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态下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体系及实现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体系及实现机制研究

1星价 ¥54.6 (7.0折)
2星价¥54.6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46096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0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550460966 ; 978-7-5504-6096-6

本书特色

本书立足于如何解决农民工体面就业的现实问题,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体面就业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计量分析法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前因变量和后效变量,*后得出结论:多方合作型农民工体面就业实现机制新模式构建是提升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提高组织绩效和有效构建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较佳途径。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建设中,他们对我国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立足于如何解决农民工体面就业的现实问题,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体面就业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计量分析法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前因变量和后效变量,本书认为多方合作型农民工体面就业实现机制新模式构建是提升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提高组织绩效和有效构建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较佳途径。

目录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1.1.1 研究背景 / 1 1.1.2 研究意义 /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5 1.2.3 研究述评 / 6 1.3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7 1.3.1 研究内容 / 7 1.3.2 研究思路 / 9 1.4 研究方法 / 10 1.4.1 文献分析法 / 10 1.4.2 调查研究法 / 10 1.4.3 计量分析法 / 10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 1.5.1 理论创新 / 10 1.5.2 应用创新 / 11 2 体面就业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12 2.1 体面就业的理论基础 / 12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12 2.1.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13 2.1.3 非正式经济理论 / 15 2.1.4 制度边缘理论 / 15 2.1.5 生存经济理论 / 16 2.1.6 公平正义理论 / 16 2.1.7 人力资本理论 / 17 2.1.8 社会资本理论 / 17 2.2 理论基础述评 / 18 2.3 相关概念 / 19 2.3.1 新常态 / 19 2.3.2 农民工及研究对象 / 20 2.3.3 体面就业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 24 2.4 小结 / 27 3 农民工就业保障的历史演进与现状研究 / 28 3.1 就业保障的内涵 / 28 3.2 农民工的产生背景及就业特征 / 28 3.2.1 劳动力各产业间分布不均、 农村非农产业滞后 / 28 3.2.2 农民工在较为复杂的劳动力组成结构中的占比较大 / 30 3.2.3 现阶段农民工总量还呈增加态势,但增速开始趋缓 / 31 3.2.4 流动性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特征,东部地区仍然是其就业的主要流入地 / 32 3.2.5 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就业水平增速逐年提高,且就业行业呈现集中趋势 / 33 3.2.6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特征 / 33 3.3 农民工就业保障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 / 34 3.3.1 **阶段:1978—2002 年,初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阶段及现状分析 / 34 3.3.2 第二阶段: 2003 年至今,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阶段及现状分析 / 37 3.4 小结 / 50 4 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影响因素、 研究假设、 后效变量研究及理论模型的构建 / 52 4.1 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 52 4.1.1 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因素对实现体面就业的影响 / 52 4.1.2 企业组织因素对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影响 / 54 4.1.3 地域经济因素对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影响 / 56 4.1.4 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影响 / 57 4.1.5 政府职能及运行效率对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影响 / 58 4.2 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后效变量研究 / 59 4.2.1 农民工体面就业对其工作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影响 / 59 4.2.2 农民工体面就业对组织绩效提升的影响 / 60 4.2.3 农民工体面就业对社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影响 / 61 4.3 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理论模型构建 / 62 4.4 小结 / 63 5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 64 5.1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4 5.1.1 国家制度层面的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综述 / 64 5.1.2 宏观、 中观、 微观多层级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综述 / 66 5.1.3 个体多维度层面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综述 / 66 5.1.4 国内外学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综合述评 / 67 5.1.5 农民工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9 5.1.6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遴选 / 70 5.1.7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筛选 / 81 5.1.8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 85 5.1.9 