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642584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68页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516425848 ; 978-7-5164-2584-8
本书特色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修炼决策洞见,化解领导者无能,需破“三无”——无知、无常、无行。无知,指“看不到”存在的问题;无常,指变乱动荡与社会互动而致未来“难预料”;无行,指思路清而仍然“做不好”。 为此,本书分四篇,围绕决策全过程管理所涉及的“前提、依据、情境、践行”等影响要素与对策建议这一主线,揭示现实存在的易致领导者无能的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因素,修炼领导者决策洞见,以洞见照亮前程,用决策创造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企业经营的视角, 以简约凝练的笔触, 探讨领导者袂策洞见的修炼问题。全书分四篇共八章: 决策前提一一目标定位、价值排序 ; 决策依据 —— 事实真相、情绪感觉 ; 决策情境 —— 受限决断、社会互动 ; 决策践行 —— 行思习性、组织惯例。通过揭示体现在诀策初心、判断、选择、落实背后的人性特征与事物规律, 为提升个体及组织的决策管理水平与能力提供实用的操作指导。
目录
节选
第1章 目标定位 本章讨论的目标定位,通常涉及对现状、理想及两者之间差距的评估。现实中,当差距大到足以引起重视的程度时,人们自然就会想要做点什么,即采取决策行动。这里所提到的“想”“要”“做”等,实际上就隐含了对于决策目标的考量。 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想要的,涉及希望、理想、欲望、渴求等,如增加收益、改善现状、逼近理想、缩小差距等;另一类则是回避不想要的,涉及各类戒规、律令、禁忌、避讳等,如降低风险、防止危机、避免意外等。 “要”与“不要”,是对目标的*本质与*直白的表达。例如,平常人们谈到的,“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要没钱”;企业战略决策考虑的,追求持续发展,防止败落消亡。无意中,人们会太多关注“要”,相对忽视“不要”。 目标定位,难在适度。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对正面想要的过度追求,结果酿出了自己原本不想要的苦果。例如,为应对市场爆发性增长,过度强调规模快速增长,不惜高负债扩大产能。这样,一旦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后果堪忧。 在影响目标确定的众多因素中,有些是人们大脑能够意识到的,另有些则是在不经意间进入大脑思考之中的,它们对目标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决策目标,若能自问“这真的是我内心所追求或需要的吗?”或能厘清这一点。 人们很想要、很想做的,通常也会被认为,这就是内心追求或希望所在。新近研究表明,很想要、很想做,甚至忍不住、熬不牢,急切地想采取行动,实际上就只是一种对行动本身的习惯性渴望,而对这种行动的实际后果,却并不一定真的为人们所需要。 关于是否内心真正需要的思考,涉及目标“值不值”的判断。对于同一事物或事件,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情境下,可能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在这看似主观随意性的背后存在着内在的客观逻辑性。 决策不仅要思考“要不要”“做不做”,更要考虑“值不值”“该不该”,甚至还要考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更值、更该的问题,也就是多目标冲突时,如何进行轻重缓急、先后主次的排序问题,这是本篇第2 章价值排序要讨论的。 考察目标定位,挑战在于,资源、精力有限,多属性决策,从何入手,如何取舍,方可达成良性循环。例如,目标多元,难以兼得,需考虑放弃什么;主体多元,多有互动,需关注如何共生;环节多元,瓶颈永存,需想清如何把握。 将个人、企业、系统均当作有机生命系统看待,其所关注的目标内涵,自然会不同于简单的机械线性思维。更大、更快、更多等线性追求,需要被适度、适当、适合等取代;持续、协同、共生成为主题,防患考虑的冗余储备或成标配。 人生追求 人生追求,质言之,无非是活着、活好、活久。关于活着与活久,关键是健康、平安、不死,这容易达成共识,似乎不太会有什么争论。而关于活好,就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包括成功、幸福、快乐、自由等。 作为逆向思维,考虑人生追求还需弄清,什么将会破坏活着的过程,导致不可持续或者失去意义,这就是人生决策需要避讳什么。例如,不为过往已失去的后悔,不为未来求不得的难受,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以做到真正自在地活在当下等。 成功:须节制无度欲望 世俗的成功,如名、利、权等,通常涉及社会评价,更多取决于他人的认可。林语堂认为,人生有三个大骗子:名、利、权,还有一个小骗子,这就是时尚。在美国,有一个词,可以将这些骗子概括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成功(success)。 追求名、利、权,为什么还要追求时尚?担心众人的眼光,担心没面子、丢面子。要讲面子,自然涉及从众、合群、攀比。古人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胡适在这后面还加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叫“时髦不能跟”。 社会福利制度设计中,极具挑战的难题就是,一旦考虑到被救济者的面子需求,就有可能陷入财政负担的无底洞。