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0725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77
  • 出版时间:2019-07-01
  • 条形码:9787517072553 ; 978-7-5170-7255-3

本书特色

本书为学术研究成果总结。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学原理为指导,在文化遗产学的视野下,将印刷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文化事项来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印刷技艺的发明、使用、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研究探讨,剖析其存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及科技价值,特别是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以及为文化发展的独特贡献与作用,为印刷设计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本书可供印刷专业高等院校师生、研究人员和印刷专业从业人员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为学术研究成果总结。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人学原理为指导,在文化遗产学的视野下,将印刷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文化事项来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印刷技艺的发明、使用、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研究探讨,剖析其存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及科技价值,特别是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以及为文化发展的独特贡献与作用,为印刷设计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目录

前言 导论 **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的结构与方法 第二节 文化的印刷:印刷技术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印刷的文化:印刷技术本体的文化场域 **章 印刷本源论 **节 新技术的产生 一、主体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进化论原则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主要承载物:文字与纸张 一、文字是印刷技术表现的核心内容 二、纸张是印刷技术表现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借鉴与吸收 一、借鉴:碑拓技术、印章钤印技术、纺织物印染技术等复制技术 二、吸收:制墨技术、造纸技术等技术成果 第二章 印刷技术论 **节 雕版的辉煌 第二节 活字的尴尬 第三节 命运的更迭:技术与社会的双向选择 一、中国的“深层结构”——至高无上的皇权 二、技术价值取向——“经世致用”中对发明成本的缩减与降低 三、“李约瑟悖论”的启示 第三章 印刷环境论 **节 自然环境:印刷生成的物理要素 一、自然环境是印刷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地域的差异性造就印刷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印刷文化地域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文化环境:印刷发展的选择动力 一、文化环境对印刷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中国印刷技术的应用 三、宗教对印刷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制度环境:印刷生态的秩序构成 一、国家制度对印刷发展的影响 二、制度是把“双刃剑” 第四节 印刷术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一、印刷的时代 二、印刷的政治功能:政治与文化的高度统一 三、印尉的经济功能:调整与改变了生产关系 第四章 印刷审美论 **节 印刷之美:文化遗产视野中的审美对象 一、“道”:规律与真理之美 二、“技”:身体与劳动之美 三、“器”:形式与结构之美 第二节 印刷审美的主要对象:书籍与版画 一、书籍装帧 二、版画 第三节 印刷审美的主要特征 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二、精英审美与大众审美的结合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第五章 印刷传承论 **节 传承的意义:遗产存续至今的重要途径 一、雕版印刷技术的传承脉络 二、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脉络 三、印尉品审美与设计理念的传承 第二节 传承的形式 一、血缘传承:宗族制度的表征 二、业缘传承:主体间性的体现 三、教育传承:联系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第三节 传承的基本规律:稳定性与流变性 一、稳定性 二、流变性 三、稳定性与流变性的辩证统一 第六章 印刷传播论 **节 中国印刷文化的输出 一、从中韩、中德活字印刷发明权之争说起 二、中国印刷文化对东亚邻国的输出核心动力:文化的先进性 三、中国印刷文化输出欧洲的核心动力:文化的差异性 第二节 中国印刷技术的输入 一、“洋务运动”时期 二、改革开放时期 第三节 中外印刷文化的“互动” 一、技术之间的“互动” 二、文化之间的“博弈” 三、传承与借鉴中产生的新“融合” 第七章 印刷价值论 **节 过去的印刷:价值的历史映现 第二节 当代的印刷:价值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未来的印刷:价值的理想前瞻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谢一菡 ,女,文学学士、哲学硕士、艺术学博士、设计学博士后,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任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发表著作4部,论文20余篇,曾荣获市级优秀文艺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