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1978—2018)

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1978—2018)

1星价 ¥100.1 (7.2折)
2星价¥100.1 定价¥1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1265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10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22712659 ; 978-7-5227-1265-9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思潮”、“现象”加“理论问题”的形式,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新诗40年来历史的发展过程。结合作者本人的“记忆”、“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编,相继涉及80年代诗歌、90年代诗歌、女性诗歌、“新世纪二十年”诗歌现象、诗人创作和“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共五方面内容。在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40年来中国新诗的整体演变及个性特质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显示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新诗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读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结合的特色。

目录

引论 关于40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几点思考(1)一 “40年来”的释义(2)二 “发展”的逻辑(6)三 行进中的思索(14) 编 “重访”80年代 章 19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19)一 “80年代诗歌”及其生存状况(19)二 论争中“超越”:80年代诗歌整体的推进动力(21)三 主体的位移:由“群体”走向“个人”(23)四 艺术的流变:不断走向“现代”与“融合”(25)五 多元化诗歌格局的形成(26) 第二章 “朦胧诗”现象(28)一 “地下诗歌”的涌动与《今天》的诞生(28)二 “朦胧诗”的出现及“三个崛起”的论争(36)三 “朦胧诗”历史版图的确立(40)四 “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创作(42) 第三章 现代性的延伸与“第三代诗歌”(51)一 观念的转变与艺术倾向(51)二 “第三代诗人”创作简论(61) 第四章 蔚为大观的西部诗歌现象(83)一 昌耀与青海诗歌(83)二 新疆的“新边塞诗”(87)三 陕甘板块(93)四 西南诗人群(101) 第五章 多元写作姿态的展开(108)一 李瑛新时期的诗歌写作(108)二 现实的抒怀之一:雷抒雁、韩作荣、叶文福(111)三 现实的抒怀之二:叶延滨、张学梦、曲有源等(117)四 乡土的记忆(121)五 军旅中的诗情(123) 第二编 “亲历”90年代 第六章 “断裂”、延续与发展——从80到90年代的中国新诗(129)一 多重的境遇:“断裂”的幻象(129)二 内在的潜流:诗艺的延续(132)三 发展的逻辑: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135) 第七章 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与诗歌史上被忽视的  “现象”(139)一 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及其“文学场”的形成(139)二 “席慕蓉现象”的读者“期待”及相关问题(142)三 “汪国真现象”的现实心态及其相关问题(144)四 市场化时代诗歌的“博弈”与90年代诗歌的策略(148) 第八章 90年代诗歌的几个“关键词”(151)一 “90年代诗歌”(151)二 “中断”(153)三 “个人化写作”(153)四 “叙事性”(155)五 “民刊”(158) 第九章 世纪末的诗歌论争及其他(160)一 世纪末的诗歌论争(160)二 其他一些诗学争鸣(165) 第十章 90年代诗歌的重要创作现象(173)一 “知识分子写作”(173)二 “民间写作”(187)三 “年代”、“地域”、“代际”及其他(191)四 融有乡土风的城市交响(203)五 诗学文化的多重视野(208)六 史诗精神的追求与长诗的写作(214) 七 少数民族诗人的新姿态(216) 第三编 女性诗歌的世界 第十一章 19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发展概论(223)一 “女性诗歌”概念的辨析(223)二 阶段划分及其内涵、依据(226)三 艺术演变的整体态势(228) 第十二章 19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发展历程(231)一 渐成声势的女性诗歌创作阵容(231)二 翟永明与女性性别意识的强化(241) 三 王小妮与女性诗歌的多元展开(250) 第四编 新世纪二十年诗歌 第十三章 “世纪初诗歌”的构成方式(265)一 “反思”(265)二 “浮现”(267)三 “回归”(269) 第十四章 诗歌的“道德伦理”现象(273)一 “底层写作”的契机(273)二 面向诗歌的道德伦理(276)三 后现代的历史拯救及其可能(279) 第十五章 现实的担当与美学的重构(283)一 近年来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的整体趋向(283)二 从诗歌的功能到现状的考察(285)三 美学的重构及其评价(288) 第十六章 “选本时代”的诗歌过滤与自然存档(292)一 现象(292)二 “原则”(293)三 “权利”(295)四 消费(296) 第十七章 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298)一 代际划分的历史述析(298)二 命名的继起与超越(302)三 影响的焦虑与权利的分配(305)四 经典化、历史化的再思(307) 第十八章 “网络诗歌”的概念、生成与发展(310)一 “网络诗歌”的概念(310)二 网络诗歌的生成与存在形态(316) 三 “网络诗歌”的发展与新形式的出现(326) 第五编 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 第十九章 新诗“传统”的自我呈现(335)一 关于新诗“传统”的概念辨析(336)二 新诗“传统”的内涵梳理(339)三 新诗“传统”的当代辨识(342) 第二十章 书写“身体”与身体的诗学(348)一 重审文学的“身体书写”(348)二 “身体现象”的历史考察(349)三 面向“身体的诗学”(351)四 “身体诗学”的历史再思(353) 第二十一章 新诗“概念问题”的反思与世纪初的现象争鸣(356)一 新诗概念的“历史化”(356)二 面向新诗的历史与现实(361)三 当下语境的概念再识(364)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新诗经典化问题论析(368)一 新诗经典化的发端(368)二 面向新诗的“经典”(371)三 理解新诗的经典化(375)四 新诗经典化的实现之可能(378) 第二十三章 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现状考察(381)一 “史”的追溯(381)二 相对繁荣的原因(384)三 观念的演绎(387)四 “当代”的实绩(390)五 问题及其他(392) 第二十四章 “诗歌地理”:从命名、批评到理论的建构(396)一 “诗歌地理”的出场(396)二 内在的逻辑:从资源到现象(400)三 “诗歌地理”的内涵(403)四 “诗歌地理学”建构的可能(406)后记(40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立群,1973年生于沈阳。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师从吴思敬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人员,导师吴义勤教授。2015—2019年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人员,导师李怡教授。现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与新诗理论、先锋派文学思潮、现当代作家传记及史料问题。已出版个人专著共18部,在南京大学规定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2—2013)、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辽宁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白马》一部。张立群,1973年生于沈阳。200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师从吴思敬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人员,导师吴义勤教授。2015—2019年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人员,导师李怡教授。现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诗与新诗理论、先锋派文学思潮、现当代作家传记及史料问题。已出版个人专著共18部,在南京大学规定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另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2—2013)、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辽宁省文学院特邀评论家;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白马》一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