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478861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4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544788618 ; 978-7-5447-8861-8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文学、哲学、政治理论、法律、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杰出学者对于人文阅读与公共伦理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与真正的跨学科交流中,极具洞察力地阐发了人文学科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在许多人看来,人文学科是一种日益丧失力量和地位的职业。阐释性的人文学科所倡导的专注而诚恳的阅读,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的阅读能否代表或生成一种伦理规范?本书汇集了一群杰出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探讨人文学科对于公共伦理的承诺。他们的交流表明,人文学科中的阅读训练应当被引入公共领域:在一个思维和心灵日益□□纵的世界里,批判性地阅读席卷我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
前言
导 论
彼得•布鲁克斯
过去几年里,我曾以“阅读伦理学与专业主义文化”为题,给学生和教职员开设了一门小型研讨课。研讨课提出了这些问题:在人文领域用心阅读将对人的生活起到怎样的作用?这种阅读是否会再现或产生一种道德观?这种阅读伦理学是否也应该占据职业训练和公共领域?读毕美国司法部□00□年整理、随后陆续公开的“虐俘档案”(Torture Memos),这些问题残酷地摆在我面前。这些文件呈现的论点,通过以□扭曲、机巧、□态、不道德的方式阐释法律文本,来证明酷刑的合法性。很多人已找法律顾问办公室(Office of Legal Counsel)来剖析这些备忘录,既然该机构被视作法律分析□高标准的提供者,我在此便不再详述他们如何以武断专横而非言之有据的方式来阐释字词、短语的意义和用法。我对自己说,当一个接受过严格诗学训练的人要做出如此居心不良的诠释时,不可能不受其职业良心的提醒:这是不对的。这就是我力图在小型研讨会上表明的立场,我始终明白它不会被当作一个信条,如果没有证据,那么它需要探索和分析。这门小型研讨课(诸多杰出的人物应我邀请而来)所导向和倡议而成的“公共领域中的人文学科”研讨会,为本书提供了材料。
“虐俘档案”的问题和我的课堂经历使我在阐释法律文本时提出,人文学科可以并极尽可能地体现对道德阅读的承诺。这个承诺,以及它所蕴含的细读规则和训练,代表了我们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需要给其他领域带来一些东西,尤其是那些为律师等职业人士提供阅读训练的教师,他们的工作包含了阐释。
在美国文化中,讲授人文学科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份无权无势、地位渐低的职业。“人文学科的危机”一说广为流传,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普遍遭遇危机□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看到,自□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教授》(Profscam)、《获得终身教职的激进派》(Tenured Radical),到《学海漂流》(Academically Adrift)、《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类似书籍数不胜数。□011年,《纽约书评》刊发了我同事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的一篇文章《我们不及格的校园》(Our Flunking Universities)。作为数十年来美国信念中的核心精神,大学教育的特殊价值如今受到质疑。我们被告知,这整个事业都可能是在浪费时间、金钱和国家服务。甚至有个慈善组织,泰尔□□会(Thiel Foundation),提供10万美元的奖金,诱使孩子们从高校辍学自主创业,其理论是高校在阻碍而非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在这场“危机”中,人文学科被形容为一种徘徊在世界上的僵尸,而这个世界应该生产技术专家和企业家。
