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当代社会学理论/文军/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当代社会学理论/文军/新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1星价 ¥42.3 (8.5折)
2星价¥42.3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645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300264516 ; 978-7-300-26451-6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跨学科理论视野,以社会学理论为依托,选取当前与社会学交叉且颇具影响的学科理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理论发展历程的历史追溯、理论状况的深度描述和当代变动趋势的研读预判,展示了社会学在当代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魅力。本书的很大特色就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系统梳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走向,体现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跨学科渗透力和影响力,是靠前靠前本从跨学科角度来系统介绍社会学理论发展历史和当代趋势的教材。

目录

**章 社会学理论脉络及其当代趋势
**节 理论、社会与社会学理论的内涵2
第二节 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类型16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危机与当代转向22
第四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趋势与跨学科的兴起32

第二章 政治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政治社会学理论何以可能44
第二节 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化发展49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理论的当代发展55
第四节 当代政治社会学理论的新论域62

第三章 经济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经济及其在传统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82
第二节 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89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的经济转向及其方法论特征93
第四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经济解读97
第五节 对当代经济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107

第四章 法律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法律及其在传统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112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119
第三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法律面向及其方法论特征126
第四节 当代法律社会学理论的法律解读132
第五节 对当代法律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138

第五章 传媒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传媒社会学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渊源146
第二节 当代传媒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152
第三节 当代传媒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62
第四节 对当代传媒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168

第六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社会学理论的教育学溯源178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取向186
第三节 当代“新”教育社会学及其理论趋势197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及其演进200
第五节 对当代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204

第七章 历史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理论谱系210
第二节 历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特征213
第三节 当代历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态217
第四节 当代历史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视角223
第五节 当代历史社会学理论的前景及困境228

第八章 民族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民族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234
第二节 民族社会学的传统理论范式237
第三节 民族社会学理论的当代发展252
第四节 当代民族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259

第九章 宗教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宗教社会学理论脉络及其特征266
第二节 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态272
第三节 当代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范式281
第四节 对当代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286

第十章 文化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节 文化及其在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292
第二节 文化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297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及其方法论特征301
第四节 当代文化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视角303
第五节 对当代文化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313

主要参考文献 319
后 记 343
展开全部

节选

  《当代社会学理论/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一是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它涉及现代欧洲国家中社会分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治权力被与其他活动分开,从而成为社会中的独特领域。从学术溯源上来看,公民社会研究历来就受到西方知识界的重视。无论是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传统,通过马基亚维利、卢梭传递到20世纪诸如阿伦特等思想家的关于公民在活跃的公共空间中对国家和道德事务进行合乎逻辑的争论的观念,还是黑格尔的公民社会被视为一个冲突的舞台,马克思认为的公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等价,是阶级压迫和虚幻的解放的竞技场,抑或是哈贝马斯的公民社会涉及现代社会的分化过程,公民社会的概念都是流动的且允许各种各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当代公民社会描述了新的商业社会秩序、公意的形成、公民自由、代议制政府、多元性和公民性等人类深层及其层级化的社会基础结构。可以说公民社会观念触及并体现了西方政治传统的重要主题。公民社会的古典社会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学、在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早期美国新教中所体现的宗教改革思想、天主教社会思想以及霍布斯、洛克、康德、黑格尔、托克维尔、马克思、涂尔干等思想派别与思想家。20世纪,一些重要的公民社会理论家包括罗伯特·尼斯比特(寻求共同体)、罗伯特·贝拉(好社会)、琼·贝丝克·埃尔斯坦(审判民主)、阿米泰·埃兹奥尼(社群主义和道德维度)、彼得·伯杰等(赋权于民)、约翰·麦克奈特(专业化服务)、弗朗西斯·福山(信任)、迈克尔·桑德尔(民主的不满)、丹尼尔·贝尔(再谈“美国例外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罗伯特·普特南(社会资本)以及肯·奥莱塔与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美国底层阶级)等等。②拉里·雷(Larry Ray)认为对许多学者而言,公民社会的概念位于对自治、激进主义与私人空间、从国家中分离、人权、自由的经济行为以及对社会自身的界定这些问题的关注的中心。因此,公民社会必然可以创造一个活跃的公共领域。如果将所有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则可以形成公民社会研究的两个模型,即“公民社会I”与“公民社会II”。前者认为一个民主政体受到能够产生“社会资本”的公民社团的紧密网络的保护;后者是根据东欧社会转型情形形成的,认为自治的自我组织群体,能够产生替代的公共领域,并限制国家权力。他也认为公民社会概念存在众多困境,比如女性主义批评它的性别化本质,公共领域并没能在后共产主义社会中发展起来,对公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以及它假定的共同体的同质性。总之,公民社会与国家的概念性配对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意义。今天我们使用它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识别出当代政治运行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正如哈贝马斯所言: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好被看作多重过程,而非若干个“地点”;看作匿名的相互联结的主体与沟通之流,而非同质性的共同体。  二是对公民身份的研究。一般来看,公民身份是指一套涉及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公民身份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作为一种理论的兴起,不仅延续着近代以来在国家一社会关系框架上的内涵,而且还揭开了历史上所涉及的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种种关系。因此,一些学者就公民身份与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学术溯源。他们认为,公民身份的现代性主张的假设基础为:公民身份参与的发展必须具备一系列结构性和文化性前提,即城市文化、世俗化、宗派主义价值的衰落,公民领域理念的出现,宗派主义义务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管理框架的形成。公民身份是一个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受到广泛讨论且争议性很大的概念,它在不同的语境(如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等)中以不同的方式被使用,这也导致公民身份几乎不可能得到一个普遍认同的界定。就公民身份解读的类型学划分来看,自由主义范式与共和主义范式或社群主义范式代表了有史以来解释公民身份的两种*有力的途径,而且两者的交替大体上支配了公民身份概念的解释历史。自由主义范式强调个体拥有的权利*为重要,而共和主义范式或社群主义范式则更为强调个体对于更广泛社群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21世纪以来,随着公民身份研究的推进,这两种范式内部各自也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大体上存在着以诺齐克等为代表的自由意志主义传统、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多元主义传统,以艾左尼等为代表的共识秩序,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参与共和主义传统,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现代多元主义传统等四种基本的公民身份理论(见表2-4),另外在解释视角上还有女权主义、宗教文化差异、生态、民族和世界主义等形式。  ……

作者简介

文军,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理论、城乡关系和发展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约大学)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其主讲的“西方社会学理论”2009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16年入选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