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及其传承研究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及其传承研究

1星价 ¥35.0 (7.3折)
2星价¥35.0 定价¥4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5239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4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65523915 ; 978-7-5655-2391-5

内容简介

明清晋商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无价的文化遗产,其在商贸运营中所彰显的“创业·创新”精神,对于当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不乏启迪与借鉴作用。本著在阐释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内涵、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明清晋商在经营理念创新、主营业务开拓与创新、商路开拓与市场开发、经营方式创新、运营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所蕴含的“创业·创新”精神特质,并且提出了现实中传承与推广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具体方略,以期优选程度地服务于当前的经济转型与企业管理,助力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录

第1章 绪论
**节 明清晋商精神
第二节 明清晋商创业精神
第三节 明清晋商创新精神
第四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历史作用
第五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2章 明清晋商经营理念的创新
**节 敢为人先
第二节 利以义制
第三节 以人为本
第四节 儒贾相通
第五节 政商融通

第3章 明清晋商主营业务的开拓与创新
**节 盐业
第二节 茶业
第三节 票号业
第四节 工矿业

第4章 明清晋商商路的开拓与市场开发
**节 走西口
第二节 走东口
第三节 垄断核心商埠
第四节 开辟万里茶道
第五节 涉足国际贸易

第5章 明清晋商经营方式的创新
**节 晋帮的形成及壮大
第二节 行会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会馆的创建及遍设

第6章 明清晋商运营制度的创新
**节 治理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三节 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7章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传承与推广
**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现实传承
第二节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的社会推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明清晋商“创业·创新”精神及其传承研究》:  为众多小块,四面筑起小土埝,被称作“畦地”。然后通过盐田中的沟汊将东南部的黑河卤水引入畦内,进行浇灌,并利用季候风(东南风)吹拂和烈日暴晒,蒸发水分,浓缩盐质。*后,待结晶成盐后,起畦收盐,搬运到盐庵储积。  元代,蒙古贵族建立的蒙汉地主阶级实行联合专政。由于蒙古游牧贵族缺乏经营工商业的经验,因此,元朝在公元1231年占领运城盐池后,废弃了唐宋时期广泛采用的垦畦浇晒法,重新恢复比较落后的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民制官收的生产方式,*终导致解盐的产量大减。“河东之盐,出解州盐池,池方一百二十里,每岁五月,场官伺池盐生结,令夫搬摝盐花。其法必值亢阳,池盐方就,或遇阴雨,则不能成矣。”④后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为了尽快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政治上“遵用汉法”,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另外,元朝创建了盐务专城——运城,对河东盐业的生产管理尤其稽私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据张正明先生研究,运城的发展不同于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它以自己的盐业经济形成独有特色,带动了整个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明代继续采取征集民工服役的民制官收政策,但采取的是“且种且摝”的方法,即~方面仍然依靠自然结晶、集工捞采,另一方面在破坏不太严重的畦采用垦畦浇晒法。两者并用,因地制宜。  在《河东盐池之图》的左方刻有吴楷的《南岸采盐图说》,它生动描绘了解盐采取垦畦浇晒法产盐的具体场景:“盐池南北七里,东西五十余里。其近南岸者,水颇澹,盐花罕结,下多黑泥,俗名黑河。云蕤宾之月,忽报盐生于黑河,采者苦之,余不任耳,而任目也。诘朝往视,有司者以地险辞。乃易衣乘肩舆,肩者、持者、拽者、导者计二十余人。日中始登彼岸。黑河阔一里许,洵无驻脚处,亦无所谓盐床也者。而乃风来水面,花聚池心,始疑浅红映白,俄警飘璚堆琼,开金镜于琉璃,挂玉绳于云汉,使所谓尘世佳境,恍然近之矣。于是,叹造物之无尽,惜关利之见遗,瞩南征之匪易,酌北岸之可移,驱万夫于水上,垒垒乎若银河之连珠,载筐载莒,是任是负,持掖以趋盖,将不遗余力焉。乃冒暑日之薰,盐水之虢,僵仆之灾,饥渴之害,吁可胜言哉!”②  为了解决北部边镇的粮饷问题,明代朱元璋推行屯田制,屯田制规定边镇军士由政府划拨空闲荒地,配给耕牛、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进行垦殖。但是由于北部边镇地处高寒地带,产粮较少,难以供给几十万兵马所需的大量粮饷、布匹、草料等军用物资,因而明政府每年还得拨运粮饷供应边防。其办法有民运粮、纳粮中盐、京运年例银等数种。民运粮多由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农民输纳。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妨碍农民耕作,而且转运费用常常超过正粮的1倍以上,贫苦农民往往因之倾家荡产。为了节省民力与运费,洪武三年(1370年)始创食盐“开中法”,开中法是明朝政府利用国家控制的食盐专卖权,让商人运粮九边,以解决北部边镇粮饷供应的一种办法。谁能把军用物资送抵边关,政府便会根据其价值发给“盐引”,商人可持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出售,实际上这是一个官卖食盐民营化的过程。明代*活跃的晋商是晋南商人,晋南地处山西主要产粮区,又是著名的潞盐产区,距离边关比其他商帮近,输粮换引成本*低,就近输送军用物资于绥德、大同等边关,在这些优势的助力下晋南商人迅速获得巨额财富。后来政府改纳粮领引为纳银领引,晋商进入天津长芦盐场和扬州两淮盐场,取得扬州淮盐、天津长芦盐经营权,逐渐走向全国。  由于盐是人们生活中的日用必需品,卖盐可获取高额利润,而盐引的获得又以北部边镇交纳粮食为条件,因此,在北部边镇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粮食市场,纳粮中盐成为商人获取厚利的主要途径。地临边境的晋商便借助纳粮中盐政策的实施大显身手。他们或往边镇贩运粮草、铁器、茶叶以换盐引,或于边地雇人垦荒种地(即商屯),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以换取盐引,迅速获取厚利。此外,在长芦、河东盐区,晋商也有很大势力。“明初,分商之纲领者五:日浙直之纲,日宣大之纲,日泽潞之纲,日平阳之纲,日蒲州之纲。”纲就是行帮,可见,早在明初,长芦就已有晋商的行帮。  ……

作者简介

  王智庆,男,1975年8月生,山西省平定县人,民盟盟员,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工矿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史。目前,主持省级立项课题9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项、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山西省委统战部专项课题1项);已出版《晋东商业文化》与《保晋公司研究》2部学术专著;主编《明清晋商文化的人文素养启示》教材1部;参编《晋商研究》、《晋商与中国商业文明》《山西传统工艺史纲要》《文话阳泉》《保晋档案史料研究》(上、中、下)论著5部、国家教材2部,累计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30篇,获省级竞赛奖4项,其中《保酱公司研究》于2016年10月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年度荣获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劳动奖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