但这场危机可能真实地存在于某处,存在于人文思想和分析的边缘化之中。在一个对思想和心灵的操控日益成为世界运转之核心的社会,对轰炸我们的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信息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训练。作为阐释性的人文学科的实践者,我们不能再那么谦逊,需要向公众申明我们任务的重要性。当雪莱坚称诗人是人类不被承认的立法者(unacknowledged legislators)时,他并不是全然错误的:文化的改□裹挟了一切。人文学科的细读应该向其他领域输出,应该在公共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的领域是文学研究,而且迄今我所论者似乎表明我只对文学分析和阐释感兴趣。事实上,我要指出,对文学研究至关重要的细读、精读和训练有素的阅读,也是整个人文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之“解释学转向”(interpretive turn)植根于人文学术的通盘□化。人文学科的阐释往往始自特定的阅读行为 — 一份难以破解的文件,一个有待润饰的词,一堆需要拼合的人工制品残片,一处带有肖像学意味的图像细节,一个急需语境的观念 — 并由此而迈向更宏阔的阐释结构和理论。只要人文学科还是一份阐释的事业 — 正如它们目前所是,而非形式简单的数据采集 — 那么,没有审慎、辨析、自省的阅读,它们便无计可施。
我从“虐俘档案”谈起,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不阅读的灾难性后果是如此清楚和可怕 — 佯装阅读,实际却插入自己的偏见,选择性地从文本中得出结论。误读《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Convention AgainstTorture and Cruel and Inhuman Treatment),称它被美国法典兼容,间接表明了居心不良的阐释会带来何种后果。尽管其他那些草率、误导、用心险恶的阐释所导致的结果未必如此骇人听闻,但它们会导致一系列的偏差。《纽约客》的记者简•迈尔指出,布什政府通过曲解语言来歪曲事实。在我看来,不仅在这个特定案例中,即使在当前的总体文化里,此说法也是极有道理的。
这不应被解释为提倡从复杂文本中抽出简明大意,逃避含混和不确定。相反,阅读作为一种自省的实践 — 所谓“以慢镜头阅读”(reading in slow motion)表明,简化和过于明晰是有缺陷的。我也不相信,读好书必定会让一个人成为好人。我们的历史上有充足的例子揭穿这类谎言:人们可以白天杀戮犹太人,回家之后夜读歌德。我想捍卫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和实践行为。阅读实践本身,带着对语言的悉心和专注,追寻它的语境、意涵和不确定性,可以说是一种道德行为。为了确保我们的阐释能够得到文本的语境(以及它的上下文)的支撑,就意味着 — 不像“虐俘档案”的作者们 — 我们必须不断地使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在整体上受制于词典、历史视域以及文本。如此服从于□□了个人倾向的文化,本身即是一种训练。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T. S. 艾略特所谓的一切伟大艺术都是非个人化的(impersonal)。
说阅读是课堂及课堂之外的一种实践,不是我谈论的终点;对此我稍后将谈论更多。现在,我想谈谈本书中其他的声音。阅读的伦理学思考,使我产生了就此议题举行研讨会、将一群如此出色的人士聚集起来的想法。我的预设和推测需要获得一批思想家的检验,他们的著述既涉及阅读实践,也不乏更宽广的道德和社会关怀。我向获邀者说明了我召集这次会议的目标,请他们务必就我提出的话题写出聚焦且有针对性的论见。这不是一次由教授们来宣读学术论文的会议,而是观点的交流,是对话。每场对谈都不得超过15分钟,三个议程都各包括两位发言人和两到三位评议人,然后是听众大讨论。因此口头交流(本会议中大量存在)真的和书面报告一样重要。
为了开启讨论会,我想我们该有一个具有相当长度的主题发言,这位发言人的成果应已被公认为关键性地将阅读实践引入了公共生活。于是,朱迪斯•巴特勒向听众(意料之中地济济一堂)作了以“日常,不敢相信”(Ordinary, Incredulous)为题的演讲,由此当场提出一个关键话题,关乎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理解,以及怎样捍卫人文学科:如果不用特定的语言,如果没有那些希望从纯粹工具性术语中寻求知识的人的特定价值框架,我们如何捍卫我们的实践?将知识的本质视作工具性,用世俗的使用价值来衡量知识,这种观念支配着如今全世界的教育。即便对我们,这类在研讨会上发言和聆听的人来说,人文学科的价值显而易见、无须捍卫,如果我们回复论敌说,我们不会费心于回应他们的批评,如果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用途完全不予辩护,那么我们的事业也会受到威胁。而当我们承担起辩护之职时,很快就会陷入具有工具性的语言之中,这使我们的价值受到质疑。没有人可以向那些完全不承认人文学科的人去争论人文学科的内在价值。但是,巴特勒问,“如果人文学科将给公共生活带来影响,是否意味着只能说它们有助于某些社会福祉?工具性是否就是我们谈论它有所影响的□□方式?”