面子的标准是动态的,并且是基于比较而言的,只需一句不能让人没有尊严地活着,那就不只是简单地解决吃饱穿暖可完事的。 追求成功,其本身或许并不是坏事,而若变成对于不成功的恐惧或鄙视,结果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毕竟名、利、权本身越向上就越稀缺,而人们的欲望却会水涨船高、与时俱进。调查表明,人们希望的理想收入是现有的2~2.5 倍。 对此,人们不妨做个自我测试。先大致估算一下,过去一年自己的收入是多少;再考虑一下,未来一年达到怎样的水平会觉得很开心。如果能够达到上一年的2~2.5 倍,会不会很开心?猎头公司按2.5 倍开价挖人,是否会让人动心? 这种收入的“欲望倍增”,体现的是非线性指数增长的追求。指数增长,被认为是世界上*伟大的力量,只是不知这力量,到底是建设性的还是毁灭性的。人们常感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种感叹是否受到了收入“欲望倍增”的影响? 古人说:“天下熙攘,皆为名来,皆为利往”“绝利易,绝名难”。即使是一些避世的隐士高人,能看透利,也仍摆脱不了对于清誉的追求。一旦在追求财富的基础上,再加上对权位、名声、面子等追求,欲望倍增就变得更为复杂。 个人的欲望追求,不仅会与现状及过去比,希望成功多多益善,还会横向比,希望出人头地。人类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这种特质,如果没有受到其自我德性修炼的涵养,就会本能地映射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上,结果为挣面子而忘掉了里子。 叔本华说:“财富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渴,名声也是如此。”成于欲望,毁于欲望。如何节制与管理欲望?不妨多做逆向思维,不仅弄清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还要明白心中不需要的是什么,以免被各种无度渴望或想要所主导。 有人说,无欲则刚,欲多苦恼。真如此?欲,作为人之渴求与期盼,关键在于渴盼啥。若渴盼至亲好友甚至路人能如己愿思考行事,则多欲必因终难如愿而自惹烦恼;若渴盼自己能修身养性、力所能及地行善积德,则多欲或多福报。 若个人的主观欲望≤做事能力≤客观条件,如此节制的欲望多能实现,当无烦恼;若个人的主观欲望远超做事能力、更超客观条件,如此膨胀的欲望易成空想,或多自恼。当然,多欣赏为理想奋斗的过程,少计较结果得失,或更妙。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终达到的高度与速度,而在于能够“认清自我,凡事适度”。希望即欲求,有求必有执,执迷难自悟。持戒才能淡定,淡定方能生慧,从而洞察人性本源,预见事物规律,节制无度欲望,做到随缘自适。 幸福:接受不幸福现实 幸福,源自比较,为主观感受,很难客观衡量。追求更加幸福,就好似踩跑步机,怎么努力都还在原处。莫言获诺奖,接受采访谈到,“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这到底是在想还是不想? 现实中,真正不想的,都在坟墓里。幸福既涉过程又关结果,仁爱父母为子女辛勤付出,似没享福却仍感幸福。幸福在于放下“得不到”的欲望包袱和“已失去”的追悔情怀,关注“能把握”的当下努力和“可憧憬”的未来期望。 心想事成,是人们常用的祝福语,也算是幸福的标配。有位哈佛大学哲学教授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假想有一台幸福机器,一旦进入就可心想事成,能够获得任何想要的生活感觉与体验,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这台机器只准进入而不准出来。 关于幸福机器的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机器,若可自由选择,你愿意进去吗?现实中,若在大庭广众面前放着一台这样的机器,*终会有人进去吗?笔者的调查表明,对前一问题,更多人回答“不愿意”,而对后一问题,更多人回答“会有人”。回答“不愿意”的理由,有担心不能退出的,“离不开的天堂就是地狱”;也有说,年纪太轻不进去,等人生经历丰富些再进去;还有说,要亲朋好友一起进去才行。看来“心想事成”,若加上一点点约束,事情就会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至于回答“会有人”,考虑到的是现实情形中,人生多有波折,情绪会有起伏,一旦偶遭厄运、挫折、纠结等,心情滑入低谷,感觉极度不好,一时想不开,冲动之下,可能就会进到幸福机器,以消除当下的烦恼,而结果一进去就出不来了。 有时,幸福在于怎么看待周遭的一切。经历过起落,赵本山感悟道:“人生就是这么点儿事,当你普普通通的时候,你想过好;当你过好的时候,你又有更高的追求;当你站在高处的时候,你才反应过来人生在低处是*幸福的。” 现实中,追求个人自我感觉上的幸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谨防被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所异化。有时多与不如己的人比较,幸福感会增加。杨昌济在《达化斋日记》中写道:“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风雪苦,和暖便是福。” 古人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不如意,会让人心烦,从而影响幸福感。作为逆向思维,倒过来想,寻找幸福感,或许不是努力追求幸福或者消除不幸福,而是学会接受不幸福的现实,享受“没有不幸福”的平凡快乐! 快乐:不期而遇方自在 成功是得到想要的,快乐则是满足于所拥有的。对于许多衣食无忧的人来说,快乐与否实际上与物质财富的进一步增长无关,而与个人感觉相关。平常心为人,敬畏心做事,进取心修行,以超脱心态看待人生,学会欣赏过程,或许快乐就在其中。 