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之声: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一)

刑法之声: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一)

1星价 ¥48.3 (7.0折)
2星价¥48.3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257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3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301325711 ; 978-7-301-32571-1

本书特色

“刑法新青年”系列再添新作,在线讲座强劲开篇 学术新锐之声,或许没有资深学者的通透嘹亮,也未成熟到直接切入实践痛点,但行动的意义就在于成长,这些具前沿性和冲击力的声音,将伴随中国刑事法治一起成长 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刑法的学术创新和传承、中国刑法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继续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刑法新青年”系列作品,是2020年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20讲中刑法总论部分10讲的文字实录,由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 本书面向刑法司法适用中的核心议题,涵盖了结果避免可能性、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主观归责、防卫过当中的罪量要素、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正犯与主犯的关系、竞合论中的法益同一性判断、刑事合规制度的类型化及其实践意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确定刑量刑建议等10个刑法适用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成书之前的系列讲座的主讲人、与谈人均为“80后”青年刑法学者,主持人则是期刊编辑和律师,集合了更多国内刑法学者中的强劲、精锐力量,继续寻求*前沿的刑法理论研究与*迫切的刑法实践需求的结合,妥善回答当代中国的刑法问题,解决中国刑事实务中的难题。讲座在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形式,不断促进“青年”和“实务”的融合,让青年学者有更大的学术舞台,让实务界更多倾听青年学者的声音,也让实践得到更新鲜的理论滋养。 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刑法的学术创新和传承、中国刑法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继续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目录

**讲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案例与规则

第二讲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的司法适用

第三讲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主观归责

第四讲防卫过当中的罪量要素

——兼论防卫过当民刑二元化的立法模式的法律依据

第五讲违法性认识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讲期待可能性的司法适用

第七讲正犯与主犯的关系

第八讲竞合论中的法益同一性判断

第九讲刑事合规制度的类型化及其实践意义

第十讲认罪认罚案件中的确定刑量刑建议

后记把“青年”和“实务”连接在一起


展开全部

节选

后记 把“青年”和“实务”连接在一起 2020年6月1日晚,“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开讲了。 自新冠疫情以来,可能每天都有各种讲座信息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也许很多人都感到审美疲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举办这样一个系列讲座意义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关键词。 **个关键词是“青年”。在学术领域,青年时期往往是一个人*有锐气和激情的学术创造期,很多学者一生当中*有想象力、创造力甚至*重要的作品,可能就是在青年阶段出现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常常能从一个学者青年时候的作品中,想象未来这个学者的学术特色和巅峰状态。而且,青年学者的探索,往往是在推动学科边界不断地扩大,可以说一个学科的希望,也承载在青年学者这个群体的身上。 晚近20年来,中国刑法学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主要得益于新一轮学术开放的红利,国外累积的刑法知识不断输入;而青年刑法学者,正是输送各国理论判例、扩宽国内学界视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承载中国刑法学希望的重要力量。遗憾的是,相对于资深前辈和学术大咖,整体来说,青年学者发声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因此,尽管各种线上的活动已经铺天盖地,我们仍然要推出一个全国青年刑法学者的在线讲座,就是希望搭建一个传播青年学者声音的平台,让他们那些富有锐气和个人创见的学术研究被更多人知晓和传播。 第二个关键词是“实务”。中国社会每年有大量的刑事案件,疑难复杂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媒体舆论高度关注,司法实务前线也急切需要理论驰援。传统的刑法理论有时候难免捉襟见肘,无力应战。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历史地把探索*前沿的刑法理论的青年学者们推向前台。 所以,我们发起这个系列讲座活动,就是想要把“青年”和“实务”这两个关键词连接在一起,将*前沿的刑法理论的开拓者与*迫切的司法实践需求对接起来,回答中国本土的刑法问题。这一代青年学者要承担的不仅是学术责任,还有社会责任。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两年来我们发起和组织的一些学术活动,都是围绕着青年和实务的主题。比如2019年9月,在浙江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实务论坛”,2020年则是以线上讲座的方式,推出“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活动。希望能够让青年学者有更大的学术舞台,让实务界更多倾听青年学者的声音,让实践得到更新鲜的理论滋养。 特别要感谢合作方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尤其感谢该所刑委会主任赵春雨律师。赵律师在其中积极协调,鼎力相助,付出了很多,2019年我们的实务论坛也是在盈科律师事务所和赵律师的支持下举办的。 2020年的系列讲座,共邀请了全国近30所高校的20位“80后”学者作为主讲人,20位“80后”学者作为与谈人,他们结合自身研究特色,选定了20个面向实务的主题,我们又邀请了20位期刊编辑和律师作为主持人来给活动加持,同时运用盈科和北大法宝学堂两个直播平台,共同打造一个高频次(每周两讲,总论、分论各一讲)、长周期(自6月1日起持续两个月)、大规模(总计40人20讲)的系列学术活动。 还要说明的是,按照现在的广义理解,“青年”这个概念的范围,可以一直扩展到45岁。如果这样的话,一些“70后”学者,甚至优秀的“90后”学者,也应当纳入,包括还有很多非常出色的“80后”学者,这次还没有亮相登台,但是好在我们的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会持续办下去,各位优秀的青年学者都会有发表高见的学术舞台和机会。因此,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次活动是国内“80后”青年刑法学者的一次集体亮相,但是它确实还不是一次完整的亮相,所以我说,无排榜之意,有遗珠之憾。未来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通过这些平台,向学界和实务界展现他们的学术风采。 再次衷心感谢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青年学者,感谢各位编辑老师和律师朋友,感谢北大法宝学堂的协办,感谢和盈科所的愉快合作。 此次讲座主题原无特别的安排,我们形成文字实录后,经过编辑加工,打乱了原来的顺序,参照通行的刑法理论体系和现行刑事立法体系,按总论和分论分为两册出版,本书即为总论部分,两册先出一册,以飨读者。 车浩 2021年4月4日于京西见山居

作者简介

车 浩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著有《阶层犯罪论的构造》《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车浩的刑法题》等作品。曾挂职任*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厅副厅长、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赵春雨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盈科全国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盈科刑辩学院院长,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法律硕士校外导师。主编《“盈”的秘密:有效辩护的47个制 胜思维》《“盈”的秘密2:有效辩护的53个证据突 破》系列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