在此,我们进入了一个学术界所有人都认为是真实而亟待解决的症结。英国的教员,几年来都屈从于“科研评估制度”(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被要求论证他们的工作有何“影响”,能否期待它们产生社会效果。在美国,各种□□会和智库所大力资助的一项运动迫使大学检验它们所提供教育的“产出”,并把学费花在他们所估量的大学教育的“附加值”上。有利可图的评估业发展起来,兜售“高校学业评价”(CollegeLearning Assessment,简称CLA)之类的测评指标,旨在提供平台以比较各种项目和机构的效果。我后面还会再谈这种检测方式,它们似乎把知识的“产出”界定为主要是工具性的、用来解决问题的。它们没有检验人文学科所教授的理解力的种类。用一个冠冕堂皇、过时但也许恰切的词来说,它们没有检验智慧。
……
目录
导 论 彼得•布鲁克斯 001
日常,不敢相信 朱迪斯•巴特勒 0□3
□□部分 阅读伦理学存在吗? 057
诗歌、伤害与阅读伦理学 伊莱恩•斯凯瑞 059
阅读伦理学 查尔斯•拉莫尔 07□
回应与讨论 080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 080
乔纳森•卡勒 085
德里克•阿特里奇 091
讨论环节1:阅读伦理学 097
第二部分 阅读伦理学与职业 105
生与半熟 帕特丽夏•威廉姆斯 107
克服通往王国和命运的障碍:阅读伦理学和大学的管理者
拉尔夫•赫克斯特(与克雷格•巴克沃尔德) 118
回应与讨论 13□
理查德•森尼特 13□
迈克尔•罗斯 135
威廉姆•杰尔马诺 139
讨论环节□:阅读伦理学与职业 145
第三部分 人文学科与人权 155
另一个人的呼告 乔纳森•李尔 157
论人文学科与人权 保罗•W.卡恩 167
回应与讨论 177
金姆•莱恩•谢佩勒 177
迪迪埃•法桑 18□
讨论环节3:人文学科与人权 186
总结讨论 196
注 释 □14
撰稿者简介 □□7
节选
诗歌、伤害与阅读伦理学
伊莱恩•斯凯瑞
何谓文学的道德力量?它能消减伤害的举动吗?如果能,文学在哪些方面不负此望?所有这些问题,首先取决于另一问题:有什么能消减伤害?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一书中,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过去的五千多年里,暴力的诸多形式已经偃旗息鼓。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他挑出来尤加审视的是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这一百年,百年间一系列暴行 — 处决女巫、囚禁债务人、虐待动物、虐待人类、判死刑、奴役同胞 — 突然废止了,尽管并未灭绝。
为了解释“日常情感的彻底□化”如何导向“对苦难的感同身受”,以及人道主义革命中出现的保护性法律,平克主张,法律改革是人们识文断字的能力日益提升的产物。书籍销量的惊人增长立即带动了改革(例如,在英格兰,17世纪每十年出版的书籍不到500种,18世纪每十年出版物却已达到□ 000种,而在19世纪这一数字则是7 000 □ ),催生改革的还有上升幅度同样惊人的识字率,至17世纪末大多数英国人都具备了读写能力,进入18世纪末的□□人也是如此,□□人、□□人、□□人、冰岛人、苏格兰人、□□人、瑞士人到19世纪末也大多能掌握文字了。
平克挑出了一种特别的阅读形式和一种特别的书籍,即小说 — 尽管我们看到,诗歌的出现远远早于小说,其特质对于文学减轻伤害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平克巧妙地引用了历史学家林•亨特的著述,令人信服地描绘了畅销书对人们的影响,如理查逊的帕梅拉和卢梭的朱丽,使我们以想象的方式进入了其他人的生活,包括那些没有社会权力的人:女人、仆人和□□。平克给出了一幅人类精神生活在识字革命前后的对比画面: “乡村和家族的狭窄世界,仅靠五官感知便触手可及,所获信息单凭一个内容提供者 — 教会,让位于五花八门的人群、地方、文化和观念。”
