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第4版)/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 ISBN:97875668091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1
- 出版时间:2014-04-01
- 条形码:9787566809162 ; 978-7-5668-0916-2
内容简介
《新闻传播学(第四版)/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进展、研究成果对教材进行修订,以适应新闻学教与学的要求。该书从新闻的起源、定义、性质、特征,新闻传播学要素、传播媒介、广播电视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媒体及其特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目录
第四版重印说明
第四版说明
第三版说明
再版说明
**版说明
**章 绪论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
一、新闻传播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二、新闻传播事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一、社会全体成员都应学习新闻传播学基本知识
二、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有利于做好新闻工作
三、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有利于推进新闻改革
第三节 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与传播学
二、新闻传播学
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一、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新闻
**节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一、新闻起源于人们社会性生产生活的需要
二、新闻起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批判
三、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四、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第二节 新闻和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二、信息的分类
三、新闻和信息的关系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本质和特征
一、关于新闻定义的辨析
二、新闻的定义
三、新闻的本质
四、新闻的特征
第四节 新闻的分类及其与历史、宣传和文学的关系
一、新闻的分类
二、新闻与历史、宣传和文学的关系
第三章 新闻传播要素
**节 新闻传播者
一、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
二、新闻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
三、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质
第二节 新闻传播媒介
一、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二、报纸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三、广播电视的传播手段及其传播特点
四、网络媒体及其传播特点
五、媒介融合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节 新闻接受者
一、受众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受众的分类
三、受众与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四、受众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四章 传播符号
**节 传播符号学研究的兴起
一、传播符号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二、传播符号学研究的产生及流派
三、中国传播符号学研究
第二节 符号的定义、分类及其结构
一、符号的定义
二、符号的分类
三、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矛盾运动
第三节 符号的意义与功能
一、符号的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产生及其传播途径
三、符号的功能
第五章 新闻传播过程
**节 新闻传播模式
一、传播模式及其功能
二、几种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第二节 新闻选择及其标准
一、新闻选择的必要性
二、新闻价值
三、新闻政策
第三节 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一、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基本因素
二、新闻传播者怎样传播新闻
三、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心理
四、受众怎样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
第四节 新闻传播效果
一、新闻传播效果及其分类
二、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
三、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价
第六章 新闻传播事业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一、何谓新闻传播事业
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
第二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报刊业的发展
二、通讯社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四、新闻网站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征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
第四节 两种不同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阶级性
二、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第七章 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则
**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真实性原则
一、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二、新闻传播事业真实性原则及其含义
三、新闻失实的表现
四、新闻失实的原因
五、如何确保新闻真实
第二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的提出
二、客观性原则的含义及其评价
三、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
第三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
一、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形成
二、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人民性原则
四、新闻传播事业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一致性
第八章 新闻传播事业的运作方法
**节 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一、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其基本内容
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基本要求
三、讲求正面宣传的艺术
第二节 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
一、舆论监督及其作用
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之关系
三、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原则及方法
第三节 新闻策划
一、新闻策划的定义与作用
二、新闻策划的特征
三、新闻策划的类型
四、新闻策划的方法
第四节 新闻精品及其新闻美
一、新闻精品的标准
二、新闻精品美在何处
三、新闻传情
四、新闻审美意象
第九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节 新闻自由
一、新闻自由的产生和发展
二、新闻自由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新闻自由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闻自由
第二节 新闻控制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
二、新闻传播法规
第三节 新闻职业道德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二、西方新闻自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节选
