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1星价 ¥40.6 (7.0折)
2星价¥40.6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825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5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100218252 ; 978-7-100-21825-2

本书特色

全面了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理论、实施状况及改进措施、发展趋势及其启示的重要参考书。 通识教育是一个国内外高等教育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学界讨论通识教育的著作和论文已经很多了,但是,真正对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有深入了解与深刻认识的并不多,所以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本书作者黄坤锦教授研究通识教育、参与通识教育改革多年,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又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足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美国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拥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其学术成果出类拔萃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常为国人所忽视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其本科阶段通识教育“宽领域、厚基础”的要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高等教育界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等教育界,也包括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大学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那么,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通识教育也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但是,通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何开展通识教育,其实很多人并不是那么清楚。本书全面研究美国大通识教育的历史、理论流派、实操经验,这对我们做好通识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美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识教育。上篇“历史与理论”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美国大学的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演进、理论流派和重要案例,目的在于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进行历史溯源和学理分析。中篇“检讨、改进与实施情况”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方法,研究通识教育的实践及相关检讨,主要讨论其课程与修业、教学与评估、教学与生活辅导、行政支援等,总结其成功经验与相应的教训。下篇为“趋势与启示”,讨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当前的动态与未来的趋势,及其对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影响。

目录

上篇 历史与理论
**章 大学的发展与通识教育的演进
一 殖民时期的传统与革新
二 文雅与实用的论争
三 学术自由与自由选修的风潮
四 学科分化与通识分类必修
五 经典名著与核心课程的提倡
六 《哈佛红皮书》及战后通识教育的改革
七 苏联卫星的震撼与通识教育的强化
八 学生运动和越战挫败中的通识教育
九 越战挫败和“水门丑闻”中的通识教育
十 哈佛核心课程的影响与通识教育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识教育的理论派别
一 理想常经主义的通识教育
二 进步实用主义的通识教育
三 精粹本质主义的通识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识教育的重要案例
一 哈佛早期的通识教育措施
二 《1828年耶鲁报告》
三 莫里尔法案
四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
五 芝加哥大学的理想主义通识教育
六 圣约翰学院的经典名著通识课程
七 《哈佛红皮书》的通识教育
八 杜鲁门总统的高等教育通识方案
九 伯克利的学生自由大学和图斯曼实验学院
十 圣克鲁斯加州大学的住宿学院式通识教育
十一 布朗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
十二 哈佛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改革
十三 哈佛2009年和2019年两次课程调整
本章小结
……

中篇 检讨、改进与实施情况
下篇 趋势与启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关于美国大学的性质,罗索夫斯基不是从自我理论的概念或理想的设计出发,而是从目前实际的观察和经验得知,“像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要求所有的公民都以从综合高中毕业为目标,学生形形色色,到大学时无法避免地要有一个共同性的课程。美国各级教育制度又都是地方分权的,各地区的教育内容和水准大不相同,所谓全国性的标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各类中学的教学品质和水准受到下列因素影响而千差万别:各州或各地区的税收财源、都市里的各色人种和各样学龄人口、私人捐献的多寡、历史上公私立中学的关系等”(1990,p.110)。此外,“美国的大学是从多元化的社会中——地理的、种族的、经济的——接受各式各样才能的学生。我们的入学条件很宽松,我们承认不是所有的学生在求学的起跑点上都平等,我们关切的是终点”(p.111)。  罗索夫斯基强调美国地方分权的民主社会,各州各地的高中水准不一,以及大学必须从多元化的社会中,接受各式各样才能的学生,这种经验的体察和事实的认知是经验主义和实在主义的。然而,在多元社会和水准不一的高中毕业生中,到大学就读时要求有一个共同性的课程,这是理想主义永恒普遍的观点。承认学生在起跑点上不平等,因而要提供各种机会,使其能发挥才能,达到终点,这是杰斐逊一科南特式的教育机会均等理想。  基于对美国大学的这种认知,罗索夫斯基认为美国学生上大学有许多不同的理由,其中共同的目的是想获得人生**项职业的学历资格,例如工程、护理、会计或其他领域。然而在许多方面而言,人生中的**个学位并不意味着仅只是提供职业训练,特别是在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大学和学院。学生进入这类大学和学院,是期盼着成为学术或文雅专业的一员,比如法律、医学或在大学任教,他们必须在研究生阶段有好几年的专门教育。这类学府大部分的学生都想继续攻读研究所,因此大学部的目标就成了一种通识性的教育——研读“一种旨在授予通才知识和发展通才智力的课程,以有别于专门性、职业性或技术性的课程。当然,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局限于仅为想读研究所的人而设的,通识课程有其本身重要的目的”(pp.99-100)。  从这段话中明显可以看出,大学的功能包含职业教育、文雅教育、专业教育,是职业技能和学术研究兼有的,其中大学部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以实施通识教育为主,到研究所阶段才是专业教育。精粹本质主义人才教育者的杰斐逊和科南特,一向主张大学部重通才之培养,研究所才是专业教育,罗索夫斯基是又一个见证。实在主义者主张职业技能科目不应排除在大学门外,杰斐逊和科南特是坚强的拥护者,认为职业技术才能是社会所需,其重要性不低于文雅古典科目,罗索夫斯基也承认大学生上大学的**个共同目标是职业的学历资格。这种在理想中不唱高调,在职业技能中不局限于就业糊口的观点,是精粹主义的教育本质。罗索夫斯基认为:“通识教育没有科学的定义,因为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并不存在,对以往的和现在的观点要用实验的或逻辑的证明也少有可能,没有唯一的真理。”但他引用两个他认为合适的观点。**,除了职业训练的功能之外,通识教育的主旨在于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训练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第二,我们生活在一个苦恼和纷乱的世界,未来无人能预测。世界的基础似乎将要分解崩溃,我们的文明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此关键时刻,如果不能给我们指引,教育就毫无意义了(pp.100-101)。  学术的快速成长表明,“运用我们当今*好的知识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非静止状态的,它也表示必须打破认为“必修课程在永恒性的古典科目(每一年代有其新意、新解)和当今*好的实施方法之间一定要平衡的说法。重点是要选择科目,以及将此两方面做*适当的结合。*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认清所处的环境,以及由此环境所产生的新理论和新解释,这要比单纯地告知学生资料和当今流行的学理更为重要”(参见黄坤锦,1994,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黄坤锦,俄勒冈大学教育博士、富布莱特学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原大学教育研究所荣誉退休教授,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中原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兼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通识教育学刊》总编辑、通识教育评鉴委员会委员、师资培育评鉴委员会委员等,并担任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全人教育和教育哲学等,主要著作有《教育哲学》《教育名家名画集注》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