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488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308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030748850 ; 978-7-03-074885-0

内容简介

本书是科研规范与科研诚信教育读本,分为"科学与科研规范"、"科研活动中的诚信"、"科研活动中的伦理"和"科研管理与诚信治理体系建设"四篇。本书旨在系统、翔实地论述科学研究活动中所涉及的诚信规范和不端行为,并教育和引导参与科学基金活动的"四方主体",即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评审专家、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开展负责任的科研、评审和管理工作。同时,本书还适合作为文、理、工、林、农、医各类高等综合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和科研行为规范教育方面的基础性教材。

目录

目录
**篇 科学与科研规范
第1章 科学与科学研究 3
1.1 有关科学的一般性描述 3
1.2 科学知识体系的特征 6
1.3 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 9
1.4 科学研究 13
1.5 科学方法 16
1.6 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 19
1.7 科学研究的地域特征—科学中心转移 30
1.8 本章小结 37
1.9 推荐扩展阅读 37
第2章 科研诚信与不端行为 39
2.1 科研诚信与不端行为的含义 39
2.2 科研不端行为的起因、危害与治理 41
2.3 本章小结 47
2.4 推荐扩展阅读 47
第3章 科研规范的伦理基础 48
3.1 向善 48
3.2 不伤害 49
3.3 诚实守信 51
3.4 开放合作 53
3.5 自由包容 56
3.6 公平公正 58
3.7 严谨负责 60
3.8 教育传承 62
3.9 创新高效 64
3.10 本章小结 67
3.11 推荐扩展阅读 67
第二篇 科研活动中的诚信
第4章 项目申请 71
4.1 研究选题与方案设计 71
4.2 项目申请规范 84
4.3 项目申请中的常见不端行为 86
4.4 本章小结 92
4.5 推荐扩展阅读 92
第5章 项目执行 93
5.1 研究资源的合理使用 93
5.2 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科研不端行为 101
5.3 本章小结 109
5.4 推荐扩展阅读 109
第6章 成果撰写与发表 110
6.1 成果撰写与发表规范 110
6.2 成果撰写中常见的不端行为 114
6.3 成果发表中常见的不端行为 120
6.4 本章小结 125
6.5 推荐扩展阅读 125
第7章 论文作坊的特点与甄别方法 126
7.1 论文作坊的滋蔓 127
7.2 论文作坊的恶绩 130
7.3 论文作坊的危害 134
7.4 论文作坊作伪的甄别方法 137
7.5 本章小结 139
7.6 推荐扩展阅读 139
第8章 无明显欺诈的过失 140
8.1 违反严谨性原则的错误 140
8.2 仪器误差带来的争议 151
8.3 主观偏见导致的失误 152
8.4 本章小结 156
8.5 推荐扩展阅读 156
第三篇 科研活动中的伦理
第9章 涉及人类参与者的研究 159
9.1 人类受试者研究的应用范围 160
9.2 人类受试者保护的伦理 162
9.3 人类受试者保护的基本问题 170
9.4 违背涉及人类参与者研究伦理的案例与争议 176
9.5 本章小结 188
9.6 推荐扩展阅读 190
第10章 涉及动物实验的研究 191
10.1 动物实验的应用范围 192
10.2 动物实验的原则和标准 193
10.3 违背伦理的动物实验 197
10.4 动物实验的替代方法 201
10.5 本章小结 202
10.6 推荐扩展阅读 203
第11章 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 204
11.1 利益冲突概说 204
11.2 科学活动中利益冲突之表现形式 206
11.3 利益冲突的处理方式 217
11.4 国外科研机构有关利益冲突的政策模式 220
11.5 有关利益冲突政策的争议 222
11.6 本章小结 224
11.7 推荐扩展阅读 225
第12章 同行评议及其规范 226
12.1 同行评议的功能与历史 227
12.2 同行评议中的局限性 231
12.3 “马太效应”的作用及其弊端 234
12.4 同行评议中的不当行为 237
12.5 评审专家的行为准则 242
1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CC评审机制改革 246
12.7 本章小结 252
12.8 推荐扩展阅读 253
第四篇 科研管理与诚信治理体系建设
第13章 科研管理者的伦理规范 257
13.1 科研诚信体系的形成及其演进 258
13.2 依托单位的管理要求 262
13.3 科学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及其诚信规范 270
13.4 本章小结 291
13.5 推荐扩展阅读 277
第14章 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 278
14.1 举报科研不端行为 278
14.2 严谨合规的调查过程 283
14.3 公正客观的处理结果 287
14.4 本章小结 293
14.5 推荐扩展阅读 293
后记 294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科学与科研规范 第1章科学与科学研究 科学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理性的姿态、精致的方法,不断贡献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形塑着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格局,成为变革世界的根本力量,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进步性。然而,科学并非一座纤尘不染的圣洁殿堂。诚信缺失、行为失范、学风浇漓的现象在科学界时有发生,近半个世纪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危及科学大厦的根基,因此亟待纠偏饬正。 对科研规范的理解,对科研诚信的强化,对科研不端的治理,有赖于对科学内涵、外延、起源及其发展的充分了解,以及对科学研究的目标、特点和组织方式的深刻把握。本章勉力荟萃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之精华,简略勾勒出科学的大体样貌,以期对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以及由其衍生、凝结而成的科研诚信和科研规范有更深的理解。 1.1 有关科学的一般性描述 “科学”一词,根据《说文解字》对“科学”二字的解释,具有“测量学问”的含义。从唐代到清代,“科学”一词偶尔出现在中国古籍中,作为“科举之学”的缩写,但这与近现代“科学”的概念相去甚远。西方科学初入中国时,曾被译为“格致学”,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的学问。中国当下使用的“科学”一词,实为和制汉语。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希望通过向日本学习来富国强兵。在此过程中,近现代意义的“科学”一词便由日本传入中国,康有为出版的《日本书目志》就列出了《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等书目。