
二 以学校、书籍与考试为中心重建文化秩序、
三 督抚权力扩张与晚清官刻重心的转移
第三章 江南书局的衰落与裁撤
**节 调整与变动
一 刊刻“经史善本及海内稀有之书”
二 更名“江南书局”
三 经费危机
四 人事动荡
第二节 “江上雠书日闭关”
一 裁撤局所谕令
二 曾国荃署理两江总督
第三节 裁并改隶
一 改归江宁府管辖
二 并入江楚编译局
三 以局隶馆
第四章 金陵书局的刻书及其学术影响
**节 金陵书局刻书书目考
一 局本调研
二 局本补遗
三 金陵书局刊刻书籍详目
第二节 书籍的编校、刻印与发行
一 编选
二 校勘
三 刻印
四 发行
第三节 金陵局本与晚清学术
一 理学书籍
二 汉学书籍
三 地志与当代史著述
四 科技与军事著述
五 非主流学派著述
第五章 金陵书局学者著述与学术交游
**节 书局人员考辨
一 现有研究辨正
二 书局人员补遗
三 金陵书局人员汇总表
第二节 书局学者的学术风貌
一 机构规模
二 学术成就
三 学者交游
四 去向归宿
第三节 书局学者的撰著与论学活动及其学术史影响
一 宋学与汉学
二 刘恭冕《论语正义》与戴望《论语注》
三 今、古文经学与戴望、孙诒让的诸子学路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兰秋阳(1975-),女,土家族,历史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史、书籍史,在《安徽史学》《中国典籍与文化》《诸子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博士毕业论文《金陵书局与晚清学术(1864-1911)》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