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688910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6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06889100 ; 978-7-5068-8910-0
本书特色
《吴小如文集》是吴小如先生的众多著述首次以文集形式与读者见面,也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的吴小如先生著作合集。十卷本文集的出版,既是对吴小如先生一生著作的一次系统整理,是一项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是为后进精研吴小如学术文化精神、弘扬先生德业而奉献的文化大礼。
内容简介
吴小如先生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在古典文学、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等方面皆有建树,著述也甚丰。本书收录了吴小如先生《台下人语》《鸟瞰富连成》的内容。《台下人语》分为“台下人语”和“台下人新语”两部分,是作者写的戏曲散论、短评文章的结集。其中,有对演员表演艺术的评述,对传统戏曲剧目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有关戏曲改革的杂感等。《鸟瞰富连成》以富连成戏班为核心,评述了“喜”“连”“富”“盛”几科的演员,行当齐全,以及作者六七十年来观戏的真实感受。文章内容丰富,文字流畅,通俗易懂。
节选
一 说谭派形成以前和与谭派同时形成的老生流派(甲)谭派形成以前的老生流派京剧老生流派的形成约在清道光末叶至咸丰初年这一段时间里。当时有以张二奎为代表的“奎派”,和以余三胜为代表的“鄂派”,以及被当时誉为“伶圣”的程长庚,是为“徽派”。到同治初年,鄂人王九龄亦以擅演老生戏享盛名。在谭鑫培崛起以前,主要的老生流派即为这四家。此外尚有卢胜奎(艺名卢台子,有人认为他是程长庚的传人,其实他与程同时演出,戏路并不相同)、张胜奎(此人与张二奎同名,二奎本名胜奎,但这个张胜奎却是标榜要胜过张二奎的意思)、周长山等人,则皆以做工见长,他们也都给谭鑫培以影响。张二奎是北方人,故“奎派”亦称“京派”,因为他行腔吐字以北京的声调为主,与余(三胜)、程(长庚)的参以湖广、徽州方音来行腔吐字的唱法不同。他嗓音宽宏坚实,善演王帽戏。虽逝世较早,而承其衣钵者颇有人在,如杨月楼、周春奎、许荫棠等,都是“奎派”继承人中的佼佼者。他如韦九峰、德建堂、周华庭等,亦沾“奎派”余绪。周春奎、许荫棠(因系票友出身,亦称许处)以及韦、德、周等,都有唱片保留下来(周有《审刺客》等唱段,许有《黄鹤楼》《探母》《取荥阳》《赶三关》等唱段,都是百代钻针唱片;许还有《选元戎》《上天台》等唱段,则为老倍克钢针唱片。老倍克之名后来到1929年由德商重新使用,改译为“蓓开”),可据以了解奎派的基本唱法。杨月楼是文武老生,兼演武生,却是得“奎派”真传独多之人。著名武生杨小楼就是杨月楼的跨灶之子。小楼的唱功全宗乃父,是比较标准的奎派唱法,只是把老生唱腔武生化了。杨小楼生前*爱唱两出老生戏:《法门寺》和《大登殿》。《法门寺》一剧完全宗法他父亲的唱法(杨氏父子都扮演赵廉,而当时与杨月楼同台演此戏的程长庚则经常扮演刘瑾),基本上是照奎派的路子演出的。小楼晚年除堂会或大义务戏外已很少演《大登殿》(他演此戏主要是与四大名旦合作),但《法门寺》则不时演出(因与郝寿臣合作,郝扮刘瑾,加上钱宝森的刘彪,鲍吉祥的宋国士,慈瑞泉的贾桂,王福山的刘公道,诸茹香的刘媒婆,其精彩实在不下于他演的武生戏)。有人以为他是开玩笑性质,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可惜杨小楼所演的奎派老生戏没有录音保留下来。周、许之后,与谭鑫培同时的孙菊仙以及稍后一点的刘鸿声,在唱法上当然都不同于奎派,但戏路子却与奎派一脉相承,因此他们的保留剧目实际上有不少奎派戏。奎派剧目中具代表性者,西皮戏有《打金枝》《黄鹤楼》《金水桥》《赶三关》《大登殿》等,二黄戏有《上天台》《朱砂痣》等。而《四郎探母》一剧,尤为脍炙人口。笔者在孩提时候,曾在哈尔滨聆听过与我祖父同辈的一位名票李吉甫老先生(我当时称他为六爷爷)演《探母》的四郎,黄钟大吕,气足神完,堪称“惊座”。连我这不懂戏的娃娃也为之心摇目眩。后来听我父母对我讲起,刘鸿声之所以以“一探”成名,实因得自李六先生的亲炙,而李的《探母》,据说是深得奎派法乳的。程长庚虽为徽人,但其唱法熔昆、乱、京、弋于一炉(“京”指清代中叶以来流行于京都的高腔,也称“京腔”。据王季思教授考证,京腔与后来的皮黄有着密切血缘关系。有人认为,皮黄调是由程长庚融会各个剧种唱腔之长而创始的,其说似未可信),不仅嗓音高亢,腔调纯正、极抑扬吞吐、寓柔于刚之妙,而且善于表演,发展实较全面。