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释印顺著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释印顺著

1星价 ¥19.5 (6.5折)
2星价¥19.5 定价¥3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07479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23-06-01
  • 条形码:9787101074796 ; 978-7-101-07479-6

本书特色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虽名为“概论”,但与一般所流通的概述、通论类著作不同的是,它并仅将一些常识性的概念作系统的编排,予以通俗的介绍,甚或在各类相关的著作中寻章择句,作些剪贴功夫而已。作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全面、系统介绍佛教基本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不少观点发人所未发,极其精辟,富有启发性。

内容简介

《佛法概论》是印顺法师较早的一部研究《阿含》的重要著作。1944年,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讲“阿含讲要”, 讲稿陆续发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受到读者喜爱,后修订补充成书,名《佛法概论》。虽名为“概论”,但与一般所流通的同类著作不同,它不仅仅是佛教常识的通俗介绍,而是在全面、系统介绍基本佛理的同时,抉发人间佛教的精义,以解脱和觉悟为核心,凸显佛法的本质。

前言

  三十三年秋,我在北碚汉藏教理院讲“阿含讲要”,十三讲而止。讲稿陆续发表于《海潮音》,由于文字通俗,得到读者不少的同情,但这还是没有完成的残稿。今春讲学厦岛,才将原稿的十三讲,除去**讲“阿含经的判摄”,把其余的修正补充而重编为九章,即今第三章到十二章。其中第七章,是采用旧作“行为的价值与生命”而改写的。前面又补写绪言与初二章,略论佛法的根本——三宝。又写了十三章到二十章——八章,说明学佛者浅深不等的行证。
  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当然,《阿含经》义是不能照着偏执者——否认大乘的小乘者、离开小乘的大乘者的见地来解说的。从佛法一味、大小异解的观点去观察,对于菩萨行的慈悲、利他的积极性等,也有所理会,深深地觉得: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的真谛的。大乘的应运而盛行,虽带来新的方便适应,“更以异方便,助显**义”;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确有它独到的长处!佛法的流行人间,不能没有方便适应,但不能刻舟求剑而停滞于古代的。原来,释尊时代的印度宗教,旧有沙门与婆罗门二大类。应机设教,古代的声闻法,主要是适应于苦行、厌世的沙门根性;菩萨法,主要是适应于乐行、事神的婆罗门根性。这在古代的印度,确乎是大方便,但在时异境迁的今日,今日的中国,多少无上妙方便,已失却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物了!所以弘通佛法,不应为旧有的方便所拘蔽,应使佛法从新的适应中开展,这才能使佛光普照这现代的黑暗人间。我从这样的立场来讲《阿含经》,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着重于旧有的抉发,希望能刺透两边,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为了避免一般的——以《阿含经》为小乘的误解,所以改题为《佛法概论》。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从来都称为佛法,近代才有称为佛学的。佛法流行于人间,可能作为有条理、有系统的说明,使它学术化;但佛法的本质,决非抽象的概念而已,决不以说明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决非离开“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为佛法的根本问题,信解行证,不外乎学佛者倾向于法、体现于法的实践。所以本论虽是说明的,可说是佛法而学的,但仍旧称为《佛法概论》,保持这佛法的根本立场。
  我愿意读者,本着这样的见地去读它!
  旧稿积压了四、五年,由于厦岛讲学因缘,才续写完成,得以印行流通。这一切,都得到学友妙钦法师的助力,特附此谢!

目录

自序
绪言

**章 法与法的创觉者及奉行者
**节 法
第二节 佛法的创觉者——佛
第三节 佛法的奉行者——僧

第二章 教法
**节 能诠的教法
第二节 教典略说

第三章 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节 佛法从有情说起
第二节 莫辜负此人身

第四章 有情与有情的身心
**节 有情的分析
第二节 有情与身心的关系

第五章 有情的延续与新生
**节 有情的延续
第二节 有情的出生

第六章 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
**节 生死根本的抉择
第二节 情爱的活动形态