根据权重判断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前 10 位排序 / 90 5.2 农民工工作与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91 5.3 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93 5.4 社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94 5.5 小结 / 96 6 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 / 97 6.1 调查问卷与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97 6.1.1 问卷设计 / 97 6.1.2 样本容量分析 / 98 6.1.3 问卷调查的农民工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99 6.2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103 6.2.1 信度检验 / 103 6.2.2 效度检验 / 104 6.3 农民工体面就业指数测算 / 104 6.3.1 评价因素的同度量化处理 / 104 6.3.2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结构模型的构建 / 105 6.3.3 农民工体面就业综合指数水平的计算 / 106 6.4 农民工体面就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110 6.4.1 农民工体面就业与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110 6.4.2 农民工体面就业整体水平堪忧 / 111 6.5 农民工体面就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111 6.5.1 个体因素对农民工体面就业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111 6.5.2 组织因素对农民工体面就业影响的方差分析 / 113 6.5.3 地域经济因素对农民工体面就业影响的方差分析 / 114 6.5.4 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体面就业影响的方差分析 / 115 6.5.5 政府职能与运行效率对农民工体面就业影响的边际效应分析 / 116 6.6 农民工体面就业对其后效变量的影响分析 / 121 6.6.1 农民工体面就业对工作与生活质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121 6.6.2 农民工体面就业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122 6.6.3 农民工体面就业对社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122 6.7 小结 / 123 7 经济新常态下各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民工体面就业水平的作用机理及多方合作型模式的构建 / 125 7.1 经济新常态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 125 7.1.1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大 / 125 7.1.2 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工结构性失业攀升 / 126 7.1.3 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变, 专业技能型农民工紧俏 / 127 7.2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现实困境 / 127 7.2.1 就业稳定性差, 难以实现体面就业 / 128 7.2.2 就业发展难, 难以适应新常态 / 128 7.2.3 收入水平低, 难以平衡人力资本投资 / 129 7.2.4 契约意识弱, 难以实现劳动保护 / 129 7.2.5 社会保障难, 主体地位缺失 / 130 7.2.6 劳动争议多, 难以实现公平就业 / 131 7.2.7 生活方式落后, 难以融入城市 / 131 7.2.8 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实现利益诉求 / 132 7.3 农民工陷入体面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 132 7.3.1 困于制度环境保障无效 / 132 7.3.2 困于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 134 7.3.3 困于企业就业用工制度不规范 / 134 7.3.4 困于农民工自身资本禀赋匮乏 / 137 7.3.5 困于工会组织组建机制不健全 / 138 7.4 新常态下各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民工体面就业水平的作用机理 / 139 7.5 多方合作型农民工体面就业实现机制新模式的构建 / 140 7.6 小结 / 140 8 研究结论与对策思考 / 142 8.1 研究结论 / 142 8.1.1 多方协同治理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必要条件 / 142 8.1.2 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基础 / 143 8.1.3 规范劳动关系管理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前提 / 143 8.1.4 消除就业歧视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重心 / 144 8.1.5 推动地方经济平衡发展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先决条件 / 144 8.1.6 提高劳动报酬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核心 / 144 8.1.7 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基本保障 / 145 8.1.8 组建适合农民工加入的工会组织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组织保障 / 145 8.1.9 构建以劳动合同为依据的企业劳动用工模式是农民工实现体面就业的治本之策 / 145 8.2 对策思考 / 146 8.2.1 强化政府职能, 改善农民工就业宏观环境 / 146 8.2.2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体面就业提供广泛的就业服务 / 149 8.2.3 规范企业行为, 改善农民工劳动用工环境 / 151 8.2.4 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 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收入 / 152 8.2.5 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努力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 153 参考文献 / 155 附录 A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调查问卷 (一) / 162 附录 B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调查问卷 (二) / 168 附录 C 农民工体面就业评价调查问卷 (三) / 173 个案访谈实录 / 17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静,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人才研究会理事,2014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承担科研项目21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级4项,校级课题2项);获四川省职业技能开发协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2项成果分别获得社会服务及成果转化。出版和参与出版专著7部,出版教材3部,其中一部独著获2017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三等奖,排名**;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