老生之外,还能兼演关羽、赵匡胤等红净戏和张飞、刘瑾等花脸戏;据传说,他连旦角也能串演。程氏传人有李四巴、周子衡(票友)等,辛亥革命后尚有余胜荪(名老生余叔岩之弟,行四,建国后尚健在,约于五十年代中期病逝),而程氏琴师汪桂芬尤善摹其晚年唱法,*为神似。所以程氏徽派的表演艺术(包括唱、做)应以后来的汪派为嫡传。而谭鑫培、孙菊仙两家,也从程氏的表演和唱腔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程氏的代表剧目文老生戏有《群英会》《武家坡》《状元谱》等,靠把老生戏有《战樊城》《镇潭州》《战太平》等,红净戏有《战长沙》《华容道》等。有人认为程平生不演《武家坡》这一类不见经传的齐东野语之流的戏,其实并不尽然。1961年,我在名票韩慎先先生(夏山楼主)处亲自见到程氏《武家坡》单讲台词的手钞本,其窑门相会的一大段西皮导板转原板流水,唱词远比现在谭派的词句为多,不但包括了马派(马连良先生在三十年代与王玉蓉合灌全部《武家坡》唱片,百代公司出版)这段唱词的全部和谭派这段唱词的全部在内,而且还多出若干句来。有人还说,程氏不演衰派老生戏,不演戴白髯口近于“外”的戏。可是程氏的保留剧目《文昭关》《鱼藏剑》都是戴白髯的(但非衰派),而贯大元先生在六十年代还亲自授我程氏《洪洋洞》中二黄快三眼的唱法(这出戏却近于衰派,杨延昭戴鬖髯),可见这一说法也不完全可靠。余三胜、王九龄先后自鄂入京,各以楚调新腔融入京戏,所以又称“汉派”。余氏唱法善用垫字,王的唱法较花哨复杂(但比起后来的唱腔已显得“质木无文”了),在当时各派唱腔中属新变一流。从唱法的渊源来看,由于谭鑫培和余、王都是湖北人,故谭氏以吸取余、王等人的腔调为多。余叔岩是余三胜的孙子,十余岁时曾以“小小余三胜”艺名演出,曾在老倍克公司录有《空城计》《碰碑》《庆顶珠》等钢针唱片,可以作为余三胜一派唱法的参考资料。王九龄一派传人有王玉芳、贾丽川诸人。王玉芳至20世纪二十年代末还健在,虽授徒说戏,但未闻有传人。克纶便(即哥伦比亚)公司钢针唱片录有王玉芳的《取荥阳》等唱段,唯未证其真伪。贾丽川为名老生贾洪林的二叔父,而贾洪林又是著名老生贯大元的姨父,贯在九岁时录制的《闹府》《黄金台》等百代钻针唱片,即为贾丽川所授,是王九龄一派的唱法(这是贯大元先生亲自对我讲的)。王九龄的腔调,至今尚可考见者,如《上天台》刘秀的**唱段中“九龙口进”的“进”字和第二唱段末句“叫寡人怎舍得”的“怎”字(王派此戏唱词为人辰辙,奎派此戏则唱江阳辙),各有一大腔,确有创造性。而贯大元的保留剧目《困曹府》《骂殿》等,俱受业于贾氏叔侄,其中有些唱腔与《上天台》相近似(贯的《困曹府》有蓓开公司钢针唱片,《骂殿》有胜利公司钢针唱片,都是1929年的录音),古朴而别具一格,疑亦渊源于王九龄一派。根据上述各种直接间接材料,如加以钩稽研讨,并进行比较类推,则谭鑫培以前的几家老生流派的唱法,还不是无迹可寻的。可惜这些材料已久不为人所注意了。
……
作者简介
吴小如(1922—2014):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著有《古典小说漫稿》《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台下人语》《今昔文存》《 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
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八品)
¥26.4¥60.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9.3¥55.0 -
孤独海子:海子经典诗选
¥18.9¥45.0 -
理想青年:朱光潜谈修养
¥18.1¥49.0 -
诗经演
¥10.5¥39.0 -
我与地坛
¥15.4¥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8.4¥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3.3¥68.0 -
汉字里的中国
¥12.2¥45.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8.4¥49.8 -
藏族民间故事-中国少数民族经典民间故事
¥22.1¥63.0 -
茶馆
¥10.8¥36.0 -
我是一只骆驼
¥19.2¥32.0 -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18.5¥45.0 -
熊镇.2
¥17.4¥49.8 -
活出生命的本真
¥16.7¥45.0 -
一曲难忘
¥15.1¥35.0 -
美好的生活:失败与想象力不可或缺(中英文对照)
¥14.8¥39.9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我在史铁生
¥1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