如果我们假设(基于极不完备的证据)文学确实有助于消减伤害 — 不仅在人道主义革命期间,也在其他时代发挥作用 —那么,文学的哪些属性可以对此做出解释?我们旋即想到三个方面:它能移情,它倚重商榷性的思维,它有美感。因为移情对文学而言如此重要,它被捍卫、怀疑、斥责和赞美了无数次。尽管它还值得被验证无数次,我在此却不赘述,只是提请注意:通过“移情”,亨特和平克 — 在我看来是对的 — 不是指文学能够使我们同情某个虚构之物(诚然,文学当如此),而是指文学能够锻炼和强化我们的认知,令我们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其他的观念,并使这种认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精□□惯。如果在足够多的人群中产生了这种认知,那么就会出台法律反对伤害他人,此后它所传达的禁令会成为独立自主的,可脱离感性而存在。文学说: “想象帕梅拉,她免于被伤害的权利对你来说会是不言而喻的。”法律说: “我们不关心你有没有想象力;不论你能不能想象帕梅拉,你都不得伤害她。”
小说可以唤起读者的移情能力,其来有自。它预示于文学得以抵挡伤害的第二个属性:诗歌本然具有对商榷的追求。
诗歌创作与商榷的关联 — 与辩论中的“正方”(pro)和“反方”(con) — 正在于□初描述的缪斯歌唱时的情景,出自荷马《伊利亚特》□□卷的结尾。托马斯•霍布斯对商榷具有浓厚兴趣,他在1676年的译本中,这么翻译众神的宴饮: “他们整天宴饮,直到日落时分。他们食仙馔,饮蜜酒。阿波罗弹琴,缪斯们以歌声交替相和。”缪斯们交替发出的声音在亚历山大•蒲柏的译本中是听得见的,更早的约翰•奥格尔比(John Ogilby)的译本亦如此。奥格尔比对这几行注释道: “缪斯们在彼此应答的过程中歌唱……宛如赞美诗; [荷马所用的希腊语]构成了一种演说,使正方和反方就此各抒己见。”然后,他引用维吉尔的《牧歌集》(Eclogue),“缪斯们一直喜欢交替错落的诗行,”又提及赫西俄德的《神谱》,“缪斯开唱这首歌,缪斯结束这首歌。”荷马为缪斯们制定的这种论辩结构,昭示于每一个英文译本中,除了□□•查普曼(George Chapman)的。塞缪尔•巴特勒写道: “缪斯们高扬她们甜美的声音,彼此召唤应和”;在里士满•拉铁摩尔的版本中,我们可以读到“缪斯们歌唱时轮流发出甜美的声音”;而罗伯特•菲格尔斯(Robert Fagels)的版本则是“缪斯们歌唱/一串串声音汇聚为合唱”。
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之间的争论点燃了《伊利亚特》这部史诗,而我们倾向于将这种争论与史诗或戏剧相关联,比如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的戏剧竞赛。但很多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嵌入了这种争论的结构,我们从“颂歌”(anthem)一词便可见 — 它源自“对唱曲”(antiphone)或“对诗”(verse response) — 其意经翻译即浮出水面。一首颂歌或赞美诗,保留着争论的声音,这提醒我们,诗歌总与商榷相伴。
……
文学得以消减伤害的第三个属性是其美感。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自己就可以是受益者;读者自己免于被伤害,因为 — 至少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如是观之 — 阅读拓展了她的生命。佩特察觉到,我们固然不能改□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在既定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脉动”,由此有效地拓展生命。根据佩特的观点,美丽的艺术品和诗歌无疑将带来“活跃的、成倍的体会”,因而将□00年(甚至□000年)的感知折叠进常人的有生之年里,如佩特所举的55岁。
尽管阅读伦理学必然包括读者自己的获益,但我们此处的关注点在另一方面,它往往不为人知,即人们受益于某人的阅读。美感至少从三个方面对此有所助益。
首先,美的事物(无论诗歌、数学方程式,还是面孔)有其属性 — 比如对称、朝气蓬勃、统合 — 要想在正义的王国中获致同样的属性则困难得多。比如,随手可以举出诗的格律具有对称性,数百年来它为司法领域中的对称性提供了灵感和指导 — 无论是约翰•罗尔斯说正义即公平,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对称”,还是柏拉图期望罪行与惩罚之间应有对称(至今遥不可及),抑或休谟所谓期待与满足之间的对称。