《新闻传播学(第四版)/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我国的网络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中央新闻单位和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及其所辖地市新闻单位依法所设立的新闻网站(页);二是非新闻单位依法所设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网络版是指传统媒体利用自身的新闻资源和互联网的功能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网站,它们在网站上发布自己采集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综合网站或网络自生媒体是指某个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而形成的网络新闻传播媒体。这类网站又可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它们通过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搜索引擎开展商业活动,新闻频道只是其中的一项服务;二是专业网站,如健康、旅游、体育、女性、交友等方面的网站,它们以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为特色;三是个人网站,即公众人物和网络爱好者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或推销自己的观点和业务而设立的网站。 随着宽带无线接人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即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融合下催生的产物,主要指由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通过移动便携终端接入访问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能使用户实现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从而获取互联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享受到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应用和服务。 截至201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30.7亿。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相比,具有小巧轻便、高便携性、通信便捷、隐私性和应用简单等特点。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移动终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以往只能在台式机或笔记本实现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多地可以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实现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正席卷社会的方方面面,新闻阅读、即时通信、视频节目、电商购物、公交出行等热门应用都出现在移动终端上,在苹果和安卓商店的下载已达到数百亿次,而移动用户规模更是超过了PC用户。 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媒体形态加速演变。移动互联网对媒体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单一媒体形式的传播机构开始向移动互联网延伸,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首先是移动数据终端和纸质媒体的融合,如手机报的出现。其次,移动终端与广播媒体的融合,如手机等移动终端中嵌入广播应用,广播能够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上拓展影响力。第三,广电媒体借助移动互联网走向移动化,主要表现是广电内容生产机构开始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合作布局手机电视业务,将自身制作的优质内容推向移动智能终端,并提供点播、直播等服务。 在此发展过程中,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一个重要介质,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媒体角色。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7.5010,较2016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53%和35.8010,较2016年底均有所下降,其中使用台式电脑的比例变化尤为明显,下降7.1个百分点。除即时通信功能,在其他网络应用(如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等)中,使用手机终端的比重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而非台式电脑获取资讯与服务。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被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它具有超强互动性、综合性、即时沟通、个人化体验、跨地域传播等多种传播特性。随着智能手机的升级,手机终端上的各种功能被进一步整合,比如微博、微信等新兴的社交应用平台,还能拓展新的功能需求,手机屏幕上由此集合了新闻发稿、资讯获取、社交聊天等功能,融合了自媒体、新闻媒体与综合信息平台的功能,在角色上越来越丰富。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将会成为一种*主要的传播媒介。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具有和传统的三大媒体不同的传播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多媒体传播。所谓多媒体,是指将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数字化环境中一体化。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依靠单一符号或以某一符号为主要载体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了多种符号交融,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信息的符号传递方式。第二,非线性传播。传统媒体都是线性传播,都体现出一种时间流程的不可逆转性和空间界面的不可交替性。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二维限制,以超链接的阅读方式,使得网络中的信息处于相互通融状况,从而为受众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第三,信息传播的个人化和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用户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修改、放大和重组,成为信息的操作者,享受个人化的信息服务。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网站设置的“用户论坛”“电子公告板”“时事评论”甚至“电子邮件”等对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网站和其他用户共同探讨和发表意见。由于传和受双方角色交互性改变,传统媒介中“把关人”嬗变为“信息服务者”。他们在传统媒体时代所承担的信息筛选和议程设置角色被削弱,而信息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第四,信息容量巨大。由于电脑巨大的信息储存量和万维网、联网数据库、邮件目录群、新闻讨论组和电子邮件等多种采集途径的同时使用,使得网络媒体拥有超常规信息容量。一个只有9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而一份对开100版报纸一天*多只能提供50万字的信息。第五,能够直接推动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 ……
作者简介
蔡铭泽,1956年11月出生,湖南岳阳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和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法学(新闻学)博士学位(1993年)。先后在湘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师范学院、暨南大学任教。曾任广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已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部,参撰专著与教材6部。其中,《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2013年再版,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新闻传播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7年修订本,2009年第三版,2014年第四版)、《(向导)周报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兴稼细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获学界与读者好评。教学科研之余,将为人、处世、读书、治学、为文、书翰之心得著述为文,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此类文章,言简意赅,文辞考究,粲然可观。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3.6¥48.0 -
落洼物语
¥8.7¥28.0 -
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读
¥19.1¥53.0 -
中医基础理论
¥50.7¥59.0 -
北大人文课(平装)
¥13.9¥45.0 -
宪法-第二版
¥12.2¥29.0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二版
¥51.0¥68.0 -
EPLAN电气设计
¥29.9¥39.8 -
闯进数学世界――探秘历史名题
¥21.3¥32.8 -
企业法务教程
¥34.8¥49.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8.2¥26.0 -
金融学
¥29.9¥49.0 -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
¥31.9¥49.0 -
三国史
¥27.5¥50.0 -
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高职高专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37.4¥45.0 -
陶瓷工艺技术
¥41.7¥49.0 -
飞机总体设计
¥46.8¥78.0 -
陶瓷工艺学/焦宝祥
¥41.7¥49.0 -
古代汉语(第四册)
¥16.1¥35.0 -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
¥3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