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成功作为目标追求——越是追求成功,把它作为目标,就会越落空。因为成功像快乐一样,可遇不可求,功到自然成;成功,只是一个人将自己奉献给伟大的事业或是他人时,一种不期而遇的副产品。” 研究表明,快乐很容易适应,即便引起愉快感觉的环境一直存在,这种感觉也很容易消散。然而,消极的情绪却会伴随着环境而持续存在。人类很容易适应快乐,却不能习惯悲哀。较之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强度弱,而且持续时间短。 在顺境的时候,人们很容易适应,且不能持续地体会到幸福。有人通过对彩票中奖者的追踪研究发现,中奖的幸福感觉转瞬即逝。仅仅一年后,与那些未中奖的人相比,中奖者的感受仿佛又回到了中奖之前,并没有感觉到更加幸福。 人类在逆境中才启动的情感系统,会生成某种迫使人们采取行动的持续情绪,如悲伤、愤怒等,以促人奋发进步,求生免灾。这种对于正、反情绪的不对称感觉,具有进化的意义,它不会让人体会更幸福,却可让人更好适应环境。 一味地追求快乐不利于生存。有人甚至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三大思想资源,都不支持人生就是追求快乐的说法。例如,几乎所有宗教,都不宣扬活着就是追求快乐,甚至更多要求的是苦修、自律、持戒、忘我、行善积德等。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不支持享乐主义的说法。如果说,宗教、传统等属于文化、信仰、价值观层面,似乎带有主观性。那么,生物进化论所指出的,一味追求快乐会减少生存机会,涉及的则是客观规律。 考虑到现实竞争的存在,生活安逸的物种其经受生存挑战的能力更易下降。就如与一个整天闲着的人相比,一个每天任务很多的人,反而更容易承担额外任务,快速进入状态,高效完成工作。这就是“用进废退”,似乎有点反直觉。 追求快乐会否危及生存,关键在于以什么为乐。纯粹满足感性刺激的快乐,无助于生存力提升,甚至可能损及生存力。而以创造价值为乐、学习提升为乐、利他奉献为乐、忘我努力为乐,则若能享受这种乐的过程,或能提升生存力。 研究发现,由“崇高目标”带来的幸福感,可能会在分子水平上增进人体健康,而“单纯自我满足”则会造成负面影响。尽管两种情况下都能感受到快乐,但实现崇高目标带来与归属感、使命感等相关快乐,身心影响更佳、更久。 作为领导者,若能营造适当的环境,借助于组织氛围的影响,使员工获得成员、成就、成长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地处于忘我工作状态之中,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发自内心、持久充实的快乐,则其所起的作用,将是常规奖惩所不可及的。
作者简介
项保华,生于1957年,上大学前务过农、做过工、当过中学教师。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先后于1982年1月、1984年10月、1991年5月获工学电机学士、管理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199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6—2001年担任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考试管理科目的命题组组长。 1984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浙江大学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管理工程学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主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组成员。 2000年9月起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主讲EMBA、MBA“战略”与“决策”课程,多次获复旦大学柯达、花旗、“MBA受欢迎老师”“EMBA优秀教师”等教学奖。 负责完成国家基金与企业委托咨询等20多个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各类成果奖近30项,出版著作20余部,其中包括:管理三部曲——《战略管理》《决策管理》《管理之理》,决策三部曲——《活着:企业战略决策精髓》《洞见:领导者决策与修炼》《觉悟:决策行思智慧养成》等。
-
内向者的沟通课
¥20.6¥42.0 -
富爸爸穷爸爸
¥31.2¥89.0 -
学理:像理科大师一样思考
¥28.2¥48.0 -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61.4¥69.0 -
畅销的原理:为什么好观念、好产品会一炮而红?(八品)
¥14.0¥45.0 -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60.1¥78.0 -
投资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23.4¥65.0 -
文案高手
¥18.7¥36.0 -
麦肯锡高效工作法(八品)
¥19.2¥52.0 -
逆势突围
¥18.4¥68.0 -
麦肯锡底层领导力/(英)克劳迪奥·费泽,(英)迈克尔·伦尼,(英)尼古莱·陈·尼尔森
¥37.4¥68.0 -
麦肯锡逻辑思考法
¥32.8¥49.8 -
鹤老师说经济:揭开财富自由的底层逻辑
¥26.7¥65.0 -
学会提问
¥46.9¥69.0 -
事实
¥38.0¥69.0 -
领导学全书柯维领导培训中心
¥18.4¥68.0 -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
¥18.6¥69.0 -
央企真相
¥23.8¥58.0 -
故事力法则
¥15.4¥48.0 -
中美贸易战十评
¥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