其次,美打断了我们自己的思维,给予我们一个突如其来的松缓。艾瑞斯•梅铎(Iris Murdoch)说,我们在美的事物面前体验到“吾丧我”(unselfing);骤然不再“一味关注自我”,不再只操心一己之利。西蒙娜•韦伊指出这一现象,称之为“激进的去中心化”(radical decentering)。我称此为一种“麻醉的邻接”(opiated adjacency),这个词很笨拙,但它提醒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使我们获得迅疾的愉悦感(如鸦片般令人陶醉),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使我们感到置身事外,但几乎没有东西 — 除了美 —可以同时兼具这两点。愉悦急切地涌起,而自己却在边缘观望,这迈出了致力于公正美好的□□步。
与美接触,还有另一效应。狄奥提玛(Diotima)告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告诉柏拉图,而柏拉图告诉我们,当面对美的人或事物时,会产生一种想要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欲望。狄奥提玛说,与美接触,还会涌起创作诗歌、法律著述、哲学作品的欲望。维特根□□等现代哲学家亦表达了同一观点。再次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创造能力是实现公正的先决条件:美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而公正往往是人为的;它常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唤醒我们关注自身创造力的所有事物,就是剔除不对等和伤害的□□步。
相关资料
本书对人文学科价值的公共讨论做出了极具创造性的、令人振奋的贡献。布鲁克斯召集的每一位学者都是□□的,且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了文学、哲学、政治理论、法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他们颇富洞察力的论文是在激烈的讨论与真正的跨学科交流中形成的。本书提供的视角范围之广、质量之高,□□□□,对学者和非学者都会有所启发。
——玛莎•C. 纳斯鲍姆,芝加哥大学
在《人文学科与公共生活》中,彼得•布鲁克斯发起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对话,探讨了人文学科对于跨国界、跨学科公共领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作者们从一系列角度讨论“阅读伦理”,生动地描述了语言和行动在定义安置政治与人格之关系的新方法中的作用。
——霍米•K. 巴巴,哈佛大学
《人文学科与公共生活》不仅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论文集,还为杰出的参与者之间的讨论、对话和分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这本书充满智性的能量。强烈推荐给任何关心阅读伦理与人文的公共善好的读者。
——芮塔•菲尔斯基,弗吉尼亚大学v
作者简介
彼得•布鲁克斯(1938— )
美国文学理论家、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斯特林荣誉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及人类价值研究中心安德鲁•W. 梅隆学者,□003年曾入选美国哲学学会。研究领域跨越英法文学、法律与精神分析。著有《身份之谜》《亨利•詹姆斯去巴黎》《写实主义的视角》等。
希拉里•杰维特
持有耶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和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和布朗大学讲授文学理论,并在纽约从事法律工作。帮助协调普林斯顿大学“公共领域中的人文学科”论坛,统一全书并承担了编辑事务。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