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剧本形态论稿

包邮中国古代剧本形态论稿

1星价 ¥33.4 (7.4折)
2星价¥33.4 定价¥4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327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13-09-01
  • 条形码:9787301232750 ; 978-7-301-23275-0

本书特色

戚世隽著的《中国古代剧本形态论稿》本书并不是完整呈现中国古代剧本形态的系统研究,只是撷取了部分进行了专题式的研究。有些问题,如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他又会调动那些知识储备及生活体验来进行自己的创作活动,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而本书尚未涉及,一些新出的剧本资料(如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齐如山戏曲文献)也未及采用,这些都留待进一步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中,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传统学科都堪称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中山大学的古代文学学科也不例外——她的历史与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中山大学(初名广东大学)同样悠久。鲁迅、郭沫若、陈中凡、方孝岳、容庚、商承祚、詹安泰、董每戡、王起等名字让我们回忆起来充满着自豪感。   然而,对后人来说,学科辉煌的历史与丰富的遗产同时也是压力。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固然占了“便宜”,但也像是站在海拔极高之处,每一步攀升都异常艰难。仰望前辈,如何既继承学术传统又有所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当今,“独创”二字已经成为各个社会阶层的流行语。不过,各个领域不同,不同学科有异:有些贵在创造发明,有些偏重发掘发现。有些可能是“独创”,有些则只能是“独特”。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我们似乎很难以创造发明自诩;形态上的“新”与“旧”也难以用来判断学术价值的高下。所谓“创新”,未必意味着对于传统的抛弃。按照清代学者纪昀评点《文心雕龙》的说法,在历代文坛上,“新声”可能成为“滥调”,“旧式”也可能成为“新声”。新与旧不是绝对的,是会互相转化的。在传统断裂的时代,挖掘与发现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颇有价值的事。

目录


绪 论
**章 古代剧本文体形态概述
 **节“剧本”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剧本体制
第二章何为“剧本”
 **节《公莫舞》性质的再认识
 第二节敦煌写卷中“剧本”资料检讨
 第三节唐代“剧本”考辨
第三章唱本、小说与剧本
 **节 诗赞体讲唱中的文体与乐体
 第二节从诗赞体讲唱到诗赞体戏剧
 第三节邓志谟“争奇”系列作品的文体研究
 ——兼论古代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分野
 附: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新探
第四章从案头到场上
 **节 元杂剧中的程式化用语“看有甚么人来”
 第二节“折”的演变
 ——从元刊杂剧到明杂剧
 第三节 明代文人杂剧
 ——专为案头阅读而设的剧本
……
第五章 剧本、版本与表演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戚世隽,女,1970生,江苏武进人。1993年开始任教于中山大学,1997年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著有《明代杂剧研究》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