第七章 关于有情流转的业力
**节 行业的发现与价值
第二节 业及依业而有的轮回

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观
**节 心意识
第二节 心与心所

第九章 我们的世间
**节 世间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人类世界的过去与未来
……
第十章 我论因说因
第十一章 缘起法
第十二章 三大理性的统
第十三章 中道泛论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
第十五章 佛法的信徒
第十六章 在家众的德行
第十七章 出家人的德行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第十九章 菩萨众的德行
第二十章 正觉与解脱
展开全部

节选

《佛法概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释尊是人间的圣者,这本是历史的事实。但释尊又给予深刻的含义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含·等见品》)这是说:佛是人间的正觉者,不在天上。天上没有觉者,有的是神、梵天、上帝、天主们与他的使者。释尊是人,不是天上的上帝,也没有冒充上帝的儿子与使者向人类说教。所以佛法是人间觉者的教化,也不像神教者,说经典——《吠陀》、《新旧约》、《可兰经》等为神的启示。这“佛出人间”的论题,含有无神论的情调。天上,依印度人与一般神教者的看法,是净洁的、光明的、喜乐的;而人间却充满了罪恶、黑暗与苦痛。但释尊从“佛出人间”、“人身难得”的见地否认它。理智的正觉,解脱的自由,在人间不在天上。所以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增含·等见品》)人间反成为天神仰望的乐土了。人生,不但是为了追求外物的五欲乐,也不在乎尝受内心神秘的定乐;应重视人间,为正觉的解脱而励行理智的德行。人类的心眼,早被神教者引上渺茫的天国;到释尊,才把他们唤回人间。据传说:印度的梵天——世界的创造者,为了无力拯救人间,诚恳地请佛为人类说法。印度的群神都向释尊请教,自称弟子。天帝们需要正觉与解脱,反证他们的愚昧不自由。所以“智者不属天”,要归依“两足尊”(人)的佛陀。
  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与人类一样的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眼见、耳闻;这父母所生身,是释尊的“生身”。同时,释尊有超一般人的佛性,是正觉缘起法而解脱的,这是释尊的“法身”。释尊是人而佛、佛而人的。人类在经验中,迫得不满现实而又着重现实,要求超脱而又无法超脱。重视现实者,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为除了实利,一切是无谓的游戏。而倾向超脱者,又离开现实或者隐遁,或者寄托在未来、他方。崇高的超脱,平淡的现实,不能和谐合一,确是人间的痛事。到释尊即人成佛,才把这二者合一。由于佛性是人性的净化究竟,所以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结论。自觉与觉他
  佛陀的正觉,不单是理智的解悟,是明月一般的在万里无云的空中,遍照一切,充满了光明喜乐与清凉。现在,姑从自觉与觉他说。佛陀是自觉者,不同声闻弟子的“悟不由他”,是“自觉谁称师”的自觉。佛法由释尊的创见而流布人间,他是创觉者,所以称为佛陀。佛世的多闻圣弟子——声闻,虽也能正觉解脱,与佛同样的称为阿罗汉,却没有被称为佛的。所以我们说释尊是觉者,应重视他的创觉性。释尊本是人,而竟被推尊为佛陀了。这因为释尊在菩提树下,创觉缘起法性,离一切戏论,得到无上的解脱。佛陀的所以为佛陀,在乎正觉缘起法性,这是佛陀的法身。释尊证觉缘起法身而成佛,如弟子而正觉缘起法的,也能证得法身;不过约闻佛的教声而觉悟说,所以称为声闻。“如须陀洹得是法分名为初得法身,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后得法身。”(《罗什答慧远书》)能得法身的佛弟子,是真能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所以释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须菩提尊者的深观法空,释尊也推许他“先见我身”。因释尊觉法成佛,引出见法即见佛的精义。再进,那就是“法身常在”。释尊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遗教经》)法身的是否常在,依佛弟子的行践而定。有精勤的实行者,就有现觉法性者,有能见佛陀的所以为佛陀者,法身也就因此而实现在人间。佛法的不断流行,有不断的勤行者,法身这才常在人间而不灭。“法身常在”的论题,是何等深刻、正确而有力!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他由于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di一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