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越来越高,“科学”和“格致”这两个词在当时并存了一段时间。民国时期,“科学”一词逐渐取代了“格致”。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科学定义为“任何与物质世界及其现象有关的知识体系,它需要公正的观察和系统的实验。一般来说,科学涉及对一般真理或基本规律运行的知识的追求” 。《辞海》第七版对科学进行了这样的定义:“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学和科学研究人员的建议书》认为:①“科学”一词意指人类个体或规模不等的群体所从事的有组织的活动,它试图通过对所观察现象的客观研究,共享结果和数据且经过同行评议验证,发现和掌握因果性、关联性或互动性;通过系统性反思和概念化,协调整合为一个知识子系统;进而有机会发挥自身优势,来解析自然和社会中发生的过程和现象。②“科学”一词亦指一系列知识、事实和假设的复合体,其中的理论要素可在短期或长期内得到证明,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研究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英国学者贝尔纳(J.D.Bernal)认为,科学本身是一个“形相繁复、参证错综”的概念,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义,因而不能用定义来诠释,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叙述来表达。他认为科学具有若干主要形象,每一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的特质。这些形象包括:①科学是一种建制,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从事这种职业,科学成为社会上一种职业后,专业化的科学家所参与的活动可以看作科学本身。②科学可以看作一种方法。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需要一整套思维方法和操作规则,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这套思维性或指导性的规则被称为科学方法。③科学具有累积性,这是科学建制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特征。科学理论成果必须随时经受科学实验的检验,能经受住客观检验的成果才会被科学知识体系吸收。④科学成为社会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正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⑤科学还是人类重要的观念来源之一,是连接许多实用的科学成就而构成的理论知识体系。科学产生于一定的政治、文化、社会、宗教以及哲学的背景之中,必然受到当时的各种观念的影响,反过来,科学又推动这些时代的观念发生巨变。 戴维 林德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他在专著《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对“科学是什么”给出了较为宽泛的基于不同视角的解释:①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将理论和经验应用在生产和生活层面,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需求。②人类通过科学来了解并控制我们的外部环境,科学这一行为让人类获得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和技术的特点有些相似。③科学有着自身的独*的表现形式,如定义、定理、定律等,数学语言在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④科学的研究需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如重复性实验等,一项科学研究只有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产生才能被认可为科学。⑤科学成为人类取得知识及判断知识对错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认识论上是可知论。⑥科学的内容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生物等一系列的学科。⑦科学一词代表了精确、可靠、客观、严密及逻辑自洽。⑧如果将“科学的”作为形容词来修饰某对象,就代表着其观念的正确及对其行为和过程的赞同。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关科学的描述,比如有的认为科学是一种工具,即科学的工具观;有的认为科学是一种游戏,即科学的游戏观;有的认为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即科学的实践观;有的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组织建制,即科学的社会观;有的认为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的理性观。其实科学的定义很难从一个维度去理解。但综合多种有关科学的描绘,可归纳出以下重要共识:①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②科学是一种方法论;③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④科学是正确观念的主要来源,具有精神价值的特征;⑤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生产力 ,而且是**生产力 。 1.2 科学知识体系的特征 纵观各类有关科学的定义和描述,几乎都将知识体系描述为科学*主要的特征,然而涉及知识、观念、思想、认知的却不止于科学。众多意识形态都会建构起一套完整且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因此,有必要了解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态和特征。 1.2.1 科学假说 假说这个术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笼统地说,假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推测性解释。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过程中,依据已获得的事实和既有理论,对拟探索的未知对象给出一个猜测性的描述或解释。假说一旦得到观察或实验的验证,就会转化为科学理论。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法,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对于那些可以用某种观看的方式直接加以检验的常识性假设,以及没有经验事实支撑的形而上学假说,科学假说具有其明显特点。首先,科学假说是以已被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科学知识为前提,以新发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对新的研究对象做出的一种合理的理论推断,而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测,不切实际的臆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